寧靜
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視力逐漸下降,老視現象越發嚴重,老視是指因晶狀體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硬化導致睫狀肌收縮功能下降,繼而導致人眼調節能力變差,最終發展成在近距離范圍內仍無法合理調節睫狀肌與晶狀體獲得清晰的視覺效果,屬于近視的一種。隨著國內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加重,有臨床研究報道預估[1]:我國發展至2030 年,大約將有3.35 億左右的≥60 歲的人口,占總體人數的21.9%,這導致許多中老年人受困于老視,因此近年來臨床上關注的焦點問題就是如何矯正老視;而近年來在治療近視方面,非球面優化單眼視準分子激光手術頗有成就,作為治療近視的首選方式被廣為推崇。為探究非球面優化單眼視準分子激光手術在治療老視合并近視方面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預測性,選擇本院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22 例近視合并老視患者開展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本院收治的22 例近視合并老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 例,女12 例;年齡40~55 歲,平均年齡(46.70±5.20)歲;術前等效球鏡度-1~-10 D,平均等效球鏡度(-4.89±2.12)D;術前柱鏡0~-2.99 D,平均柱鏡(-0.50±0.82)D。本次臨床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納入標準:①佩戴近視全矯正鏡片;②近視程度<J2;③近視等效球鏡度≤10.00 D;④散光度數<-6.00 D;⑤遠距離BSCVA≥0.6;⑥屈光穩定時間>2 年。排除標準:①圓錐角膜或疑似圓錐角膜;②角膜厚度<500 μm;③眼部手術史;④伴有白內障、青光眼等嚴重眼部疾病。
1.2 方法
1.2.1 術前檢查 術前進行三面鏡檢查眼底、裂隙燈、淚液測試、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圖、主觀和客觀驗光、眼壓和裸眼視力。檢查雙眼視覺功能,檢查內容包括Bagolini 線狀鏡檢查、Worth 四點檢查、Titmus 立體視檢查。
1.2.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Custom-Q 引導的單眼視準分子激光手術治療,折射率完全修正。非顯性眼的l-晶狀體度為-0.5~-1.25 D,根據患者年齡和近端附加條件,佩戴矯正鏡片進行近視檢查、雙目遠視檢查和雙目視覺功能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適當調整保留球鏡度數[2]。通過Oculyzer 眼前節分析系統獲取角膜e 值,在Wavelight EX500 型準分子激光治療系統切削設計軟件輸入雙眼e 值和切削目標值,選擇非球面性優化切削的F-CAT 模式,目標Q 值設置為-1.0,ZemnikeC4 值隨之變化,繼而調整目標球鏡度數,保證C4 值接近Q 值調整前數值;切削深度也應該與Q 值調整前盡可能接近,采用Wavelight EX500 500Hz 準分子激光器實施切削[3]。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術后隨訪3 個月,觀察患者基本資料及治療的有效性(治療前后的遠距離單眼、雙眼BSCVA、UCVA、近距離單眼和雙眼BSCVA 和UCVA)、安全性、預測性、雙眼視功能。安全性:術后平均視遠BSCVA,與術前相比增加或減少的視力行數。預測性:實際獲得的等效球鏡度與預期切削等效球鏡度。實際獲得的等效球鏡度=術前等效球鏡度-術后實際參與等效球鏡度。雙眼視功能判定標準:立體視<60n 為正常,>60n 為異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本資料 患者術前平均等效球鏡度為(-4.89±2.12)D,平均柱鏡為(-0.50±0.82)D;術后主視眼平均等效球鏡度為(-0.48±0.36)D,非主視眼平均等效球鏡度為(-0.85±0.35)D。
2.2 有效性
2.2.1 遠視力 主視眼術前平均BSCVA 為0.93,術后主視眼平均視遠UCVA 為1.03,有效率比值(術后平 均UC-VA/ 術 前BSCVA) 為1.10。22 例患者中,59.09%(13/22) 雙眼UCVA≥1.0,86.36%(19/22) 雙 眼UCVA≥0.8,100.00%(22/22)雙眼UCVA≥0.5。
2.2.2 近視力 22 例患者中,54.55%(12/22) 非主視眼視近UCVA≥J1,95.45%(21/22) 非主視眼視近UCVA≥J2,100.00%(22/22)非主視眼視近UCVA≥J5。68.18%(15/22)雙眼視近UCVA≥J1,100.00%(22/22)雙眼視近UCVA≥J2。
2.2.3 患者不同時間點的遠視力和近視力對比22 例患者中,59.09%(13/22)患者視遠UCVA≥1.0,同時視近UCVA≥J1;68.18%(15/22)患者視遠UCVA≥0.8,同時視近UCVA≥J1。術后3 個月內裸眼遠視力和近視力均顯著呈現上升趨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不同時間點的遠視力和近視力對比(±s,44 眼)

表1 患者不同時間點的遠視力和近視力對比(±s,44 眼)
注:與近視力對比,aP<0.05
2.3 安全性 術前雙眼平均遠視BSCVA 為0.75,術后為1.02,遠距安全性之術(術后平均視遠BSCVA/術前平均視遠BSCVA)為1.33。8 眼(18.18%)術前術后BSCVA 無變化,36 眼(81.82%)術后BSCVA 提高1 行,術后無任何一眼BSCVA 下降1 行。
2.4 預測性 99%術眼實際獲得的等效球鏡度與預期切削等效球鏡度的差值維持在±1.00 D 內,65%術眼差值維持在±0.50 D。
2.5 雙眼視功能 Titmus 立體視檢查,術前立體均<60 n,術后立體視銳度無下降。Bagolini 線狀鏡檢查所有患者的術前術后融像功能正常,Worth 四點檢查近距離和遠距融像功能術前與術后無顯著改變。
目前,在近視的臨床治療中,標準非球面優化單眼視準分子激光手術作為目前首選的角膜屈光手術被廣泛使用,該術治療近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經得到社會的認可,對于大多數近視患者的生活質量存在明顯的改善作用。但是有臨床研究[4]表明,非球面優化單眼視準分子激光手術難以充分改善近視合并老視,非球面優化單眼視準分子激光手術所起到的調節作用與隱形眼鏡相似,存在加重和提早老視的風險,因此術后患者往往對于非球面優化單眼視準分子激光手術的滿意度較低。
本文在選擇負性球面像差補償老視治療方案時,結合了患者的多項手術因素作考慮,不僅要考慮患者的年齡,而且要充分結合患者術前的驗光。設計屈光指標時,應充分矯正原發性眼,非原發性眼應根據患者年齡及附加條件進行設計,保留-0.50~-1.25 D;配戴單眼矯正鏡進行雙目近、遠視力檢查和雙目視覺功能檢查[5]。根據檢測結果適度地保留反射鏡的度數。雙眼術后屈光參差不超過2.5 D 是擁有良好單眼視依從性的前提[6]。而部分學者[7]臨床報道研究表明,當患者的術后屈光參差度控制在1.50 D 以內,則擁有良好的立體視覺效果,而屈光參差超過1.50 D 立體視覺效果明顯更差;單眼視如屈光參差程度過大,可影響中距離視力(60~100 cm)。本研究目標屈光像差均控制在1.50 D 以內,75%的患者術后仍無<J1 的雙眼UCVA。因此,本研究設計的屈光參差完全能夠滿足患者的視力質量和術后近視眼。
臨床研究[8]報道,術后1 個月,主眼視力達到95%(19/20),雙眼近眼視力達到87.5%,達到J2,100%達到J5。本組主視眼UCVA≥1.0 的比例為59.09%,≥0.5 為100.00%。雙目視力≥1.0 和0.5 的比例分別為95.45%和100.00%。UCVA≥J1 和J2 的比例分別為54.55%、95.45%,100.00%達到J5。這說明非球面性優化后的非球面優化單眼視準分子激光手術治療近視合并老視,是能夠兼顧視近和視遠功能。
在預測性方面,有臨床研究[9]報道是激活的等效球鏡度與預期切削等效球鏡度在±0.50 D 以內,也有報道說是64%。在這項研究中,實際等效球面之間的差異反映了99%的手術的眼睛和預期獲得的等效球鏡切割保持在±1.00 D 和65%的外科的區別眼睛保持在±0.50 D。各種臨床報道的結果不盡相同,可能與術前患者的視力和屈光狀態有關,與術后非顯性眼的目標屈光度有一定的相關性。特別在本研究的處理方案中,將目標Q 值設置為-1.0,然后改變zerni-KEC4,然后根據改變的值調整目標透鏡度。C4 值在Q 值調整前接近于Q 值,可以盡量將切割深度調整到Q 值,影響實際切割深度[10]。
在安全性方面,本研究中,8 眼(18.18%)術前術后BSCVA 無變化,36 眼(81.82%)術后BSCVA 提高1 行,術后無任何一眼BSCVA 下降1 行,表明安全性非常好。
綜上所述,選擇非球面優化單眼視準分子激光手術治療近視合并老視,可合理恢復雙眼遠近視力和雙眼視功能,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