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佳 趙強 張小梅 李彪 黃玉梅
冠心病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患者情緒過于波動或進行一些重大體力活動而導致體內出現供血不足現象,最終使得心肌功能發生障礙或者出現器質性病變[1,2]。在疾病發作時,患者心前區通常會出現壓榨痛或者絞痛癥狀,一旦患者病情較為嚴重或惡化時,則會增加其猝死風險,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故而在早期及時得到有效的診斷及治療干預,對改善患者的預后起著積極意義[3,4]。雖然現階段中,臨床對于冠心病患者的診斷是以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作為金標準,然而該檢查方式成本比較高,并且在檢查過程中需實施有創操作,不易被患者所接受,故而在基層醫院應用及推廣受到一定限制[5]。鑒于此,本研究以400 例冠心病患者與400 例健康體檢者為例,探討兩組UA 含量與血清膽紅素含量差異,以期能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依據,現進行如下匯總。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400 例冠心病患者為實驗組,同期接受體檢的健康者400 例作為常規組。實驗組男220 例、女180 例;年齡35~70 歲,平均年齡(47.5±7.7)歲。根據Gensini 評分的不同,以患者病變部位積分及血管的狹窄程度評分為依據,將實驗組患者分為四組,分別為0~1 分(A 組,100 例)、2~20 分(B 組,80 例)、21~40 分(C 組,170 例)、>40 分(D 組,50 例)。常規組男240 例、女160 例;年齡36~70 歲,平均年齡(48.0±7.8)歲。常規組及實驗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經臨床醫師詳細講解本研究內容后,兩組受檢者和(或)其家屬均同意加入研究,并簽署知情書;②實驗組患者均滿足冠心病診斷標準;③年齡>18 歲;④依從性不低者。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糖尿病疾病者;②合并高血壓疾病者;③嚴重貧血者;④精神、意識方面存在障礙者;⑤心肝腎等器官存在異常者。
1.3 方法 兩組受檢者均予以UA 和血清膽紅素檢驗,于清晨處于空腹狀態下,抽取其3~5 ml 靜脈血,置于黃色促凝膠管中,室溫靜置30 min 后,實施離心處理,并在當日以全自動生化儀進行血清檢測。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SIEMENS ADVIA 2400)對UA、DBiL、TBiL進行測定,并計算得出IBiL 含量;以重氮法對UA 含量進行測定,以酶法對血清膽紅素的含量進行測量。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實驗組和常規組的各項檢測指標水平,包括TBiL、DBiL、IBiL、UA。②比較實驗組和常規組UA、IBiL、DBiL、TBiL 的陽性檢出率。③比較實驗組不同Gensini 評分患者的TBiL、DBiL、IBiL、UA 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實驗組和常規組的TBiL、DBiL、IBiL、UA 水平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TBiL、DBiL、IBiL水平低于常規組,UA 水平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和常規組的TBiL、DBiL、IBiL、UA 水平比較(±s,μmol/L)

表1 實驗組和常規組的TBiL、DBiL、IBiL、UA 水平比較(±s,μmol/L)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2.2 實驗組和常規組UA、IBiL、DBiL、TBiL 的陽性檢出率比較 常規組:UA 陽性14 例(3.5%)、IBiL 陽性11 例(2.8%)、DBiL 陽 性13 例(3.3%)、TBiL 陽 性12 例(3.0%)。實驗組:UA 陽性152 例(38.0%)、IBiL陽 性103 例(25.8%)、DBiL 陽 性108 例(27.0%)、TBiL陽性102 例(25.5%)。實驗組患者的UA、IBiL、DBiL、TBiL 陽性檢出率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44.7607、86.5838、87.8784、82.8602,P<0.05)。
2.3 實驗組不同Gensini 評分患者的TBiL、DBiL、IBiL、UA 水平比較 A、B、C 組的TBiL、DBiL、IBiL水平高于D 組,A、B 組高于C 組,A 組高于B 組;A、B、C 組的UA 水平低于D 組,A、B 組低于C 組,A 組低于B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不同Gensini 評分患者的TBiL、DBiL、IBiL、UA 水平比較(±s,μmol/L)

表2 實驗組不同Gensini 評分患者的TBiL、DBiL、IBiL、UA 水平比較(±s,μmol/L)
注:與D 組比較,aP<0.05;與C 組比較,bP<0.05;與B 組比較,cP<0.05
在臨床疾病中,冠心病是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同時也是造成人類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6]。近年來,基于社會老齡化不斷加劇背景下,促使該病癥發病率呈增長趨勢,多發于中老年人群,由于冠狀動脈硬化使得患者心肌細胞缺血缺氧,造成心肌損害,且該疾病具有漸進性、隱匿性以及全身性等特點,當血管、冠狀動脈硬化侵蝕加重,便會引發多種心血管相關的疾病,典型癥狀為胸痛、胸悶等,發病時患者血脂水平常處于異常情況,容易引發高脂血癥,具有極高的復發率、致殘率與致死率,嚴重影響到人們日常生活及機體健康。
目前臨床尚不明確冠心病的具體病因,而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等疾病都能誘發冠心病,這些危險因素的發生機制是基于冠狀動脈痙攣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為基礎,當患者體內脂質代謝功能異常、血液脂質含量較高并聚積在動脈血管內膜上,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粥樣白色斑塊,臨床也稱之為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這種病變可促使心臟細胞缺氧和供養失去平衡,進而導致患者心肌發生缺血、缺氧癥狀,從而誘發冠心病[7]。故而需盡早對冠心病患者進行確診與救治,可避免病情惡化,降低患者死亡率。
現階段中,隨著臨床對冠心病發病機制的不斷加深研究發現,冠心病與膽紅素血癥存在密切的關系,DBiL 與TBiL 都是消化內科疾病的常規檢查指標,血清膽紅素是一種血紅蛋白分解產物,臨床對于肝臟類疾病的檢測以血清膽紅素為主,通常人體的血紅蛋白含量水平在1.0~9.0 μmol/L,一旦其水平值降低幅度>50%,就會使得患者體內的血漿抗氧化能力降低,出現大量低密度脂蛋白,最終增加患者發生冠心病風險,部分臨床醫學者將血清膽紅素指標看成是誘發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8]。在對患者血清膽紅素檢驗的過程中發現,多項指標的降低都能證實冠心病患者動脈狹窄且合成氧化的能力有所降低。UA 是人體內新陳代謝的產物,是一種嘌呤類的化合物,通過腎臟排出體外,如果UA 指標異常升高說明患者體內嘌呤的合成量較大,腎臟排出的能力降低,這也是誘發冠心病的因素之一。此外,人體中所含UA 與血小板積聚有關,大多數冠心病患者都會出現高尿酸血癥,導致體內血管內膜受損,進而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并且還會對腎臟造成影響,而造成腎動脈硬化,不能將UA 順利排出,從而導致患者體內UA 含量大量上升[9,10]。本研究通過對比正常體檢者與冠心病患者UA 與血清膽紅素檢測的應用價值,結果發現,實驗組患者的TBiL、DBiL、IBiL 水平低于常規組,UA 水平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可見健康體檢者與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膽紅素及UA 水平存在明顯差異,大多是由于血清膽紅素水平較低,導致血漿的抗氧化能力下降,影響到心臟冠狀動脈,從而誘發冠心病的發生。A、B、C 組的TBiL、DBiL、IBiL 水平高于D 組,A、B 組高于C 組,A 組高于B 組;A、B、C 組的UA 水平低于D 組,A、B 組低于C 組,A 組低于B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表明隨著冠心病狹窄程度的不斷增加,除了會使得UA 水平增加以外,還會導致血清膽紅素下降。UA 屬于水溶性的抗氧化劑,可維持血管松弛度,當狹窄程度增加后,會加重UA 抵抗狀態,導致UA 水平上升,進而加重患者的病情,逐漸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除此之外,在膽固醇溶解過程中,膽紅素發揮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可使得膽固醇維持較低濃度,然而一旦患者處在冠心病狀態下,狹窄程度較高,就會導致膽紅素的溶解作用降低,最終使得病情進一步發展。
綜上所述,將UA 及血清膽紅素應用于冠心病患者診斷中,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