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縣老促會


惠州龍門白芒坑紅色遺址位于平陵街道山下村白芒坑,坐東南向西北,是三堂四橫一禾塘一池塘的清代客家圍屋,占地面積約1452平方米。典型的客家三進式建筑結構,有房屋90間,其中大部分房屋已空置。松齡圍圍屋是白芒坑紅色遺址的中心主體部分,屋內展出抗日戰爭時期紅軍和村民們用過的生活用品、武器,同時還展出舊時革命老區分布圖,紅軍轉戰線路圖,白芒坑歷史名人介紹等展品。
白芒坑紅色革命遺址,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時期均發揮過重要作用,工農紅軍第四師和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三支隊都曾在此活動。它是“紅四師”的休整舊址,還是白芒坑黨組織與農會成立舊址,白芒坑人民武裝成立舊址,白芒坑人民抗擊日軍遺址,邊縱及東三支司令部舊址、反擊國民黨戰場遺址。
1925年,葉劍英奉命協助張民達師長,率領國民革命軍第二師參加東征時,兩次經過白芒坑,并在白芒坑鏟頭坳地段擊潰林虎叛軍,為東征勝利奠定基礎。
1927年廣州起義后,由葉鏞、徐向前等領導的紅四師從廣州花縣出發,抵達龍門縣城,駐扎龍門休整。12月27日,紅四師離開龍門過平陵,在白芒坑休整,紅四師官兵夜宿該村的松齡圍。紅四師休整數日,向廣大村民宣傳紅軍的革命方針和宗旨,奠定白芒坑村民追隨共產黨參與革命的精神基礎。休整完畢后,紅四師開拔至河源,最后在海豐與紅二師勝利會師。后來的邊縱官兵將原來紅四師開鑿的水井修建命名為“紅軍井”,作為紀念。軍隊要離開時,村民紛紛拿出雞蛋、鹽巴等送給紅軍,但紅軍就是不收,要收也需要付給錢才能拿走。“珍藏的三塊大洋成了傳家寶”這件事情,見證了當年紅軍來到村里居住,以嚴明的紀律贏得百姓歡迎的歷史故事。
白芒坑不僅是龍門縣愛國主義和青少年教育基地,還被授予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中共龍門縣委黨員教育基地、市縣文物保護單位、市縣文明村。2017年被市、縣立項列入“十三五”規劃,將開發為紅色生態旅游景區,建設為龍門縣乃至惠州市中較有規模、較全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平臺。
為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扶持與建設,縣委、縣政府決定在白芒坑建設一個以紅軍精神為主題的紅軍紀念園,主要是以白芒坑革命舊址為核心,輻射周邊遺跡,結合新農村建設以及紅色旅游基地建設,對山下村進行整體規劃而重點打造的一個紅色旅游項目。根據項目規劃,紅軍紀念園分3期建設:一期將建設紅軍廣場、紅軍紀念館、濕地公園等,并對山下村的民房進行外立面改造;二期將建設東江干部學院,并將該學院打造成粵東地區黨員干部培訓的紅色教育基地;三期將引進企業,整合山、塘、林、田等生態資源,發展紅色旅游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