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



大坑村是潮州市著名的紅色村,因為“革命母親”李梨英,這個藏在湘橋區鐵鋪鎮深山的普通小村莊紅遍了潮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李梨英將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婿送進紅軍隊伍,自己也成為農會、婦女會的骨干,紅軍的報紙以《革命母親送兒當紅軍》為題報道了她的事跡后,“革命母親”的稱號傳開了。
1951年國慶節,她作為南方代表應邀到北京,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和宴請。
今天,李梨英故居已成為潮州乃至粵東知名的紅色遺跡,每年上萬人次來參觀學習。
紅色遺跡眾多 流傳不少紅色故事
大坑村地處潮州市湘橋區鐵鋪鎮北部,東邊與潮州市饒平縣錢東鎮接壤,西面與湘橋區磷溪鎮相連,北面毗鄰饒平縣樟溪鎮青崗村,因為夾在兩條大坑之間,故名大坑村。
革命時期,東江獨立師紅三連和潮澄饒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據點都曾設在此地,留下了李梨英故居、紅色戲臺、紅軍槍械修配所、紅軍古井、紅軍印刷廠、紅軍醫院等一大批紅色革命遺址。大坑村將這些遺址保護得很好,還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幫助和支持,對一些遺址進行維護和修護。
大坑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后面,就是幾年前重建的紅色戲臺,屋頂很高,旁邊還有放置音響等演出設備的小房間。以前這里用于社戲演出,1932年大坑村成立農會后,這里就成了宣傳革命、發動群眾的場所。當年,大坑村農會很活躍,國民黨反動派圍剿大坑村時,農會骨干林錦森、林保梨被捕,在戲臺上被砍下頭顱,掛在旁邊的柿樹上示眾。烈士的鮮血染紅了戲臺,從此大坑村老百姓就把這里叫作“紅色戲臺”。
現在這里不僅是紅色遺跡參觀點,平時也是村民觀看潮劇演出的場所。“有時一個月演好幾場,很熱鬧。”鐵鋪鎮黨委委員、大坑村掛村干部陳慶賢說。
沿紅色戲臺左邊的小路走不遠,一片綠蔭掩蔽下,就是當年的紅軍槍械修配所。原來只剩一堵斷墻、一個石門框和三根斷柱,重修時用實木圍起,蓋上鐵皮,才有了“所”的模樣。槍械所是1932年至1935年“紅三連”設立的,中共潮澄饒縣委領導下的武器槍械都被送到這里修理。
槍械所正對著一個小池塘,池塘邊就是紅軍古井,井水依舊清澈。1932年冬天,“紅三連”對敵作戰后,6名傷員被轉移到嶺后巖洞治療。李梨英發動婦女上山采藥,用這井水煮藥做飯。她還曾深夜從巖洞潛回家,殺雞煮粥,為傷員增加營養。“很神奇的是,這口井從來沒有干涸過,哪怕是旁邊的池塘干旱少水。”陳慶賢介紹說。
“革命母親”李梨英一家曾獻身革命
沿著紅軍古井旁的小路向上走,很快就到了“革命母親”李梨英的故居。這是一個樸素的小院落,白墻灰瓦,門頭的木質牌匾上是廣東省委原書記吳南生題寫的“革命母親李梨英故居”。
走進故居,耳邊是李梨英事跡聲情并茂的講解,墻上的海報展示著李梨英事跡和大坑村紅色故事,陳列柜里原本展示著李梨英的革命遺物,最近因為提升改造工程,由其后人收回保存了。李梨英家的房屋位于內廳右側,是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子。“其他都是親戚、鄰居家的,她家是窮苦人家。”陳慶賢介紹說。
出身貧苦,親人相繼去世后,18歲的李梨英嫁到大坑村,婚后生下4男2女,丈夫因重病去世,家里沒有田地,大兒子和二兒子被迫離鄉謀生。苦難的歲月磨煉了李梨英堅強的意志。革命低潮期,她把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婿送進紅軍,自己也成為秘密組織農會、婦女會的骨干。紅軍編印的《紅潮報》以《革命母親送兒當紅軍》為題對這件事進行了報道,這是李梨英第一次被稱為“革命母親”。革命最嚴峻時期,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婿相繼犧牲后,她拒絕了組織上暫避南洋的安排,把年幼的女兒托付給親戚后,帶著12歲的小兒子上鳳凰山繼續鬧革命。她一路追隨紅軍,在后方精心照顧傷員,被親切地叫做“母親”;在血雨腥風中探險情送情報,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任務。
新中國成立后,李梨英擔任汕頭市政協副主席。1951年國慶節,她作為南方代表應邀到北京,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和宴請。
亮化工程啟動 照亮鄉村振興前景
“革命母親”李梨英一家人不怕犧牲、淬火成鋼的意志、品質,是共產黨人代代相傳的紅色精神。1961年李梨英去世后,和她一起戰斗過的廣東省委原書記吳南生為其撰寫了長篇報告文學《松柏長青》;1958年,廣東省潮劇院編演了《革命母親李梨英》;2014年,廣東省制作專題片《基石》,講述李梨英及其一家為革命奉獻的感人事跡。
紅色精神代代傳,李梨英的故事也一直流傳著。陳慶賢告訴筆者,每年都有上萬人來大坑村參觀李梨英故居,傾聽她的革命事跡。“特別是潮州市的機關單位工作人員和學生,一批一批的,有時一次來三四百人。”
陳慶賢表示,大坑村的產業要振興,首先就要發展好紅色旅游。“這次提升李梨英故居的布展,也是為了更生動形象地展示她的事跡,讓參觀者有更直觀的感受,更好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此外,其他基礎設施也要逐步完善起來,比如這個廣場要建圍欄,紅軍古井邊也要圍起來,保證安全”。
由于森林生態保護良好,青山綠水相映成趣,果樹漫山遍野,趣石形態各異,大坑村去年成為潮州市首批旅游特色村之一。據透露,目前鐵鋪鎮正在考慮整合大坑、鋪埠、桂林等幾個村的旅游資源,推薦精品旅游路線,讓紅色旅游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經濟增長點。
筆者采訪的當天晚上,陳慶賢發來一條令人開心的消息——當天下午,由大坑村鄉賢捐資興建的亮化工程啟動建設,102盞太陽能路燈將遍布大坑村的所有村道,照亮夜晚的大坑村,預示著大坑村實現鄉村振興后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