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翔 凌偉新

2002年8月,四川省巫山縣的255戶、903名三峽移民,千里迢迢來到鶴山市的鶴城、共和、址山、云鄉、龍口、古勞、雅瑤、桃源8個鎮(主要是老區鎮村)安家落戶。一晃近20年過去,他們的狀況、處境如何?最近鶴山市老促會作了專項調查,發現這批移民已逐步融入當地社會,其中相當部分人購買了農用車和小轎車,移民們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當我們走進鶴城鎮的鶴昌新村和鶴凌新村這兩條三峽移民村訪問,映入眼簾是一排新颕別致民居,房前屋后綠樹成蔭,鮮花綻放,環境舒適宜人。放眼望去,寬敞筆直硬底化村道向遠處延伸,原來的荒地變成了綠化公園,園內有步行徑和石凳,還配備了健身器材……
“當地黨委、政府幫助我們美化村容村貌,修建供水、供電、排污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起文化室、村居公園,大家都非常滿意?!柄Q凌新村村民小組長趙澤清說??梢哉f,這兩條村的變化,是全市移民村變化的縮影。
起初,移民感到最頭痛的是就業問題。當這批新移民來到鶴山,領到承包耕作土地使用證后卻犯愁了。因為他們均來自巫山三峽旅游區,世代從事餐飲及出售旅游紀念品為生,許多人對農業一竅不通,面對陌生耕作環境顧慮重重。
市政府移民辦一方面鼓勵有耕作技能的人從事種養業,國家從種苗、技術、農機等方面給予支持、優惠;一方面組織他們從事二、三產業,吸收一批中青年參加制鞋、印刷、機電維修、電腦、財會的中、短期培訓,由市農機學校、樹人職業學校、雅圖士印刷公司等單位免費給他們培訓,使之掌握一技之長,然后推薦到對口工廠企業做工。也有不少移民四處奔走揾工,靠自己雙手致富。迄今為止,300多名青壯年100%得到就業機會,有逾百人開飯館、發廊、雜貨店、燒烤店以及販賣生果、蔬菜等飲食服務業。近年,鶴山招商引資勢頭很猛,各鎮的工業園建設熱火朝天,各級移民辦不失時機地穿針引線,吸納他們在家門口就業,月入頗豐。
多年來,移民們發揚革命老區光榮傳統,腳踏實地創業,一些人成了致富領頭羊。落戶址山鎮的盧家華,之前在巫山是個小老板,從沒當過農民,到址山后,困難阻擋不了他闖新天地的決心。他承包40畝耕地,種上水稻、西瓜、生姜、木瓜。銀行給予貸款,農業局派員技術指導,夫婦兩人起早摸黑地干,農忙時就請幾個季節工幫手。盧家華成了遠近聞名移民種養能手,并被選為鶴山市政協委員。
熟悉餐飲業務的聶必富,在鶴山開起川菜館,由于經營得法,加上地方稅費給予優惠,業務不斷擴充,從夫妻店起家,如今請10多個工人,年純利10多萬元,成為移民發家致富領頭人。還有在桃源鎮辦起一家飾物加工廠的陳開全,雇用十多名工人,為深圳、珠海加工首飾,收入可觀。
隨著移民的安居樂業,他們與當地居民魚水交融,和諧氣氛濃厚,其生活習慣、風俗語言、民俗文化等已逐步同化。如今不少移民特別是青少年,不僅懂得普通話、廣州話,連鶴城、龍口等當地方言也講得很流暢。逢年過節,諸如跳秧歌、抬花轎等巴東民俗文化仍然保留,但更多的已參與當地舞獅、舞龍、燒花炮等活動,至于飲食,粵菜、川菜已“兼容并蓄”地適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