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玲 肖曉珍

“五一”假日以來,沿著閱丹公路旅游美食路線、城口紅色美食路線以及新龍村美麗庭院飲食路線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各式各樣的特色美食讓游客體驗了一場“舌尖上的旅行”,帶動沿線農家樂、民宿和特色種養業蓬勃發展。
仁化縣充分挖掘生態優勢和資源稟賦,創新推出“粵菜師傅+全域旅游+仁化特色文化飲食”模式,引領當地群眾走出一條“色香味俱全”的鄉村振興“風味之路”。“五一”假日,位于大丹霞腹地核心區的夏富村牛鼻村小組迎來大批游客,乘竹筏、游古村、品美食,玩得不亦樂乎。來自廣州的黃先生說:“聽說牛鼻村是‘廚師村,作為吃貨特地點了當地的招牌菜——客家‘八大碗菜肴,非常地道的客家風味,不虛此行!”
近年來,仁化縣以丹霞山為龍頭打造全域景區,閱丹公路串聯了牛鼻、瑤塘等村,鄉村旅游、生態體驗游煥發勃勃生機。過去牛鼻村大部分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學習廚藝,為吸引村民們返鄉創業,該縣舉辦閱丹公路沿線“粵菜師傅”技能提升班,越來越多村民在家門口免費學廚藝。牛鼻村村小組長朱堅星介紹:“村里的客家‘八大碗菜肴已經有200多年歷史,在‘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的指導下,我們不斷傳承和創新‘八大碗四季不同的制作方法,結合時尚美食潮流打響特色客家美食招牌,讓游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目前,該村發展了十多家農家樂和民宿,帶動村民從事生態果蔬和特色養殖業等,牛鼻村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廚師村”。
據悉,仁化縣依托省級“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以及各鎮(街)15個農村夜校“粵菜師傅”培訓點,因地制宜大力推進“粵菜師傅”工程。在城口紅色特色小鎮開展“粵菜師傅”特色紅廚培訓,推出紅軍餅、行軍豆腐包等各式“紅軍菜”,挖掘并講好紅色美食故事,在傳承紅色記憶中擦亮“紅軍菜系”品牌。在新龍、安崗等美麗鄉村,結合激活庭院經濟、民宿經濟開展“粵菜師傅”技能培訓,將本地村民種養的香菇、走地雞、稻田鴨等優質食材,通過煎炒燜炸蒸等花式烹飪手法制成令人垂涎的美味,促進農餐對接、產供銷一體化發展。
截至目前,仁化縣累計舉辦“粵菜師傅”培訓班33期,參加培訓人員逾1200人次,培育中級以上中式烹調師129人。同時,該縣還推出返鄉創業補貼、小額免息貸款、培訓補貼等優惠政策,鼓勵“粵菜師傅”回鄉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