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柱


和平縣下車鎮云峰村,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村。抗日戰爭勝利后,先后有東江縱隊第三支隊及和平縣義勇軍長車大隊(飛鷹游擊隊)在此駐扎,開展一系列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為和平縣的解放和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歷史貢獻。
云峰老區村地理位置特殊,山大坡陡,地瘠水缺,十年九旱荒田多。長期以來受環境、氣候和交通等條件的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滯后,貧困人口居多,是個典型的貧困山村。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該村“兩委”意識到,要從根本上解決云峰村的貧困問題,就必須走“一村一品”特色農業之路,讓本村的產業興旺起來。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該村黨支部原書記何軍祥率先開發坡地,打穴種果,辦起128畝規模的獼猴桃場,年產果23萬斤,年收入90多萬元,成為全縣有名的創業致富能手,被授予“全國勞模”的光榮稱號。在他的影響帶動下,全村有216戶農戶同走發展特色農業之路。據統計,全村種植獼猴桃面積達10800畝,年產獼猴桃2100噸。年收入172萬元,每戶平均收入15萬元,人均收入9600元。
近幾年來,隨著各級政府扶貧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促使該村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路。農戶徐志華全家5口人,妻子患上癌癥,多次住院治療,欠下上萬元債務,家庭生活處在貧困線上。近些年在扶貧工作組的幫扶下,種植獼猴桃35畝,年人均收入達8600多元,與村民同步走上脫貧致富路。
農戶朱相華全家6口人,父母年邁,子女幼小,單靠務農收入難以脫貧。在黨和政府的政策、資金支持下,他夫妻倆去廣州分別創辦皮具廠和凈蓮女子會所,年收入達50萬元以上,購買了商品房,添置了豪華小車,過上了小康生活。他先富不忘幫后富,資助15萬元給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幫助他們盡快脫貧奔康。經過4年精準扶貧,全村9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實現“八有”全覆蓋;有勞力脫貧戶年人均收入都達到8266元以上。
據村主任朱揚福介紹,截至去年底,云峰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6.4萬元,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6800元增至9600元,全村八成多農戶擁有小車或農用車,初步實現了小康目標。
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后,云峰村村容村貌產生蝶變:村里土坯房全部完成改造,全村九成農戶蓋上鋼混結構水泥房;村道全部翻修,鋪上了硬底化路面;村內設置垃圾回收箱,房前屋后臟亂差得到整治;戶戶通上自來水,家家用上太陽能熱水器,一幅現代化新農村的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去年7月,筆者陪同廣東省老促會會長陳開枝到云峰村考察脫貧攻堅成果時,看到昔日滿目殘垣破房的貧困村,如今已換上“水泥路、新樓房、果滿園、人氣旺”的新顏,心情無比激動,深切感悟到:“黨的恩情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