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 邵晶晶
核心概念與現實意義
“一人一故事心理劇”是一種即興的心理劇,即講述者分享完自己的故事后,演員即興重演這個故事。在一人一故事劇場中間,可以擺放幾張整齊排列的椅子或木箱,演員們靜坐在上面。舞臺一側擺放著各種樂器,供樂師在即興表演時配樂使用,在舞臺另外一側,則擺放一個架子,上面掛著不同顏色的布匹,可以代表不同的情緒或者不同的道具。舞臺鄰近觀眾的地方,擺放著兩張并排的椅子,靠近觀眾席的那張椅子是領航員坐的,另一張則供上臺講述故事的觀眾坐。在臺下的觀眾,如果有故事想要敘說,就可以走上臺,領航員通過類似心理咨詢的形式,挖掘講述者的情緒和故事細節,演員在傾聽完以后,通過唱歌、說話、舞蹈、詩歌或劇情表演等形式即興呈現,把講述者的故事重演一次。
心理危機干預是采取某些方法來改善心理危機,調動學生自身的潛能,幫助學生重新建立或恢復危機爆發前的心理平衡狀態。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和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學生,一方面由于過度追求“完美”極易遇到困境與沖突,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固執的“自我”使其需要依靠自身經驗與努力來解決問題。因此,初中階段的學生容易產生心理危機。而對于他們來說,心理危機干預的最佳方式就是讓其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所以,心理劇成了干預他們心理危機的最好選擇,尤其是針對解決初中生日益突出的考試焦慮、人際關系、家庭矛盾等心理危機。
建立同質團體:分享,傾聽,情緒宣泄
當前,有關心理劇對于心理危機干預影響的研究幾乎為零,但是心理劇良好的情緒宣泄功能,在危機干預中是必要的。一人一故事心理劇在心理劇領域屬于一個創新,它力求通過即興演繹的方式,讓學生感同身受,合理釋放負面情緒,從而達到心靈治愈的目的。基于此,我們開展了心理特殊生調查工作,從廈門五緣第二實驗學校八、九年級中篩查出37名在過去一個學期有過心理危機的學生,經過一對一面詢及溝通后,最終有26名學生自愿加入一人一故事心理劇團體,參與為期3個月的同質性心理劇團體輔導。
在一人一故事心理劇團體輔導開始之前,心理教師對這26名學生開展了團體保密教育,確保他們嚴格遵守團體規則,嚴守保密要求。同時,對每名團員開展心理量表施測,包括SCL-90量表、SDS量表(抑郁自評量表)和SAS量表(焦慮自評量表),這三項數據也將和一人一故事心理劇輔導結束后的三項量表數據做對比,以分析一人一故事心理劇的影響。
正式的一人一故事劇場活動中,團體中的學生通過講述、互相傾聽及戲劇即興表演的方式重現自己的故事,有效宣泄情緒,把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釋放出來。與此同時,心理教師通過現場采訪其他同學,讓旁觀者表達他們對于這一故事的感受、情緒與想法,使講述者與現場觀眾達成情緒共鳴,并讓講述者感受到自己得到了理解,自己的故事和想法被看見,從而獲得治愈。
看見即被治愈:重新出發
三個月的一人一故事心理劇團體輔導結束后,心理教師對每位團員再次進行心理量表施測,即SCL-90量表、SDS量表和SAS量表。結果顯示:SCL-90量表的各項指標,前測和后測差異顯著,且后測數值有明顯的下降;SDS量表和SAS量表的前測與后測結果也顯示,26名團員的數值也明顯下降,治愈效果顯著。心理教師根據數據,進行質性研究,與26位學生進行了一對一的訪談。通過訪談以及文字整理,心理老師提取出了訪談內容的幾個共同關鍵字,分別是“看見”“感同身受”“舒服”“希望”“力量”。26位學生在訪談中提出他們對一人一故事心理劇的肯定,他們表示,在這個團體里面是“內心舒服”的,他們“看見”了一個又一個令人“感同身受”的故事,相互都感受到了“力量”,彼此一同前行,重新出發。可見,一人一故事心理劇這一藝術形式,可以促進學生的心靈成長,以及治愈曾經的創傷。它提供了安全、尊重的環境,也讓劇場的所有人,感受到友善與尊重的態度,在彼此相互坦誠中,看見與被治愈。
同時,根據訪談結果可以看出,一人一故事心理劇能夠讓學生的故事被聽見、被理解、被接納,彼此之間的故事相互共鳴、互相牽引,重新形成新的聯結,讓大家在整個過程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奇妙互動,增加個人與班集體、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聯系,有利于建立一個有凝聚力的班集體。一人一故事心理劇這種帶有藝術的方法可以促進個人心靈成長和治愈曾經的創傷。當故事被說出及演出來時,學生困惑痛苦的想法、情緒及記憶影像會經由小演員藝術性地展現出來,從而使學生本人的痛苦或糾結得到釋放和轉化。因此,一人一故事心理劇也是藝術治療的方法之一。
尤其對于有追求個性化特點及較強交往需求的初中生群體來說,一人一故事心理劇的意義更為顯著,借助“一人一故事”劇場這種藝術性的方式,能充分運用朋輩支持打破學生的心理防御,讓學生更多地關注、表達自己。在此過程中,無論是說故事人還是觀眾,都很容易從相似的故事、經歷中產生共鳴,從不同的經歷中理解差異。
(作者單位: 廈門五緣第二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