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音

繪本作為一種獨特而新穎的教學資源,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繪本的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易于理解;豐富多彩、風趣幽默的畫面很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他們愛上繪本。因此,繪本不僅是開展傳統文化主題活動的有效載體,還能使幼兒從繪本中“吸收”所蘊含的生命訊息,成為生命教育的“基石”,從而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結合幼兒實際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教給幼兒簡單的自救和求救的方法。”將繪本主題和生命教育相結合,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一系列活動,能讓幼兒通過探究和學習,增加對傳統文化的親切感,使幼兒獲得與該主題相關的自我保護的經驗。
在傳統文化主題活動中滲透安全知識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4~5歲的幼兒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逐漸增強,但動作的準確性和自控能力還較差。”因此幼兒在戶外活動中容易發生危險;幼兒在交往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小的摩擦,有時會“動起手來”;有時對突發事件不能做出準確判斷,當處于危險中時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幼兒有獲得生命教育的需要。
例如,《進城》這本繪本里面的圖案是剪紙,有點像陜西皮影戲,充滿濃郁的中國風。幼兒被繪本里的黑白畫面所吸引,從而對剪紙產生興趣,也會對繪本中父子頂著驢走的情節產生興趣。在后續的剪紙探究和學習中,幼兒掌握了如剪刀、小刀、筷子、鉛筆等尖銳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此外,我們還針對“頂驢”開展了一次討論活動,期間有幼兒提出:“在馬路上我們不能做出像‘小虎和老爹這種不安全的行為。”基于此,我們展開了“馬路上的安全”等系列活動,通過活動,幼兒知道了不能在河邊和馬路邊玩、要遵守交通規則等安全知識。
在主題活動中營造自我探究生命奧秘的環境
《綱要》明確指出:“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因此重視幼兒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也是主題活動中的重點。要創設有利于幼兒進行自主探究的物質環境,豐富的材料是他們自由操作、持續探究的重要保證,更符合幼兒的需要和年齡特點。在主題活動中,幼兒可以通過自發參與、自主學習,積累許多有意義的經驗。
例如,主題《花木蘭》講述的是一個傳統民間故事,孩子們很喜歡繪本內容,尤其是繪本中關于花木蘭練劍的插圖,有的幼兒還會模仿她的動作;在小班時孩子們就對哥哥姐姐們的“武術操”很感興趣。根據幼兒的興趣點和“好動”的年齡特點,我們組織開展了相關主題活動。我們投放了多樣的體育器材,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探索玩法,培養幼兒發現危險的能力,學會躲避危險的方法。如在走梅花樁時,幼兒一邊走一邊擺出武術姿勢,在擺姿勢的過程中幼兒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得到鍛煉。同時,通過主題活動幼兒還知道了武術不是用來打架的,爭吵和打架解決不了問題;武術的主要作用是強身健體,不能欺負他人,應樂于助人。
主題游戲中注重幼兒對生命的體驗和感受
幼兒發展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是體驗。因為只有親身感受,才能收獲經驗。在主題活動中,要發揮幼兒自我發展的能動作用,關注幼兒活動過程中的獲得。
例如,《誰偷了包子》的繪本中滲透了一些社會規則,通過圖片幼兒能夠直觀看到小鎮居民排隊買包子,反映出文明有序的良好社會規則,為幼兒的公共安全提供了榜樣作用。繪本中還滲透了關于盜竊與交友的內容。盜竊的行為是不被允許、不被認可的,通過小黑貓偷包子的行為引發幼兒認識到盜竊行為是一種錯誤的行為。但當妞妞捉到偷包子的小偷,并發現是一只瘦巴巴的小黑貓后,同情心瞬間被激發,化敵為友,與小黑貓成為好朋友。這凸顯出繪本中傳遞的寬容、友善的積極情感。此外,在主題活動中,教師利用游戲實踐和戲劇表演再現情節的方式,引導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通過討論、操作和游戲的方法,讓幼兒了解一些防盜方面的安全知識,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同時培養幼兒初步的安全防衛意識。如《誰偷了包子》繪本中化敵為友的部分,給了幼兒交往方面的啟示。教師可以通過討論、談話、游戲等形式組織幼兒開展班級交朋友活動,使幼兒學會傾聽同伴的想法,獲得交往的方法并體驗交往的樂趣。
(作者單位:北京市大興區第九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