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千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生命教育正式成為國家教育戰略的一部分,逐漸在中小學落地生根。相比中小學生命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的齊頭并進,幼兒生命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顯得滯后許多。因此我認為在這樣一個呼喚生命教育的時代背景中,作為終身教育奠基階段的幼兒教育理應承擔起生命教育的重任,在幼兒園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內容是重要且必要的。
幼兒園實施生命教育的途徑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規定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我園從生命的角度調查了當前幼兒園的體育活動情況,發現幼兒園體育活動中“生命教育”缺失的現狀,針對這種狀況提出了生命化幼兒園體育活動,并對其概念的內涵、價值理念及活動的施行原則等方面進行了闡述。以此為依據,我園嘗試利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民間游戲,充分發揮其特點,幫助幼兒初步建立對自己和他人生命尊重和珍惜的態度、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與能力,幫助幼兒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勇敢地面對與積極解決。
幼兒園實施生命教育的實踐
預設活動內容與指導策略 在民間游戲中,教師可以根據游戲目標、規則、內容,挖掘游戲中顯性和隱含的生命教育內容,預設指導策略。比如:在“挑小棍”的游戲中,教師預設的游戲規則為:游戲可以2人或多人輪流進行玩耍,游戲前商量好誰來負責撒小棒;撒小棒的小朋友把一束小棒握在手中,端立在桌面,松開手,讓小棒散落在桌上;小朋友輪流著把桌上的小棒挑起來,每次只能挑一根,挑小棒時不能碰到其他小棒,如果碰到其他小棒了,則要讓給下一個人挑棒;大家輪流挑小棒,直到小棒完全挑完,最后數數誰的小棒多,多的為勝。預設的支持策略為:教師可準備三種小棒:一種是又粗又長的小棒,適用于動手能力弱和初次玩的幼兒;一種是又細又短的小棒,適宜動手能力比較強的幼兒;另一種小棒分顏色和大小,適合動手能力特別強的幼兒。
首先,該游戲的設計需要幼兒具備一定的自我認知評價能力,即動手能力的認知與預判,這樣才能選擇適宜難度的游戲材料進行游戲挑戰。其次,該游戲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幼兒不受外部環境及他人的干擾,專注于自己的游戲。教師密切關注幼兒狀態,及時引導幼兒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困難并想辦法解決,從而提高幼兒的抗挫折能力。最后,該游戲為多人競賽游戲,要引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與同伴愉快游戲、合作與分享,正確看待輸贏,不因輸贏產生過激的情緒和行為。
游戲中偶發事件的隨機性指導 在一次大班進行的戶外集體游戲中,教師組織幼兒以接力的形式開展民間體育游戲,共分為4組。游戲規則為手遞手地傳遞接力棒,如果發生掉落要及時撿回,速度最快的一組為勝。游戲開始后,孩子門開始大聲為本隊隊員加油吶喊,每一名參與的幼兒都十分投入,慢慢地其中有兩隊的小朋友遙遙領先,他們之間難分伯仲。還剩下最后一棒時,突然其中一隊的小朋友在傳遞接力棒時沒拿穩,接力棒掉在了地上,等重新撿起后再出發時,勝負已然分出。勝利小隊的小朋友們歡呼雀躍,剩下的3隊小朋友有的面無表情,有的遺憾抱怨。突然一聲“嚎哭”,“掉棒”隊中的一位小朋友大聲地哭著說:“我們差一點就贏了,你為什么要掉啊,我不想輸!”
教師走過去抱住他,安撫他的情緒:“我知道你很想贏得比賽,剛才也跑得非常快,你剛才的表現好極了。”幼兒的哭聲減小了,但依然噘著嘴說:“我們本來不會輸的,我就喜歡得第一名。”教師問:“不掉就一定會贏嗎?剛才可是不分前后的,即使不掉也并不是肯定贏。”幼兒想了想說:“可是我就喜歡第一名,就是因為掉了所以肯定要輸。”教師再問:“為什么會掉?”幼兒閉口不答。掉棒的小朋友說:“他(前一個小朋友)給我的時候我還沒拿住,他就撒手了。”老師說:“呀,原來是這樣,小朋友們找到了失敗的原因,那么下次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這一點,提前和自己隊的小朋友溝通一下,是不是就不會再因為這個問題輸了比賽呢?”哭泣的幼兒止住了悲傷,但仍然耿耿于懷自己隊輸了比賽,以至于分散游戲時一直悶悶不樂,拒絕參加游戲。
在這個例子當中,可以看出教師對幼兒進行了一些有效的隨機指導:首先通過話語與幼兒產生了共情,其次幫助幼兒尋找失敗原因,建立主動解決問題及合作獲得成功的意識。但其實,幼兒在遇到困境時難以抑制的大哭,以及一心想得第一名的心理等現象是需要持續關注和引導的,且不是僅憑幼兒園教育就能夠達到效果的。其實該幼兒的父母對其期望值很高,常常給幼兒灌輸“第一名最棒”“你是第一名,爸爸媽媽最高興”的想法,導致該幼兒處處爭先斗勝,凡遇不如意必會痛哭或者大喊。所以,在幼兒園中實施生命教育應是社會、幼兒園及家庭三位一體共同關注與配合實施的。
所舉事例只是我園教師在幼兒生命教育方面做出的一點粗淺嘗試,未來我們將持續關注和嘗試引導幼兒進行正確表達、抒發自己的情緒,以提高幼兒的抗挫折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體現民間游戲對幼兒生命教育的價值,最終通過深化游戲提供支持,實現幼兒生命教育的價值。
(作者單位:北京市大興區第九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