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蕓
對高中音樂學科課堂評價的思考
首先,以高中音樂學科課堂評價標準為理論依據制定課堂評價標準。2017年,國家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頒布,為高中音樂教育教學評價提供了理論指導,音樂教學評價模式出現了新的特征,從原本的終結性評價轉變為形成性評價,其方式從單一轉向多元。筆者以教育部高中音樂學科課堂評價標準為理論依據,經過多年課堂教學實踐,探究、制定出了適合本校學生的《北京師范大學燕化附屬中學高中音樂學科學生學業質量評價標準》。
其次,基于高中音樂學科課堂評價原則制定課堂教學評價內容。教學評價作為現階段教師新課改的行動綱領,從教學目標的確立、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和最終的學習效果,都應做出及時的課堂評價,使學習目標有效達成。制定評價內容時,應基于高中音樂學科課堂評價原則,發揮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強調音樂學科的實踐性,教師對系列音樂實踐活動的設計,應注重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美育功能;強化教師學法指導的意識,以評學為重點,促進教師和學生轉變觀念,以此來改進、提高音樂學科的教學質量。
注重活動實踐性,優化評價內容
音樂課堂教學評價一直以來沒有得到教師和學生們的重視,沒有發揮它在教學過程中應有的作用,導致教學評價處在一個尷尬的地位。教師平時只注重學生的學期終結性評價,卻忽略了在教學過程中有導向功能和反饋作用的及時過程性評價。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是以音樂審美實踐活動為核心,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的核心素養發展為基本目標,在整個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以聆聽、體驗、探究、評價等學習方式對音樂作品進行鑒賞,在產生藝術聯想與想象、獲得精神愉悅和美感的同時,對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人文性也會做出判斷和反思。因此,教師要注重音樂課堂活動的實踐性,設計及時的過程性評價,以發揮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把握評價標準,落實美育功能
在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二級評價指標中,多次指向音樂課堂教學評價應注重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評價標準時,應從最基礎、最簡單的音樂感知、音樂表現入手,注重以人為本,力求以美育人,把美育融入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評價內容,提升學生的音樂品質。以下筆者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如何在設計課堂評價標準時落實核心素養和美育功能。
首先,創設真實有效情境,制定提升學生審美感知能力評價內容。音樂審美感知是學習音樂的基本能力,是學生用音樂美化和豐富人生的前提,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高中音樂課應注重音樂的本體屬性,又要有人文特質。好的音樂作品,首先能使人產生愉悅的聆聽感受,作品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深刻的思想性都能激發人們不同的生命感受和審美體驗。因此,在教學中筆者注重選擇兼具較高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音樂作品為教學內容,設計豐富多彩和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方式,創設《課堂審美感知評價表》《小組擂臺競賽評價表》等。從教學目標的確立、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和最終的學習評價保持一致性,并在課堂教學中做出及時的課堂評價,以此檢驗學生對音樂審美感知的學習能力,使課堂審美感知的學習目標能夠有效達成。
其次,注重情感與生活相結合,制定能夠提高學生藝術表現能力的評價內容。普通高中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的藝術實踐過程,經過長期音樂課新課改的實踐探究,筆者愈發體會到培養學生藝術表現能力的重要性,藝術表現能力既是課堂學習的方法、手段,也是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培養學生高尚情趣的有效途徑。因此,筆者一直探索在音樂課中注重情感與生活相結合,采用“多感官”音樂學習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
最后,注重多元學習方法,制定提高學生文化理解能力的評價內容。高中音樂教學以音樂作品為媒介,音樂作品的不具象性特征給教學帶來很大的施展空間。因此,教師應抓住音樂作品所體現的獨特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不斷感受和創造這種來自精神和心靈深處的“美”,使學生創造性地“聽”,創造性地“想象”和創造性地“活動”,把自己個性化的生活經驗和感受與作品的文化內涵聯結起來,與作品產生共鳴,再通過語言藝術或非語言藝術表現出來,這一表現的過程就是對音樂作品文化理解的體現。
筆者在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實踐中,采用了多元化學習方法:創造性地“聽”,運用多媒體,創設形象、直觀的學習方法;制定相應的評價內容,如《學習者自我評價標準表》,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檢驗學習的效果。
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改革的價值就在于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改進課堂評價內容和標準,發揮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將美育融入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不僅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更能夠促進學生想象與創新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通過對音樂作品情感真、內容善與表現美的感知與學習,達到以“‘真入‘美,以‘美成‘善”的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燕化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