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杉
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指出:“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進取精神,應該為幼兒創設情景,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對幼兒來說,音樂活動首先是自我表現的方式和途徑。在學前教育階段,我們可以通過音樂教育發掘幼兒的潛能,塑造幼兒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
激勵幼兒自信參與活動,提高其主動性
在以往的音樂活動中,那些比較有音樂天賦的幼兒會有較多的展示機會,而那些在音樂方面條件較差的幼兒卻往往因為自卑而不敢表現。長此以往,不具備音樂天賦的幼兒不僅會失去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的興趣和機會,甚至可能產生自卑心理。對此,教師應將音樂活動作為手段,讓每個幼兒都能積極、主動、自信地參與其中,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需要?;谶@一思考,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差異等實際情況,進行階梯式教育,層層遞進,盡量實現教育的個別化,使每個幼兒都能按照自己的步調發展。例如,我在教學中設計了起步較低、由易到難的系列節奏游戲,包括:聽著鈴鼓拍拍手(即模仿小鈴鼓節奏拍手)、大鼓和小鼓(即運用身體的不同位置模仿大鼓和小鼓)、音節歌(即聽辨鋼琴的低音區和高音區,并用坐下和起立表示)、將幼兒常見并喜愛的動植物等進行節奏表現(即根據圖譜上的動物、水果標志,跟隨音樂用樂器表現相應的節奏)。這組游戲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讓幼兒輕松自然地走進音樂活動,在感興趣學和愿意學的過程中體驗成功。此外,在音樂活動中,我盡可能地給每個幼兒提供成為領頭人的機會,如讓幼兒擔任小老師、領唱等,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都能滿足自我表現的需要,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注重幼兒在活動中的探索和發展
布魯納認為:發現法能激發智慧潛力,培養內在動機,有利于學會發現的技巧以及記憶的保持。由于幼兒年齡小,堅持性與忍耐力較差,他們很難長時間在看不到進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教師應有目的地創設有利于幼兒探索發現和積極操作的環境,以實現激發幼兒持續積極探究的目的。例如,教學節奏[|x x x x|x xx x x|]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根據節奏想象某小動物在做什么,也可以通過學一學等方式找到節奏的感覺,并嘗試尋找周圍是否有這樣的節奏。之后,再告知幼兒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節奏的不同之處,并引導他們嘗試用小樂器感受節奏的不同。隨后,教師通過彈奏歌曲《春天來》,引導幼兒重點尋找其中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并聽著音樂拍打,啟發幼兒創造性地運用身體的不同位置等將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節奏表現出來。最后,引導幼兒運用沙蛋、響板等樂器為《春天來》伴奏。此外,我還讓幼兒敲擊裝有不同水量的瓶子,幫助其感受聲音是有高低區別的;讓幼兒在“大貓小貓”的游戲中聽辨音的高低,培養良好的音準感……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幼兒在聽辨音高、動手操作、用腦思考中表現出專注的學習態度,其獨立性、自控能力和責任感等良好心理品質也得到了培養。
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感
在音樂活動中,不能只強調技能技巧的訓練,還應引導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音樂活動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創造等思維階段,它對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及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培養幼兒的創造力需要教師引導幼兒大膽創新、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如借助繪畫、舞蹈、戶外游戲等方式表現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而教師在面對這些稚拙的創造時,需要予以肯定、鼓勵,并引導幼兒大膽進行當眾表現。在此基礎上,我為幼兒創設了寬松的環境,由淺入深地引導幼兒進行創造,展示自己的才能。從改編歌詞、敲奏簡單樂句,到根據音樂內容自編動作,并將創編動作進行分享,我鼓勵幼兒從自身實際出發,通過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創造力。例如,我引導幼兒在音樂活動中運用不同音色的樂器為熟悉的圖片故事《小兔乖乖》配音,以表現小兔子、兔媽媽和大灰狼的不同特征和情緒;又如欣賞樂曲《快樂的小烏龜》時,我啟發幼兒思考小烏龜在哪、都做了哪些事情……只有讓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意愿和喜歡的方式進行音樂創作,他們才能主動學習并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作力。盡管幼兒的表現可能十分稚拙,但都是他們真情實感的流露,其中蘊含著他們豐富大膽的想象和創作。
在音樂活動中鼓勵幼兒之間的交往與合作
許多音樂活動需要幼兒間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如合唱、集體舞、組建小樂隊等,因此教師應把幼兒的個體創造和群體的合作緊密結合起來,既要尊重個體的發展,又要注重幼兒群體間的交往合作。例如,為了在合唱時呈現出和諧的聲音,幼兒需要聽著琴聲和同伴的歌聲不斷調節自己的音高。又如,我讓幼兒借助各自的小樂器,逐句輪流敲擊歌曲或合奏歌曲《小星星》,唱到哪個小節,就由持此樂器者敲擊。這類活動有利地培養了幼兒的自制能力及專注的學習態度。同時,保證了在音樂活動中幼兒人人有任務,個個有責任,每個幼兒都是團體中的重要角色。這樣能夠賦予他們使命感,從而有利于他們堅守自己的“職責”,并在活動中感受到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作者單位: 北京市通州區七零九零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