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樹娥
自2010年以來,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第二實驗幼兒園分別領辦分園(包含2017年剝離的新興幼兒園)4處。從“邊實踐邊探索”到現在普惠性幼兒園集團化遍地開花,管理模式日趨成熟。領辦之初,面對一園多址的新局面,以往的管理模式已不再完全適用。面對不斷擴大的辦園規模、不斷壯大的教師隊伍,如何創新管理機制、優化組織架構?如何盡快培養出一支精干的管理團隊?如何多角度發揮集團化辦園的優勢?這些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文化傳承,組織變革
園所文化一脈相承,管理理念共享 幼兒園在幾代人幾十年深耕之下,形成了“務實勤勉,勵精篤行,以人為本,團結奮進”的園所文化,以及“尊重兒童,自然教育”的育人理念。每領辦一處,便以二幼精神開啟新幼兒園。隨著集團化管理模式的深入以及幼兒園的成熟,二幼精神扎根其中,得以傳承,讓每所分園趨于穩定發展、內涵發展。
共用一套領導班子,簡化組織架構 教育集團設立一名總園長作為第一負責人,總攬全局。每個幼兒園設立執行園長管理幼兒園日常工作,業務園長引領教育教學。由總園長、執行園長、業務園長組成的領導班子,共同商討集團幼兒園發展方向及重大事宜。
改革例會制度,促班子自主發展 教育集團一改園長主持、執行園長及副園長記錄的例會形式,采取“聽匯報—同研討—成方案”的三級例會模式。班子成員每人先總結自己園所的工作、列出工作計劃進行匯報,然后,班子集體討論,最后形成教育集團的工作方案。隨著深入推進和實踐,例會制度的改革使班子成員的陳述式報告逐步發展為反思式匯報,問題碰撞、智慧分享提高了領導班子的自主管理意識。
策略創新,抱團成長
為促進老園新園共同、均衡發展,教育集團采取了“內部交流,取長補短;融合教研,齊頭并進”的策略。
第一,老園帶新園,穩定、和諧發展。教育集團以第二實驗幼兒園為龍頭,每領辦一處新幼兒園,都以老園的文化、理念、師資,帶動新園穩定、和諧發展,促其成熟。第二,新園促老園,創新、活力發展。新建幼兒園以80后、90后教師為主要群體,學歷水平高,專業理論豐富,個性特點明顯,富有激情。在教育集團各項觀摩交流、研討聯誼活動中,新園的別具一格、獨具匠心,激勵著老園突破自我、推陳出新,實現改革創新。第三,同為“二幼人”,攜手共成長。教育集團分層次相繼成立智囊團隊、名師工作室,每學年組織觀摩交流、研討學習活動。教師在教育集團所搭建的交流平臺上相識、相知,拉近距離,彼此學習,各取所長。第四,和而不同,各具特色。隨著每所幼兒園的發展、穩定、成熟,各自發揮園所條件、師資隊伍等優勢,逐漸凸顯出特色。
團隊建設,自主發展
教育集團教師隊伍龐大,且年齡跨度大,面對教師結構多元化、發展層次各異的現狀,如何使人力資源趨于平衡,實現教師自主發展,成為教育集團思考的問題。通過深入研討,教育集團制定了“教師自主發展”有效策略。
首先,激發優勢,發揮特長。教育集團共同設置了體育工作坊、音樂工作坊、美術工作坊、閱讀工作坊、科學工作坊,每位教師根據各自發展強項報名參加工作坊,自定發展方向。同時,教育集團為各個分園的工作坊提供研討交流的機會,使各個工作坊的發展融合集團力量,為教師發揮特長、展示自我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其次,見賢思齊,奮發而為。加強集團內部交流,讓老師們有更多的機會走出自己的幼兒園,看到其他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同事風采。在開闊眼界的同時,也激發了教師自主上進、不甘落后的斗志。再次,舞臺廣闊,成長迅速。教育集團在領辦新園派遣骨干教師、多項活動的策劃和開展中,為教師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中層及骨干教師在壓擔子、接任務中,得到鍛煉,成長迅速,實現了教師隊伍發展。最后,共謀發展,后勁充足。教育集團在班子共同領導下,凝心聚力,團結一致。一園有需要,全家齊上手,發展后勁足,發揮了團隊的集體力量,促進幼兒園均衡發展。
發揮集團優勢,節約資源,提升效率
總園建園幾十年,勝興、書香幼兒園建園近十年,隨著社會發展及物質水平的日益提高,其物資配備略顯陳舊。而在領辦新幼兒園的過程中,所配備使用的最新設備、設施,也會為老園更換,促進“老園換新顏”,保障物資水平均衡化。同時,幾所幼兒園充分利用資源,共用、輪流用、分享用,既節約了資源,又實現了資源共享,提升了效率。
如今,墾利區第二實驗幼兒園集團呈現“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之勢,在密切交流、彼此借鑒中,豐富本園課程,充實園所文化,實現內涵發展。集團化管理模式,總園與分園之間相互鼓勵,互相拉手進步,四所幼兒園均在墾利城區有著較高的社會認知度、家長滿意度。滿足了覆蓋區域內幼兒在家門享受高品質教育的需求,促進了局部的教育均衡。同時,多措并舉下,優質教育資源面臨“被稀釋”的局面被有效避免。如何進一步優化整個集團教育品質,促進各園區教育質量的均衡,將是我們未來探索的課題。
(作者單位: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第二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