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金
(中共阿克蘇地委黨校,阿克蘇 843100)
根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現國家鄉村振興局)2014年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12月,全國貧困縣共有832個,分布在除北京、天津、上海、遼寧、山東、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9個省份外的22個省份,其中云南省有脫貧縣88個,位居全國第一,全國貧困縣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區。
832個脫貧縣的分布相對集中,大部分位于國務院確定的14個連片特困地區(秦巴山區、六盤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西邊境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燕山-太行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大別山區、呂梁山區、羅霄山區、西藏自治區、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數量達689個,占全國脫貧縣總數的83 %。這689個脫貧縣不僅分布集中,而且社會經濟發展滯后的問題突出,這689個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還達不到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一半,而在全國綜合排名最低的600個縣中,來自14個連片特困地區的縣多達521個。
以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為例,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涵蓋河南、湖北、陜西、重慶、四川、甘肅六省區76個縣,其中位于河南省的10個縣,2020年經濟發展水平分別處于所在地市后幾名,在河南省108個縣市的GDP排名中,內鄉、南召、汝陽、魯山、盧氏等五個縣位于后20名,其中盧氏縣位居倒數第一。無獨有偶,秦巴山區湖北省的7個縣市在2020年湖北省經濟和信息化廳主導的湖北縣域經濟考核中,全部被劃為第三類縣,考核中經濟指標權重僅為31 %,與第一類相差6個百分點,生態環境指標占比達到15 %,在三類縣中占比最高。重慶市的城口、奉節、云陽、巫山、巫溪等5縣中城口、奉節、巫山、巫溪等4個縣GDP常年排在重慶區縣倒數后10名。
一個縣的產業結構是縣域經濟發展方向的真實反映。通過對832個脫貧縣縣域經濟發展或產業狀況的梳理發現,832個脫貧縣在脫貧攻堅以前,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大部分縣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產業體系,第一產業占比相對較大。以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云南省昭通市為例,昭通市有全國貧困縣10個,深度貧困縣7個,7個深度貧困縣大部分處于云、貴、川三省結合部的烏蒙山區腹地,人文地理條件較差,工業基礎薄弱,且大部分以第一產業(種植業)為主。2018年昭通市確定的六大百億產業,分別為蘋果、馬鈴薯、竹子、特色養殖、天麻和花椒,全部為第一產業或與第一產業有關聯。

圖1 全國脫貧縣數量分省統計圖
貧困縣由于所處地理位置大多偏僻,交通不便,自然地理環境不利于居住,加之自身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經濟自養能力弱等,人口大多呈現流出態勢。以國家級貧困縣聚集地滇桂黔石漠化區黔東南州、黔西南州、黔南州所轄32個縣為例,根據貴州省人口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上述三市人口流出總計達340萬,流出人口占戶籍人口的比重均在20 %以上。再如,位于人口密集省份河南省的伏牛山區集中連片開發區的魯山縣、欒川縣等都面臨人口流出嚴重的現實情況,農村留守的大部分是青少年、兒童和60歲以上的老人,自身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嚴重短缺。
縣域經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當地資源情況、產業狀況、科技水平、勞動力數量和水平等。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取決于上述因素相較于其他同一水平范圍內縣域的比較,如果其優勢多,那么縣域經濟的綜合競爭力就強。貧困縣縣域經濟競爭力較弱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就832個脫貧縣內部來說,各個脫貧縣之間縣域經濟發展狀況不盡相同,競爭力內部懸殊較大,且總體來看,縣域的競爭力處于較低水平,832個脫貧縣縣域經濟競爭力無明顯競爭優勢;另一方面,相對于東部沿海發達省份來說,832個脫貧縣同沿海發達省份縣域之間的差距更為巨大。
一是上級要進一步加大對脫貧縣的扶持力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對脫貧縣要扶上馬送一程。脫貧縣的上一級單位有責任和義務在財政政策、資金幫扶、人才資源等諸多方面,向正處于鄉村振興階段的脫貧縣予以傾斜,以促進脫貧縣各項事業發展。
二是要繼續做好對口幫扶工作。不久前,在寧夏銀川召開的全國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推進會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對新階段全國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各對口幫扶責任單位要在明確幫扶責任前提下進一步做好對脫貧縣的對口幫扶工作。
一是加大本土優秀人才的培養力度。本土優秀人才的成長離不開積極的引導與支持,脫貧縣要結合鄉村振興的背景,適時開展本土優秀人才摸底調查,對本土優秀人才進行造冊登記管理,將不同的優秀人才分類,適時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二是要進一步健全本土優秀人才的管理與使用,加大對本土優秀人才的培養力度,打破人才在行業之間發展的政策和制度壁壘,促使本土人才能夠發揮更大的帶動作用。三是拓寬培養方式與思路,與對口幫扶的單位或地區高校相結合,對于脫貧縣本土潛在的有成長潛力的優秀人才,根據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培養與技術指導,同時要積極吸納優秀本土大學畢業生回家鄉發展。
在脫貧縣域經濟發展中,要始終高度關注政府公共服務。良好的公共服務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前提保障。要加大經濟性公共服務,從助推縣域經濟發展的層面出臺或落實一系列重要的行業或產業政策,對損害縣域經濟發展的行為予以堅決有效的打擊,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氛圍。要搞好社會性公共服務,脫貧縣要高度關注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方面設施的建設,保障全體人民享有良好的社會性公共服務,為縣域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氛圍。在政治性公共服務方面,要注重簡政放權,優化行政審批流程,打造高效、便民、清廉、務實的政府形象,為轄區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一流政務服務。
要發展縣域經濟,僅靠外部支持顯然是不夠的,足夠的內生動力才是發展縣域經濟的關鍵。而要增強脫貧縣縣域經濟的發展動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要立足本地實際,依靠本土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二是某些脫貧縣可依托自身靠近大城市或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發展配套產業;三是引進或者創立大型企業,增強大型企業的輻射力,進而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四是加大創新力度,探索差異化發展道路。我國“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發展特色縣域經濟,既體現國家高度重視縣域經濟,又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特色就是優勢,優勢就是競爭力,全國832個脫貧縣可以立足自身實際,結合市場發展需要,生態環境好的發展旅游經濟,特色經濟突出的發展特色經濟,走出一條脫貧縣鄉村振興的典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