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瑩


摘要:本文選取在滁州市瑯琊區揚子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隨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83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41例接受早餐飲食干預,觀察組42例接受全天飲食干預。三個月后,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基血紅蛋白和炎癥因子水平,發現兩組在干預后指標水平均較干預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梢?,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飲食結構的干預,能夠改善患者血糖水平,降低炎癥反應。
關鍵詞:2型糖尿病? 飲食結構? 血糖水平? 炎癥反應
用早餐飲食干預和全天飲食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結構進行干預,旨在研究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飲食結構對血糖的影響?,F總結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區揚子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隨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83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將他們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41例,男14例,女27例,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64.28±10.65)歲,病程3~13年,平均病程(6.09±3.13)年;觀察組42例,男13例,女29例,年齡51~78歲,平均年齡(63.98±10.71)歲,病程3~14年,平均病程(6.19±3.26)年。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2.入選標準
入選標準:①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關于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即有典型糖尿病癥狀,任意血糖≥11.1毫摩爾/升;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糖耐量試驗2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滿足上述標準之一均可確診。②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此次探究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嚴重認知、精神功能障礙患者;②無法進行長期隨訪患者。
3.方法
兩組患者除飲食結構改變之外,其他的治療方案及生活方式均維持干預前。參照中國營養學會營美與保健食品分會編寫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數:一個關于調節血糖的新概念》中食物血糖生成指數,LGI食物為GI值<55,中GI食物為55≤GI≤70,高GI食物為GI值>70;LGL食物為GL值<10,中GL食物為11≤GL≤19,高GL食物為GL值>20。
(1)對照組
對照組接受早餐飲食結構改變干預,具體如下:于干預前對患者的早餐飲食記錄資料進行收集,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并為患者發放健康飲食指導手冊、食物GI、GL表及飲食記錄手冊。每個月為患者進行至少一次的飲食健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糖尿病的飲食治療原則,GI、GL的常識及制訂飲食方案等。營養師針對患者的早餐制訂飲食方案,中晚餐不給予任何干預與要求。
(2)觀察組
觀察組接受全天飲食結構改變干預,具體如下:于干預前收集患者的全天飲食記錄,掌握患者的全天飲食習慣。除了飲食健康教育與對照組一致外,還需指派兩名研究人員對患者進行1次/周的電話隨訪;營養師針對患者的早、中、晚餐進行飲食方案的制訂,要求患者嚴格要求飲食方案進行LGL、LGI食物選擇。兩組患者均進行三個月的飲食結構改變干預。
4.觀察指標
首先,于干預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及早餐后2小時靜脈血,采用AC6601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檢測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基血紅蛋白水平。其次,另抽取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空腹靜脈血5毫升,以3500轉/分鐘離心,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6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
5.統計學方法
此研究采用SPSS18.0處理數據,以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結果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現,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血糖控制情況
兩組患者在干預前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基血紅蛋白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干預后的各項水平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炎癥水平
兩組患者干預前的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及腫瘤壞死因子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干預后的各項水平均較干預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三、討論
目前,針對2型糖尿病的治療不能局限于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還要根據患者的并發癥情況進行降血壓、調節血脂、抗血小板、改善生活方式等。飲食治療作為所有糖尿病的治療基礎,合理的飲食結構調整能夠使患者的血糖水平達標。GI是1981年加拿大內科醫生約金斯首次提出的概念,其是用來衡量食物對血糖濃度影響的有效指標,而GL也是用來衡量血糖水平高低的一個有效指標。將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患者能夠有效促進血糖水平的達標,GI能夠幫助控制血糖水平,而GL能夠使患者的血糖水平穩定。
近年來,相關研究表明,早餐后的血糖水平相對中餐與晚餐血糖水平的上升幅度高,且持續時間較長,早餐之后的血糖往往控制難度較大。本次探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血糖水平比對照組低,提示了相對單純改變早餐結構干預,全天飲食結構改變更易于控制血糖水平,控制病情進展。
C反應蛋白是反應機體非特異性炎癥的指標,C反應蛋白水平的上升能夠反映機體組織受到損傷或炎癥刺激,其主要與血液循環中白介素6及腫瘤壞死因子α有關。在健康人群中,胰島素可以阻斷C反應蛋白的合成,但當血糖增高時,胰島素的生物作用就會明顯降低,C反應蛋白合成增多。白細胞介素-6升高后誘導糖異生增加,導致高血糖的發生,從而降低機體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在血糖升高時,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6等炎癥因子分泌增加,導致平滑肌細胞增生和內皮通透性增加,使C反應蛋白合成增加,形成級聯反應,加劇炎癥反應。炎癥因子通過血液作用導致胰島素受體與其底物的結合能力降低,并對胰島素下傳信號起到一定的干擾作用,從而誘發了胰島素抵抗,引發了2型糖尿病的形成。全天飲食結構改變能夠在一定程度提高脂聯素水平,降低應激反應及炎癥因子,進而達到改善胰島素抵抗的目的。
通過本探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及腫瘤壞死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了對2型糖尿病患者全天飲食結構的干預能夠明顯降低2型糖尿病相關炎癥因子,從而減少炎癥反應,改善血糖水平。但本研究因時間、物力、財力等諸多原因,納入的樣本數量較少,所以本次研究數據的可信度還需在未來開展更多相關性研究加以證實。綜上所述,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飲食結構的干預,能夠改善患者血糖水平,降低炎癥反應。
※本文系2018年度安徽省高等學校自然科學重點研究項目: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膳食平衡指數的建立與應用,項目編號:KJ2018A0958;院級高水平教學團隊:老年護理教學團隊,項目編號:2019jxtd02。
(作者單位:滁州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