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華
摘要:幼兒園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社區教育資源,拓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常州市鐘樓區泰村幼兒園地處農村,周圍有廣闊的農田、樹林、蔬菜基地、被服廠、職教中心,教師可以充分開發這些鄉土美術資源充實美術課程內容,開展各項美術活動,并設置各種區域游戲,讓幼兒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關鍵詞:鄉土美術資源 ?幼兒園 ? 游戲化 ?一日活動
一、利用鄉土美術資源,創設特色幼兒園環境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鄉土資源開展的美術活動,可以極大地激發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環境資源開展美術活動,幼兒受到的約束越少,美術表現就顯得更加輕松、自由、大膽,創造能力也會得到有效提高。
常州市鐘樓區泰村幼兒園的幼兒對農作物很熟悉,對當地風土人情也有所了解。因此,教師可以與幼兒共同設計主題,選擇素材,充分挖掘有教育價值的農作物資源,并緊密結合幼兒園課程內容創設環境,實現課程內容和環境的有機銜接,讓墻壁“說話”,讓環境育人,促進幼兒多方面發展。
教師可以選用操作性強、有特點、具有一定欣賞性的鄉土資源進行設計,通過師生合作,加工成各種空間掛飾物和墻面裝飾物,并布置幼兒園的大廳、走廊、通道等各處環境,彰顯幼兒園鄉土文化特色。如當一些農作物成熟的時候,教師可以發動幼兒帶一些農作物到學校,再用稻草裝扮成稻草娃娃,把它擺放在教室門口,讓它們每天都微笑著迎接幼兒的到來。教師還可以通過貼畫的形式,把各種各樣的蔬菜裝扮成蔬菜娃娃,放在展覽區,供幼兒與家長欣賞。這樣,幼兒既能動手操作,又能美化環境,給幼兒園增添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
二、創新挖掘鄉土資源,開展多彩區域游戲
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活動,通過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探討,不斷地拓展活動思路,明確收集范圍與收集的多種途徑。同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收集鄉土材料,并將收集的材料進行分類。如根據農村特色,教師可把鄉土材料分成農作物類資源、土木石類資源,為開展農村幼兒園鄉土特色區域活動奠定物質基礎。
在幼兒園美術區域游戲中利用鄉土資源,能夠讓幼兒通過動手實踐操作,在繪畫、手工制作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美術材料的投放也應該是多樣化的,教師可以為幼兒投放豐富的鄉土資源材料,鼓勵他們運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開展游戲活動,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如在“綿綿不息”的區域游戲中,幼兒利用棉花卷出了小綿羊,貼出了梅花、白云,裝飾了蘋果樹、汽車,并用棉花制作了圣誕老人的胡子等。面對“綿綿不息”的主題墻,幼兒經常圍在一起觀看,并相互介紹“這只小綿羊的羊毛是我卷的”“這個蘋果是我貼上去的”“這朵花是我和欣欣一起完成的”。鄉土材料不僅豐富了幼兒的活動內容,還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里與材料積極互動。
三、尋找適宜鄉土資源,開展獨特教學活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出幼兒對美的感受與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運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注重在生活中創設機會并進行有效滲透學習,力求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每一片走廊都凸顯出教育功能,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應。”
在幼兒園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提供一些貼近幼兒生活的材料、工具,如瓶蓋、鞋盒、襯衫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盒子、泥巴、石頭、宣傳紙、羽毛、糖紙、稻草、棉花等。借助這些普通的材料,幼兒可以運用不同的方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表現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引起幼兒的共鳴。
如在大班美術活動《石頭記》中,教師可以利用幼兒散步時撿回來的各種石頭,請幼兒自由裝飾、拼搭。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各種小石頭拼搭出了熊貓、森林、小山等形狀,有效提高了幼兒的審美能力。
農村鄉土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為幼兒一日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給幼兒創作提供了靈感源泉,也給幼兒園的美術活動帶來了活力和新的希望。
參考文獻:
[1]萬毅毅.農村鄉土資源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有效利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
[2]孟祥穎.幼兒園一日活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2).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泰村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