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紅 陳香
摘 要:“數字人文”作為一種跨學科的研究領域或理念,是新媒體時代校史資源挖掘和文化傳播的創新舉措。“數字人文”的模式、理念和技術特征貼合這一時代校史研究的新趨勢和高校發展新要求,從“數字人文”視角來探討校史資源的挖掘與整合以及校史文化的傳播尤為必要。
關鍵詞:“數字人文”;校史研究;新模式
校史是高校發展過程、科教精神和光榮傳統的歷史積淀,是大學文化建設和高等教育史的重要內容。傳統的校史研究作為人文研究對象,一般通過編研、展覽等靜態實體,記錄學校發展歷史,彰顯學校人文底蘊。隨著電子校務的發展,校史資源多以數量龐大、結構冗雜的數據形式存在,在給校史研究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更加多元動態的需求,呈現新的特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校史資源的深入挖掘整合和校史文化的多途徑傳播。
1 校史研究的新趨勢
1.1 時間范圍擴大
校史研究重心由民國時期擴展至圍繞現代尤其是1949年后各個時期的大學校史進行研究,注重將校史事件、人物放在整個歷史長河中進行古今對照研究。
1.2 空間視野更開闊
校史研究的范圍已不再局限于研究自身歷史,而是關注同一時期跨高校的共性、規律性問題研究、大學服務地方發展的地域研究等。
1.3 內容方法有拓展
不再局限于某一時期歷史事件或人物的單一研究,更注重國內外高等教育史的比較研究,注重在高等教育大背景下探討研究校史問題,注重總結凝練學校的辦學理念及文化特色。
校史研究不只是簡單的資料搜集、史實整理,開始注重專題性更強的學科史、院系史的研究;更注重校史資源利用方式的創新,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探索校史成果形式及傳播方式的多元化,校史研究的文化教育功能日益凸顯。
2 “數字人文”契合校史研究新趨勢的表現
當前校史研究體現了跨歷史時期、跨高校區域和注重專題性、多媒體和規律性的特點,這對校史資源的挖掘整合、校史文化的傳播提出了全面系統、多元量化、動態互動等方面的新要求。校史研究者掌握本校不同歷史時期的資源情況,同一歷史時期其他高校的校史資源等,都建立在對校史資源進行跨區域挖掘整合的基礎上。
目前頗受史學界關注的“數字人文”理念、技術,正是契合了校史研究的新趨勢和新要求,能夠引領校史研究者從不同視角挖掘校史的多維價值。
“美國學者約翰·安斯沃斯認為“數字人文”不是簡單的數字化過程,而是一種由高效計算與人文需求進行交流獲得的描述性實踐,是一種數字建模或模擬的方式,也是一種推導的途徑和一系列本體論的約束。我國學者李巧明、王曉光認為,“數字人文”是對數字化環境與數字化進程中科研現存問題的回應與追問。“數字人文”的研究對象,主要為人文社科領域各種可數字化的資源[1 ]”。總之,關于“數字人文”的定義十分多樣,其核心內涵是指計算機技術與人文學科的雙向融合[2 ]。不管它是一種技術、方法論或是一門交叉學科研究領域、一種新型學術模式和組織形式,都是為了在一種新的理念、視閾下改造和重塑人文領域的知識元素,為研究者提供共同性、規律性的研究新思路,促進人文及更廣領域的研究。該領域中的諸多技術已經在國內多種文化實踐和研究活動中落地,這些技術包括文本挖掘、數據可視化、文本分析、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VR/AR/MR)等[3 ]。
校史研究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數字人文”重要的研究對象。將此理念運用于校史研究,即是將以上“數字人文”研究的維度和技術引向人文歷史研究層面,著力體現某個數字技術或思路理念如何更好地與高校歷史這一人文研究對象融合。在這些理念和前沿技術的協助下,校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合、傳播途徑和研究范式都會得到拓展,校史功能也更加多元強大,校史也將借助數字技術構建成為兼具歷史性、民眾性、專題性、可視性的,資源內涵豐厚且組織合理的“數字人文”記憶。所以,引入“數字人文”理念,為“動態多元”的校史研究厘清思路、提供資源挖掘新方法、文化傳播新路徑是恰切的選擇,也是本文的宗旨。
3 “數字人文”在校史研究中的具體應用
校史在高等教育及大學文化建設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但這些功能目標的實現依賴于校史資源的挖掘整合及傳播路徑的多元化。
3.1 “數字人文”視域下校史資源的挖掘與整合
檔案是校史研究主要、可靠的來源,本文的校史資源主要圍繞檔案資源來論述。因檔案文件所涉及的內容廣泛,需將其蘊涵的校史因素多維度的挖掘、提煉與整合。
3.1.1 “數字人文”視域下的檔案信息挖掘。“數字人文”領域的文本挖掘技術不同于機械整理、歸納,是對檔案信息的多維度挖掘和信息提取。它也不只是實現檢索、索引這些最基本的功能,還可以根據檔案資源的特征進行聚類分析、專題集成等,以獲取有價值的、符合受眾需求的資源,形成可視化的成果。
“數字人文”所包含的文本挖掘等技術可以用來建構校史資源數據庫,這種數據庫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文獻資料庫”,能對其核心內容進行分析統計。“數字人文”技術所構建的校史資源數據庫的數據材料按照一定的電子格式進行電子化,構建相應邏輯關系,能直接被電腦分析、統計,并進行量化研究。如文本挖掘的模式可以專題為導向,將分散產生于各業務部門,并保存在檔案管理系統的數據進行采集提取,根據需求分為高校各個時期的機構變更、科研發展、教學改革等不同類型的歷史專題,建構專題性校史數據庫,為校史研究提供更深層次的研究素材,深度挖掘檔案資源蘊涵的文化要素,多維度了解校史脈絡,便于開展跨高校、跨區域、連續性的校史合作研究,提高二次開發和利用水平。
另外,目前高校檔案館熱衷研究的“口述檔案”是校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此類檔案多為聲像載體格式。徒靠人力很難去分辨要找的事件或人物在視頻中的哪幾分鐘,有幾幀畫面,出現幾次,是否存在關聯。“數字人文”的文本挖掘技術可構建一個相關資源的整體描述框架,將人力不可及和工程量浩大的工作,通過計算機技術完成,收獲更好、更系統、更準確的結果。解決口述檔案因為沒有完備、精確的檢索利用技術而無法精確定位所需信息的問題,解決當前面臨的口述檔案資源建設較快,卻開發利用緩慢的主要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