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閃 金春山

摘 要 筆者經過20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探索,從實踐層面提出“養育語文”的教學主張。這一主張,揭示了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途徑:從“養育”二字著手。本文將闡述“養育語文”的緣由、學理依據、內涵、特征、課堂追求和自學追求。通過實施“養育語文”這一教學主張,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效果。
關鍵詞 養育語文;自學能力;教學追求
語文教學百花齊放,在眾多的語文教學主張中,幾乎都傾向于探究語文是什么,而沒有側重實踐層面的研究和行動,語文學習要怎么做。語文教學要怎么去做?“養育語文”的教學主張對語文教學“該怎么做”做了明確的回答。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探索如何“建設語文”的想法在教學實踐中具體的體現。語文不僅要靠“養”,還要靠“育”。“養”的是好習慣,“育”的是能力、素養、人格。
在語文前面加上限定詞語“養育”,基于兩個目的,一是使語文的內涵變得更集中,更突出;二是為了針砭語文教育的時弊而有所強調。因為語文是“農業”的,急不得,只能慢慢來,它沒有速成。只能靠一點一滴地鋤“土”,澆“水”,施“肥”,才能茁壯成長,才會有好的“收成”。我們提出這樣一個教學主張,就是為了表達這樣一個思想,并非是為了標個“新”,立個“異”,也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語文是一門完全可以自學的學科,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如何培養學生自學的興趣、習慣和能力,進行情操的自我陶冶,人格的培育,是語文教師努力的方向。而最終的落腳點,還是“興趣”二字,養成持久的“興趣”,也就是養成終身的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情懷,這才是語文學習的大道。為什么這樣說呢?
一、養育語文的內涵
養育語文,就是通過養成培育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養”是養成,實際上側重于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習語文的習慣,更多的是側重于學生的一種自我的培養、自我的教育;“育”是側重于培育,更多地側重于老師的引導、教化、講解、訓練,最終達到自我成長的目標,為其終身發展服務。“養”是讓他成長,而“育”是讓他“健康”成長。語文的養育就是通過語言文字的浸潤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本領,從而實現個體生命的“人心、人性、人格”的養育,引領學生成為有道德、有思想、有修養的文化人。“養”和“育”相互依存,融為一體的。
二、養育語文學理依據
1.哲學依據
“養育語文”特別重視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習慣的養成和探索實效的學習方式,最終達成核心素養的提升。既重視教師的“教法”,又重視學生的“學法”。這符合事物矛盾中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以及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學生的興趣、習慣的養成,學習方式是內因,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起決定作用。而教師教學方式的探索等是外因,通過養成學生語文興趣、習慣最終對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發揮作用。我們應明白,教師課堂教學改革,教學方式的創新最終都是通過學生自己的內化才能養成好的興趣和習慣的學習方式,從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但同時,我們不否認教師教學的巨大影響。
2.社會學依據
根據馬克斯的社會交往理論和米德、布魯納等人的符號互動理論,“養育語文”鼓勵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社會人,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完成心靈與自我交流,在合作中完成與他人的交流,在探究中深化對自我、社會的理解,從而完成對完美人格目標的追求。符號互動理論認為,語言是所有符號中最豐富、最靈活的一個符號系統。心靈、自我和社會不是分離的結構,而是人際符號互動的過程。人通過語言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而心靈是社會過程的內化,事實上內化的過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動”過程。學生自主學習就是內化,是自我互動。合作學習就是進行人際互動。所以“養育語文”提倡自主、合作學習方式和把塑造人作為最高追求是符合這一理論的。
“養育語文”主張情境式教學,符號互動理論認為個體的行為受他自身對情境的定義的影響。人對情境的定義,表現在他不停地解釋所見所聞,賦各種意義于各種事件和物體中,這個解釋過程,也是一種符號互動。
3.教育學心理學依據
斯滕伯格、維果斯基等發展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過程。”“學習者以自己方式建構對于事物的理解,從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方面,不存在理解的唯一標準,但通過學習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圖式成了人認識事物的基礎。在學習領域的顯著變化,是由‘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構成學習環境中四大要素或屬性。”
“養育語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課堂教學以學生語文活動為主的課型正是建構主義理論的支撐,從而達到學與教的真正實效。鐘啟泉教授認為,建構主義的教學強調培育兒童的三種能力:設定課題、指向目標達成的探究能力;參與學習小組的活動并做出貢獻的協同性溝通能力;自律性地增長自身才華的反思性自我學習能力。“核心素養”的核心不是單純地指知識技能以及興趣、動機、態度,而在于重視運用知識技能、解決現實問題所必須的思考力、判斷力與表達力及其人格品性。“養育語文”是養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即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語文關鍵能力,以近幾年發展的核心素養理論為依據。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公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及內涵。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正式發布,明確了語文教學的學科目標及學科核心素養內容。為“養育語文”的教學主張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養育語文的特征
養育語文“引領學生成為有道德、有思想、有修養的文化人”。這里的“文化人”的素養,體現在語文能力上,就是“聽、說、讀、寫、思、結”的能力,而“會說會寫”則是語文能力的核心,因為這是語文能力的集中體現。“語文”的“語”,左邊“言”,右邊“吾”,合起來意思就是我要說話、我要寫文。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把我想說的話變成文字。養育語文有以下五大特征:
1.文化育人
“養育語文”以“立德樹人”為育人目標,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語言文字的學習、熏陶與運用中養育學生健全的人格和人文情懷,引領學生成為“有道德、有思想、有修養的文化人”。在語文學習中,感受中華語言魅力,了解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同時以寬闊胸懷吸收外國文化,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
2.自能教育
“養育語文”不僅重視學生課堂學習,更注重學生課下自學能力、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課內外學習和語文實踐活動,側重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和習慣的培養。努力培養學生想學習、愛學習、能學習、會學習,在學習中不斷完成“人心、人性、人格”的自我修煉。
3.學力綜合
“養育語文”體現在語文能力上,就是“聽、說、讀、寫、思、結”六個方面的能力,其核心是“說”和“寫”兩大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即“能說會寫”。在語文能力的培育上,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表達力”和“學習態度”,為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語文綜合學力奠基。
4.教有實效
“養育語文”主張情境式教學,在情景設置的藝術中,追求發生、發現的語文學習課堂。課堂講究“扎實、得法、清澈、梯度、生成、情懷”的有實效的魅力課堂。努力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5.學而得法
“養育語文”特別講究學法指導,在語文預習、課堂、復習,課外閱讀與寫作等環節中,分別教給學生讀書學習的方法,努力讓學生做到會讀書學習、能讀書學習、愛讀書學習,從而在語文學習活動中感受母語的情趣,培育終身的母語情懷。
四、養育語文的課堂追求
“養育語文”追求教有實效,體現在課堂教學上,通過情境式教學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大量的語文活動課實現“根、骨、血、脈、氣、魂”六大追求:
1.扎實
這是“養育語文”之根。“養育語文”講究實實在在地學語文,學生通過課堂文本學習,真正學到了語文知識。如掌握最基本的識字寫字解字的知識(即字詞句的讀法、寫法、意思)、閱讀知識、寫作知識、口語交際知識。抓住語言這個根本,循循善誘,品出語言的精彩,賞出語言的味道。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關鍵在于運用好語言。注重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在記憶、理解、運用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本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進而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在語言的賞析玩味中,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擔當文化傳承的責任感,感受中華語言文字的魅力。在學習中,通過教師的引領,掌握多種學習方法,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總結出有自己特點的不同的高效學習方法。養成熱愛文字,積極主動為學好中華語言文字而努力的學習興趣和終身學習母語的情懷。“養育語文”根的追求就是“扎實”,就是: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能力,傳承了文化,掌握了方法,主動地學習。
2.得法
這是“養育語文”之骨。“養育語文”講究方法,教有教法,學有學法,尤其注重學法。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都是基于學情,基于語文學科特點,基于教育心理學原理。學生通過一課或一個單元的學習,必須知道學習方法,掌握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中,善于找方法,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如以任務清單作為學習支架,清單就是好的學習方法的載體。“關注學情,掌握了方法,注重學法,教而有法”,這就是“養育語文”骨的追求:“得法”。“養育語文”最忌“骨骼錯位”,不得法。“得法”在語文學習中起著宛如人體骨骼的“支撐”作用。
3.清澈
這是“養育語文”之血。清澈的血液是身體健康的保障。健康的“養育語文”課堂是清澈的,講究“目標明確,過程簡單,內容豐厚,提煉聚焦”的“簡單明了而豐厚”。“養育語文”課堂不貪多,不圖快,化繁為簡,講究“放養”和“培育”,堅信好的習慣慢能慢養成。一節課只解決一二個問題,指向清晰,圍繞目標,依據學情,有的放矢,重點突破,在解決問題中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如同人體中的血液對人體的作用一樣,“清澈”對語文核心素養同樣發揮著營養和滋潤作用。
4.梯度
這是“養育語文”之脈。“養育語文”特別講究課堂的藝術脈絡,講究接地氣。血脈貫通,連成一氣。如人體之“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由大到小,有層次。追求“由淺入深,步步推進”,講究“層次感”,錘煉“教學藝術”。形成有層次有梯度的語文課堂,這才是有藝術的課堂,有魅力的課堂。
5.生成
這是“養育語文”之氣。醫學認為,人體之氣是人的生命運動的根本和動力。生命活動是靠氣維持的。“養育語文”認為,有生成的課堂才是生命的課堂。有生成就有課堂活力,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思維,有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黃帝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是人體的正氣。“養育語文”要求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激活思維,積極恰當的表達,自然生成”,追求有“真氣”的語文課堂。
6.情懷
這是“養育語文”之魂。這里的情懷是審美情懷,家國情懷。優美的篇章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提升我們的審美素養。有著美好品質的人物形象打動我們,感染我們。不僅是作品中的人物,更是作品的創作者。不僅是虛構的人物,更多的是歷史中真實的人物。他們身上體現的家國情懷影響著我們。語文對人的塑造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入骨髓的,對塑造完美人格有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養育語文”的“養育”,是“放養和培育”,不僅僅是讓學生“長大”,讓學生“成長”,更重要是的讓學生身體和心靈都能“健康成長”,能感受活著的美好,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好。“養育語文”追求:通過課堂學習,學生培養了情感,凈化了心靈,陶冶了性情,塑造了人格,創造了審美。培養學生必備品格,就要把培養學生的語文情懷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這樣有審美情懷、家國情懷的課堂才是教學效果好,教學效率高,教學情趣高,真正有實效的優質課堂。
五、養育語文自學追求
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是語文教師無法回避且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雖然這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對它的探索卻是無止境的。“養育語文”特別注重學生的語文學法研究,它借助清單,引導、推動學生自學,將方法融入清單項目之中,讓學生“學而有據,學而有法,學而有得”,這十二個字是“養育語文”的自學追求。“有據”是有依據,有可供自學的物化操作工具清單即任務清單;“有法”是有好的自學方法,如學什么?怎么學才好?有哪些學習項目?清單怎么用?用好清單,本身就是好的學習方法;“有得”是心得,一點也好,幾點也罷,但它一定是自學后的收獲,是批判,是反思,是評價,是發現,是心靈碰撞,更是學習結果的“內化”。我們在課題研究的實踐中,經過反復實驗、討論、修訂、最終制定了從預習、復習、課外閱讀、作文提綱和評改升格的十二張“養育語文”任務清單。這十二張清單是:《現代文預習清單》《文言文預習清單》《緣點質疑清單》《復習清單》《平行讀寫勾連清單》《整本書閱讀粗讀卡》《整本書閱讀精讀卡》《整本書閱讀分享卡》《“聽說”能力等級評價清單》《寫作提綱清單》《作文互評自評記錄清單》《作文評改升格清單》。十二張清單,依據語文學科特點,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自學能力,形成一個較為全面的自學流程,引領和推動學生進行自學,是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其優越性是可操作性強,簡單、明了、靈活,注重自學過程,是學生自學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掌握學情的重要資料依據。長期堅持必有實效。我們以現代文預習為例,說說“養育語文”清單的填寫。現代文單篇課文預習前,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閱讀文本至少三遍,采用“5211法”預習。什么是“5211法”呢?指的是:5看,2抄,1問,1結。具體說來就是:
五看:1.看標題:標題好不好?為什么是這個題目?換一個行不行?2看作者:看課本、網上、手邊資料中,與課下注釋有沒有不同的地方?3看導讀(閱讀提示)和課文:導讀告訴我們什么?準確嗎?課文中難懂或不懂的地方有哪些?4看注釋:有無不理解或偏頗之處?5看讀讀寫寫、課后練習(思考探究,積累拓展)、方框知識補白:“讀讀寫寫”中的字背后有沒有故事?這個字使我想到什么?不解之處是什么?課后練習有無不明白的地方?為什么這么設置題目?有沒錯誤之處?方框和語法中有不理解或表述不準確的地方嗎?
二抄:1抄寫生字詞,2抄寫課后《讀讀寫寫》和成語。
一問:提出1個問題(緣點質疑。圍繞文中的矛盾點、強調點、照應點、反常點、細寫點、變換點、無關點、留白點等來質疑)。
一結:自我總結。
在“5211法”預習的基礎上,對課文圈點批注,之后,填寫《現代文預習清單》。如下表所示:
這樣的清單,讓學生在自學時明確該看什么,該學什么,改思考什么,該記錄什么,自學文本有了可操作的依靠。這樣的清單,記錄了學生基本的預習全過程和最初的習得成果。經常使用,便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不知不覺地提高了預習能力,也就提高了自學能力。
〔本文系安徽省“‘養育中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實踐研究”課題后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K17049〕
[作者通聯:金星閃,廣東深圳市寶安區海旺學校;
金春山, 合肥市廬江縣樂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