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摘要:《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物理教師要注重創設情境、問題引導,及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設計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讓學生在思考和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本文闡述了問題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情況,分析了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在后期教學中進行改善,以期進一步提高高中物理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物理 ? 問題教學法 ? 應用
《論語·述而》中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強調教師應該在恰當的時機給予學生必要的點撥,以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見,中國古人非常注重問題在教學中的重要性。這對教師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有著一定的啟示,但從目前問題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情況來看,還存有一些有待改善之處。
一、問題設計質量不高,缺乏針對性和目的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經常隨口問“是不是?”“對不對?”這種沒有價值或者沒有實質意義的問題,不僅耗費了大量寶貴的課堂時間,還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心理懈怠,即對問題的思考僅停留在是或不是,而沒有思考為什么是或不是。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在撰寫教案時,高中物理教師應充分考慮教學內容、具體學情等因素,設計出高質量、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物理問題,并在教學過程時進行必要調整,而不是因問而問。
二、與實際生活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存在距離,不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問題應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要依據專業術語和教材內容的要求,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認知水平。因此,在問題的設計難度上,教師應該做到循序漸進,逐步深入,以發揮問題的引導和啟發作用。在面對學生比較陌生的新內容時,教師切不可操之過急,以免影響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
三、問題的主動參與性及課堂生成性不理想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對已設計的問題進行必要調整,這主要是因為實際的課堂教學情形會與教師課前預想的有所出入,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聽課效果和反應情況,對教案中設計的問題進行結構、重組。但從目前高中物理課堂的情況來看,教師在課堂中很少偏重于講述,即使有某些問題式的參與,往往也是以教師提問、學生被動回答的形式進行,且回答問題的學生往往只集中在班級中物理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其他學生只是在扮演沉默者或者附和者的角色,甚至由于課時緊張等因素,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教師就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導致學生連回答的機會都沒有。這種做法會很大程度地降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沒有真正實現問題教學的目的和效果。
四、容易忽視問題的解決過程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以問題的形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而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各種物理問題。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更傾向于讓學生直接說出結果或答案。另外,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往往是以標準答案為準,若某些學生對問題的回答結果與標準答案不同,教師會要求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得出標準答案,至于為什么學生的回答是彼而非此,則不深究。換而言之,教師更看重結果而非過程,這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甚至會造成學生模式化的思維方式,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總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適時地采用問題教學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科學探究意識,理應得到教師的重視。因此,教師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有效提高高中物理教學的質量和水平,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程美琴.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分析[J].名師在線,2019(36).
[2]陶力.推進“層進式問題串”教學模式,演繹高中物理活力課堂[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20(4).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