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偉
(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 江蘇太倉 215400)
微課具有小、實、新、可循環性等特點,能夠有效提高地理概念教學的效率,是常用的輔助教學工具[1]。在國內,“微課”于2011年首次被提出。近年來胡鐵生老師等引領的“佛山微課經驗”受到廣泛關注。對“一師一優課”課例統計發現,微課輔助教學具有較高使用頻率。微課的應用推廣亦暴露出諸多問題,如微課認知度低、建設水平不高、缺乏有效評價機制等[2]。微視頻是微課的核心資源,其質量直接決定微課的建設水平和應用效益[3]。目前,微課質量良莠不齊,尤其是網絡微課。百度產品“秒懂百科”微視頻,上線百天移動端瀏覽量便達兩億,由于素材豐富、制作精美而常被作為微課直接用于教學。微課教學是地理概念教學的重要方式,源頭教學更應注重科學性。因此,以“秒懂百科”微視頻為例,嘗從微觀角度探討微課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并提出優化策略。
不同學者從課程和教學資源等不同角度對微課提出了不同理解,但亦有共同點。綜合前人觀點,微課是“目標單一、內容短小、時間很短、結構良好、以微視頻為載體”的一種有別于微視頻、微課程的輔助教學工具。由“目標、內容、教學活動、交互、多媒體”等五大要素構成[4],其本質是一種支持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新型課程資源。
微課有機結合視、聽、思等過程,能夠提高教學效率,而實踐中亦存在問題[5]。選取“秒懂百科”中23個地理概念微視頻作為分析對象,包括地球自轉、晨昏線、國際日期變更線、地震波、鋒、水循環、洋流、變質作用等。分析結果顯示:“秒懂百科”制作精美,素材豐富,特點鮮明,值得借鑒。然而少數微課亦存在不足:
通過微課傳達的地理概念是學生認識事物的基礎,內容呈現須嚴謹。然而,內容呈現不嚴謹也是微課中最為常見的問題。如,微課《太陽輻射》中,地球側視圖中極圈被畫成曲線,與回歸線直線不一致(圖1,表1)。微課《水循環》按照存在形式將水分為大氣水、地面水、地底水、湖泊水、河流水、海洋水(圖2,表1),與教材分類不一致,不同類別間交集多,如地面水包含河流水和海洋水,比重更大的冰川水未在其列。視頻《鋒面》中,冷暖氣團示意圖被作為“圖標”使用(表1),易導致暖鋒范圍幾百千米、冷鋒幾千千米的錯誤信號。呈現方式需注重美觀,但不能盲目而有失質量。類似不嚴謹現象往往是由地理學科基礎不扎實或心理重視度不夠導致。

圖1 《太陽輻射》——側視圖緯線形狀問題

圖2 《水循環》——水的不嚴謹分類

表1 呈現不嚴謹的案例
本研究中,瀏覽次數指截止至截圖日期2018年4月的瀏覽次數。
微課的可循環利用特性,決定了微課的知識原理更須貼近科學。微課《地球自轉》使用錯誤地球地圖解釋地球運動(圖3,表2)。類似問題還存在于《晝夜交替》等微課中,屬高頻錯誤。微課《暖鋒與冷鋒》中出現兩處原理錯誤。其一,鋒面傾斜方向不正確,應向冷氣團一側傾斜;其二,冷暖氣團垂直相對位置不正確,冷氣團應在暖氣團偏下(圖4,表2)。微課《國際日期變更線》中,國際日期變更線在赤道附近顯著偏差(圖5,表2)。微課《晝夜交替》中,地球自轉方向混亂,且使用錯誤的地球地圖,亞洲與大洋洲輪廓以詭異的鏡面形式呈現(圖6,表2)。

表2 原理不科學的案例

圖3 《地球自轉》——使用錯誤地球地圖

圖4 《暖鋒與冷鋒》——鋒面傾斜錯誤
循序漸進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原則之一[6]。應遵循從易至難、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歸納到演繹的認知規律。分析結果顯示,微課的設計不合理主要體現在設計冗雜、內容較偏、內容較難等方面。第一,設計冗雜。“反氣旋”的形成、氣流和天氣特征是自然地理的重點,其形成機制和影響均較抽象,亦是教學難點。而微課《反氣旋》中,增設兩種分類,按地區分為溫帶、副熱帶和極地反氣旋;按冷熱性質分為冷性和暖性反氣旋,徒增知識容量和難度。第二,設計偏難。氣團和鋒面是天氣系統知識的基礎,相對容易理解。而微課《鋒面》中提到,“折角尖端指向高壓一方,鋒落在低壓槽中”,較簡單的“鋒面”概念又涉及“高壓”“低壓槽”等較難概念,無疑加大了理解難度。第三,設計較偏。微課《地中海氣候》中關于該氣候成因,除氣壓帶與風帶交替控制這一成因外,還增加了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方面的原因,“夏季地中海水溫相比陸地低形成高壓,加大了副高的影響勢力;而冬季地中海水溫相比陸地高形成低壓,加強了西風的影響”。新課中如此設計會增加理解難度。適當拓展有益,但要視時、視量、視勢。
教材是高考出題、學生學習的“抓手”[7]。然而,與教材表述不一的概念表述會增加學生的理解負擔。如微課《水循環》中,應用了“表面的流動”和“地底流動”,學生易先入為主,從而導致考試表述不當而失分(圖5,表3)。微課《洋流》中,洋流概念表述與教材不一致,且較口語化(圖6)。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參考書,表述與教材一致,新課與復習課一致,利于學生對地理概念內涵的深入理解。

表3 表述與教材不一的案例

圖5 《水循環》——“地底流動”等表述不當

圖6 《洋流》——概念與教材不一致
從課程角度看,微課還需注重微課中與微課間的內容銜接。微課課程設計須結合課堂,循序漸進,避免知識遺漏學、重復學。從更高的地理素養角度看,地理教師應該具備較高的地理素養和高度。如在地圖選取時,應選取以太平洋和中國為中心的地圖,以體現教師的家國情懷和地理素養,從細節處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微課不能完全替代普通課堂,好鋼須用在刀刃上。微課制作包括技術準備、選題、設計、拍攝、后期、評價、反思等過程,過程繁瑣,工作量大,教師個體難以完成過多的微課制作。此外,學生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教師有限的能力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決定了微課需精而妙用。如工業五種導向型工業,涉及啤酒廠、普通服裝廠等基礎工業部門,學生熟悉其產品,而陌生其過程,看似常見卻不易理解。在有限時間內既要科普基礎工業部門,還要學習該工業的布局原則、原因及同類工業部門,常規課堂難以完成。而通過微課,制作常見工業部門原料-生產-消費過程的視頻剪輯,配以精簡講解,可將學生瑣碎生活常識有效串聯,后期再輔以情境演講等活動,學生學以致用,有效理解。
以“助學”為目標,“教研并舉”為保障,“小、實、新、美”為特點,“平臺建設”為推廣動力,形成個人特色微課。
微課是教育資源建設之重心由“助教”向“助學”轉變的重要契機[8],微課應用應以“助學”為目標,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微課認知度低,因而教師應加強微課的理論研學,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反思,完善理論,以研助教,以教善研,教研并舉。微課來之不易,須小而實用,精而妙用,對重要地理概念、重難點進行針對突破,如:抽象的“整體性”、難點“氣旋”、看不見的“地球圈層構造”、地質年代漫長的“背斜成谷”等。教育信息化發展迅速,唯有不斷創新,大膽嘗試方能順應時代潮流,由陳舊視頻堆砌的“你講我聽”式農業紀錄片已很難適應學生口味。“美”是微課設計的較高要求。張堯學院士建議,要用拍電影大片的方式來制作網絡教育資源,教師要不斷優化技藝,拍出新、美兼具的大片。此外,平臺建設尚需進一步優化,形成“微課”建設、管理、應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務環境,為微課學習、交流、發展保駕護航。教師個人還應善于結合自身優勢,形成個人特色的技巧與理論。如微課簡短,信息一閃而過,適當設置暫停提示,在合適節點進行重難點、任務提醒標記,方便學生集中注意力;適當設問,激活思維;做好微課映前、映后準備工作;配套相關學習資料等。
建立科學評價體系,方能引領微課良好發展[9]。對佛山微課大賽評價標準和全國中小學微課大賽標準分析發現,現行主流評價主要考量微課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基本素養、微課視頻質量、用戶和同行評價。其中,教學效果是主要考量指標,細分為形式新穎、趣味性、目標達成度等維度。且有明確規定,微課長度不宜超過10分鐘。用戶和同行評價可作為設計者反思、完善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教師可從以上指標著手設計、制作微課。
微課核心在于微視頻,微視頻核心在于設計者。教師應提高專業基礎,學習微課設計理論與技術,辯證對待網絡微課資源。打磨微課內容,培養工匠精神,微課在輔助教學的路上方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