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靜 陳惠清 曾懋華 王小兵
(韶關學院化學與土木工程學院 廣東韶關 512005)
為了更好地適應新高考改革模式,許多學者已從不同角度開展了化學教學研究。劉颯[1]在《新高考形勢下高一化學教學模式初探》一文中提出新高考的目的是減負兼顧興趣選擇,但也存在部分既擅長物理又擅長歷史的學生不能兩科兼報的問題。沈玉紅[2]在《新高考模式下化學學科的出路》一文中分析了江蘇省高考改革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受上一輪高考模式影響,使得本次改革后選擇化學學科的人數急劇減少。李佳等[3]在《高中生高考選考化學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一文中得出湖北省高中生的化學學習表現是影響高考選考化學意愿的主要因素,其中課外學習化學時間、化學學習動機為首要影響因素。此外,大多數學者認為,新高考為化學選考與教學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4-5],但如何才能切實促進化學選考是研究新高考改革下化學教學的重要課題。因此,筆者以粵北山區南雄市黃坑中學部分高一學生為調查對象,對新高考背景下的學生、教師、家庭、學校對新高考化學選考的影響展開探究,同時探索化學選考有效性提升策略。
南雄市黃坑中學地處粵北山區,是廣東省一級學校,該校圍繞打造“粵北一流農村完全中學”這個目標,發揚“黃中人”精神,銳意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筆者為期三個月的教育實習在南雄市黃坑中學進行,因此文章以南雄市黃坑中學高一學生為研究對象。
本文通過線下問卷和線上借助“問卷星”平臺對高一年級學生選考化學的影響因素開展了調查,于2020年9月發放問卷,其中高一年級學生共有390人,回收問卷375份,回收率達96%,有效率100%。
從圖1對高一學生選考化學的意向調查可知,有50.17%的學生會把化學作為選考科目,24.4%的學生不會選擇化學作為選考科目,剩下25.41%的學生則處于搖擺不定的狀態,而影響學生選考決策的因素主要有學生自身因素、教師因素、家庭因素及學校因素。下面將從這四個方面的因素進行分析。

圖1 高一學生對選考化學的意向調查結果統計
根據圖2調查結果發現對化學很感興趣的學生僅占19.8%,有55.12%的學生對化學有點感興趣,剩下25.08%的學生則表示對化學不感興趣;有64.92%的學生對學好化學有信心,35.08%的學生沒有信心學好化學;62.71%的學生容易受到身邊朋友、同學的影響,而剩下37.29%的學生則認為自己不易受到身邊朋友、同學的影響。由上述可知,在影響選考化學的學生影響因素中,對化學感興趣[6]和有信心學好化學的學生還是占優勢的,比較讓人擔心的是學生容易受到身邊朋友、同學選考態度的影響,這恰恰也說明了學生對選考制度的了解不夠清晰容易出現跟風選科的現象。

圖2 高一學生選考化學的自身因素調查結果統計
從圖3可知,認為化學老師有很大人格魅力的學生占69.21%,比例較大,而不認同該說法的學生則占30.79%。另外有61.62%的學生認為他的化學老師水平很高所以喜歡上化學課,其余學生則不認同該說法。在選考科目問題上,與老師意見不一致時,會聽取老師建議的學生占50.07%,不會聽取老師建議的占49.93%。由上述可知,在影響高一學生選考化學的教師因素中,學生主要受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教學水平的影響,教師好的人格魅力以及教學水平對學生的影響是比較大的;而對于學生是否會聽取老師的建議,調查顯示兩種態度比例不分上下。

圖3 高一學生選考化學的教師因素調查結果統計
從圖4可知,有63.37%的學生表示父母希望其選考化學,其余學生表示不同意該說法。有60.4%的學生表示家庭的經濟情況會影響其報考專業,進而影響選考化學,39.6%的學生表示并不會受家庭經濟影響。有57.76%的學生表示父母的職業會影響其職業規劃,進而影響是否選考化學,而42.24%的學生表示不會受父母職業的影響。在選考科目問題上與父母意見不一致時,大多數學生表示會聽取父母的建議。由上述可知,學生是否選考化學與父母的期望、家庭經濟情況以及父母的職業息息相關。

圖4 高一學生選考化學的家庭因素調查結果統計

表5 高一學生選考化學的學校因素調查結果統計
從圖5可知,56.44%的學生認為化學是就讀學校的優勢科目,其余同學并不認同,這也將導致部分同學對于選考化學猶豫不決。77.56%的學生認為大學想讀的專業對選考科目的限制會影響其是否選考化學,22.44%學生則表示不會影響。有80.2%的學生表示其就讀學校的選考組合并不符合預想。由省政府發布的《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可知新高考有12種選科組合,而據筆者獲取的黃坑中學的分科情況來看,該校給出的選考組合僅有4種,分別為“物理+化學+生物”“物理+生物+地理”“歷史+化學+政治”“歷史+生物+政治”。高一年級的具體情況是全級共390人,其中選擇物理化學生物的學生有77人,選擇物理生物地理的學生有87人,選擇歷史化學政治的學生有56人,選擇歷史生物政治的學生較多,有170人。由此可見化學并不是黃坑中學的優勢科目,選擇化學的學生較未改革前有所減少,所以一個學校的給出的選考組合對學生的選考結果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基于學生在選考化學時出現的不了解所在高中學校的優勢科目、選考組合不符合預期等問題,現提出相應的對策,主要分為學生策略、教師策略、家庭策略和學校策略。
根據調查結果以及走訪發現學生在選考時存在盲目性,對于學校的優勢科目并不了解,也不熟悉高校的化學相關專業的招生要求和化學相關專業的就業前景。一是要加強對選考政策的研究。學生要認真研究選考政策,對每門選考課程的特點都要有所了解,對自身的能力水平能夠正確估量,同時,還要了解與自身水平相當的高校錄取專業要求。二是要根據學校給出的選考組合合理調整自身選擇。學校給出的選考組合有限,不能夠做到12個組合全覆蓋,這就導致會有部分學生達不到預期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要調整好心態,不能一味地根據興趣來做出選擇,而是要多了解學校的優勢科目,正確認識到當前的個人意向需要做出適當調整。
根據調查發現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教學水平對學生選考化學有著重要的影響。一是要注重人格魅力的培養[6]。教師要注重不斷地提升自身的人格修養,從注重自身積累入手,關愛學生、寬容學生、尊重學生,以高尚的師德建構人格力量。二是要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教師在上好課的同時,也要積極參與學科知識的培訓,改變陳舊的教學方式,多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外,教師還要多了解新高考的相關政策,以便為學生提供更合適的建議。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會受父母的期望、家庭經濟情況以及父母的職業影響。作為家長,要在對待孩子的選考方面要多用心,一是要及時和孩子溝通、了解其想法,幫助分析孩子的長短處,讓孩子能夠正確認識自身水平,做出適合自身的選擇;二是要對新高考模式的政策多做一些工作,加強與孩子班主任和課任教師的溝通,以便給孩子提供有用的建議。同時,家長要注意少從家庭經濟的角度去影響孩子的選擇,畢竟困難只是一時的。
調查結果顯示,學校在安排選考組合、組織選考政策解讀、自身傳統優勢學科等方面也發揮了一定影響力。作為學校,一是要加強政策的宣傳力度。可以考慮舉辦選考培訓班,把學生和家長都納入培訓對象,從課程特點分析、各種組合策略對比、不同層次高校招生對專業要求等,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優缺點,對照策略,做出較為正確選擇。二是要合理安排選考組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多給出選考組合,特別是傳統的學科組合盡可能保留,并且還要允許學生中途調整換班,同時,要做強做精學校的優勢學科,鼓勵學生多選擇優勢學科。另外,學校要對標高校招生對專業的限制要求,合理開班排課。
新高考為化學選考與教學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本文通過對高一學生在新高考模式下選考化學的影響因素的調查,發現學生在選考時主要的影響因素有:對化學是否感興趣、對學好化學是否有信心、是否會受到身邊朋友和同學對化學的選考態度影響,與父母的期望、家庭經濟情況以及父母的職業也息息相關,還與學校給出的選考組合、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教學水平有較大的聯系。面對這些問題,做好新高考模式下選考化學的工作,需要學生對各選考科目有更深入的掌握,多了解本校的優勢科目及選考組合,并盡可能去了解高校專業的招生要求和發展前景;教師也要注重人格魅力的培養,積極參與學科知識的培訓,改變陳舊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水平;學校要優化選考組合,加強對師生的針對性培訓;高校在招生時也要根據新高考模式做出合適的專業需求方案。
由于本文所選取調查對象僅為南雄市黃坑中學部分高一學生,樣本和數據偏少,發現的問題也不一定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但所揭示的化學選考意愿影響因素對新高考改革的具體實施、化學課程設置以及化學教學仍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