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智能移動終端設備、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從思政課課程內容網絡化、課程內容多樣化和課程評價科學化等維度,按照“人工智能+教學”的要求進行了思政課教學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思政課的教學效率和效果。借助智能手機、Kindle和平板電腦等智能移動終端開展思政課教學活動,拓展了大學生獲取思政課教學資源的渠道;教師在智能移動終端設備的基礎上,借助學校的人工智能資源極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借助人工智能平臺,可以更多了解與思政課教學有關的信息資訊,也可以在人機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交流。為了讓這門兼具理論關懷與現實精神的學科得到發揚,有必要借助人工智能為思政課教學確定新的選題、尋找新的學術增長點,建構起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新模式,并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支撐開展思政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創新。
一、基于智能終端的思政課教學
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思政課教學獲得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可以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個性化、趣味化,強化智能化水平:(1)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通過智能終端對網絡搜索的社會熱搜、熱點事件進行分析、分類與整合,能夠讓大學生接觸到“喜聞樂見”的內容。教師可以將課本中最重點和最有價值的內容進行篩選,以“接地氣”的形式對其進行重新表述和點評,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習興趣,讓網絡信息更好地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之中;(2)增加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當代大學生對智能移動終端的使用頻率極高,思政課教師借助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工具建立起基于思政知識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交流,也可以讓師生針對特定知識點及社會熱點問題隨時建立話題進行討論。而對那些存在特殊情況的大學生,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智能終端進行私信交流,既保護了學生隱私,也提升了思政教育效果;(3)及時補充思政課知識內容。借助智能移動終端填補思政課課堂教學的不足,延伸教學時間與空間。比如,思政課教師可以將課堂筆記、教案、課件等上傳至郵箱或網絡學習平臺,學生隨時下載查看;教師也可以將與思政課相關但無法在課堂進行講授的資源、素材等發送到學生端,借助智能終端在課下繼續學習;(4)借助網絡討論區提升學習效果。思政課教師可以讓智能終端連接到網絡平臺,或者通過學習型APP構建網上討論區,引導學生對感興趣的熱門話題進行討論。這種方法和傳統思政課教學相比,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深度整合,提高課程交互性,以此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
二、人工智能引領思政課教學的系統構建
一方面,要通過信息技術引領思政課教學方法的創新,借助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讓智能“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要通過“技術支撐”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具備的深度學習、跨界協同處理、群體集成自主智能等功能,在推進理論建模、硬軟件整體升級的過程中,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一)引領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
近年來,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發展極為迅速,并呈現出融合發展的態勢,這不但極大推動了世界向智能時代、智慧時代進軍,還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認知圖式與行為范式,而這勢必會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以及發展路徑等產生推動與制約作用。目前,一些高校將人工智能應用到了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具體做法涉及以下幾個方面:(1)注重思政課教學實踐中現代信息技術的智能化應用,強化了人工智能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適用性。(2)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數字化、智能化和協同化的功能,借助“智能引擎搜索”實現了傳統思政課教學方式的革新,順應了新時代思政課教學方法發展的現代化訴求;(3)整合和優化了思政課教學資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政課教師可以在助教機器人的幫助下開展教學工作。期間,助教機器人能夠代替教師進行作業的批改和知識點的答疑等,這些輔助性工作讓專業教師有更多時間和精力開展宏觀的教學設計與線下指導學生學習,這種把助教機器人的高效率簡單腦力勞動和專業教師創造性勞動結合的辦法,充分發揮了教學資源的優勢;(4)建構和開發了全新的思政課教學管理方法,實現了思政課智能化管理。作為時下教學管理的新模式,借助人工智能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多橫向教育資源和縱向教育信息,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上述信息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就被收集完畢,并生成更加規范、準確、有價值的信息,促進思政課教學管理朝著科學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二)通過“技術支撐”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
人工智能的顯著優勢是資源的處理和技術的反饋,其所引發的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主要體現在:(1)拓寬教學空間,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全方位的、超越時空的對接,并在建構智能化教學評估系統和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的過程中,能夠追蹤思政課教學相關要素的發展態勢,有利于做好輿論引導;(2)優化教學評價機制。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中的先進語義識別與視頻、音頻資料的高清采集功能完成更加客觀的教學評價;(3)提升學生的參與程度。在人工智能的支撐下,大學生能夠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進行自主式、開放式和互動式學習,并以此為基礎建構起智能化的學生反饋系統。這樣,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動態學習情境進行動態監測,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實現個性化教學。
三、“智能思政”有序推進的路徑一一基于人工智能的思考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為思政課改革創新創造更好的戰略機遇,實現思政課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載體、教學方法等諸多教學要素的深度改革,讓“智能思政”得到有序推進。為了實現這一點,需要找準人機協作教學的契合點,要求思政課教師既要走在時代前端,也要有足夠耐心,把人工智能嵌入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適應智能學習情境,在理論和實踐雙重視角引導思政課教學進入到智能化發展階段;優化“智能思政”保障體系,將其作為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強基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在開創人工智能時代思政課新局面的同時,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獲得感。
(一)找準人機協作教學的契合點
推進“智能思政”建設,應找準人工智能和思政課之間的契合點,實現無縫銜接與深度融合:(1)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人工智能具備很強大的音頻識別能力和視頻感知能力,在“智能思政”中可以按照學生表情感知情緒。因此,借助人工智能開展“智能思政”需要做到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的統一,始終以立德樹人和培養時代新人為目標,做到思政課教學的“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2)采取同步并進的邏輯理路。 “智能思政”要以思政課為立足點,通過多種方式尋找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現實需求性,全面審思如何將這一技術和方法融人到課程教學中,以實現思政課從“被動適應”朝“主動創新”的轉變;(3)以新技術為支撐。基于人工智能的思政課教學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要以新技術為支撐構建思政課信息化教學平臺,以便為師生、生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交流渠道。
(二)引導學生適應智能學習情境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思政”要求大學生認知并熟悉人機協作學習情境,思政課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積極營造智能化學習情境,引導教學對象適應智能學習場景:(1)培養學生的智能學習意識。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優勢助力思政課教學內容和相關信息的精準推送,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2)提升學生智能學習思政課的能力。在不遠的將來,人工智能會取代思政課教學中的部分程式化、重復性工作,教師的工作重心也會轉移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造力方面,引導其提升辨別能力與分析能力;(3)帶領學生通過“智能思政”關注并接觸更多人工智能教育產品,使之意識到人機協作學習會成為思政課學習的常態,并引導他們主動接納和全面適應智能學習。
(三)優化“智能思政”保障體系
為確保“智能思政”建設有序推進而非流于形式,需要注重制度建設和落實主體責任,在加大投入力度的過程中,建立牢固的保障支撐體系,確保“智能思政”縱深發展和取得實效:(1)完善評價機制。要完善評價機制,針對“智能思政”的教學現狀、過程和效果開展科學評估,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2)落實主體責任。為了充分發揮“智能思政”的思想引領與導向作用,需要把“人T智能+思政課教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重大任務來抓,相關部門要協同配合,為思政課教學順利推進“保駕護航”;(3)加大投入力度。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思政”建設要求大量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只有加大扶持力度,才能確保“智能思政”有序推進。
四、展望
目前,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與時俱進、提升教學實際效果,應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智能化轉型,引導教學主體開展多元化、多維度的教學實踐,滿足當代大學生個性化的訴求。學校層面上,還應為“智能思政”建設提供關鍵保障,尋找人機協作教學的契合點、提高教師人機協作教學的能力,引導學生適應和構建智能學習情境。
(長安大學
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