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華 李東霞



摘 要:本文通過對河北某高校學生線上教學情況進行問卷調查,了解線上教學狀況及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針對學生需求,從教學觀念、教學能力、教學管理、資源共享等方面提出了實施策略,為線上教學質量持續改進保駕護航。
關鍵詞:高校學生;線上教學情況;問卷調查;策略
中圖分類號:F27?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18
1 學生線上教學質量評價(調查)情況
1.1 河北省在線教學問卷調查情況
2020年初,河北省教育廳面向省內本科高校開展在線教學情況學生問卷調查,問卷設置了線上教學是否順利開展、教學資源是否適合專業學習、每天線上學習時長、教師線上教學輔導答疑情況、教師布置作業情況、教師授課滿意度、教學效果及意見建議等8個問題。河北某大學共9579名學生參加問卷調查,占線上教學學生總數的34.70%。參加調查學生中,大一年級學生3896人,占40.67%;大二年級學生2888人,占30.15%;大三年級學生2518人,占26.29%;大四年級學生277人,占2.89%。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線上教學整體滿意度高,認為學校能夠順利開展線上教學工作和提供適合專業學習的教學資源,對教師在線教學組織、輔導答疑和授課情況等方面都給予了充分肯定,線上教學學習效果良好。
1.2 河北某高校本科線上教學質量學生評價情況
2020年3月31日到4月7日,學校組織開展本科課程線上教學質量學生評價。評價教師范圍為本學期為本科生講授線上理論課程的全體教師,參評課程為本學期線上理論課程,參評學生為本學期修讀被評課程的全體學生;評價基于“學生中心”理念,遵循教與學基本規律,充分發揮技術支持學習的獨特優勢,包含包括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效果等10項指標,滿分100分;學生課堂評教率達到50%或評教學生達到40人的評教數據為有效數據。
從參評學生、被評教師和課程看,學生應參評人次191556,實參評人次149719,參評率78.16%;應評教師1330人,實評教師1328人;應評課程1284門,實評1276門。從評教結果看,參評教師成績最高分為100分,最低分為75.72分,全校平均分為94.19分;評教成績低于90分的課程126門次,低于85分的課程13門次,評價指標具體分析如下幾方面。
1.2.1 線上教學滿意度情況
評價結果顯示,學生對教師線上教學整體情況滿意,認為教師備課充分,學習目標、要求闡述清楚,能夠合理地利用教學資源,有序組織課堂教學,注重提升在線課程教學質量,能夠根據學生意見建議積極調整和改進教學。
線上教學學生評價指標將分為10項內容,涵蓋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內容、課堂研討、課堂互動、在線輔導、教學組織和教學改進等基本環節,按照調查結果,將10項指標均值得分按高低排序,最高為“教師能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備課充分,教學有序”(均值 9.433)、“教師根據學生線上表現和反饋,及時調整、改進教學”(均值 9.433)“教師對本課程的學習目標和要求闡述清楚、明確”(均值 9.430)等3項,最低為“在線課程線上測試、輔導、討論各環節安排科學合理”(均值9.400)、“課前、課中、課后并重,注重提升在線課程教學質量”(均值9.404)等2項。
1.2.2 不同職稱、不同年齡線上教學評價情況
評價結果顯示,學生評價結果與教師年齡、職稱有一定關系。教師職稱結構中,對于不同職稱的教師學生評價成績差異不顯著,中級及以下職稱教師評教成績略高于副高級職稱和高級職稱教師。教師年齡結構中,對于不同年齡段教師學生評價成績差異較顯著,其中35歲及以下教師評教成績顯著高于56歲以上教師。由此可見,線上教學質量與教師年齡、職稱成反相關性,年齡越小、職稱越低,學生評價成績反而越高,一定程度上說明年輕教師對網絡授課適應能力較強,能夠快速掌握線上教學使用技巧。
1.2.3 學生意見反饋情況
綜合河北省在線教學問卷調查和學校線上教學質量學生評價結果,學生普遍認為,疫情特殊時期,任課教師都能夠根據專業特點,以積極心態跟進教育信息化,認真設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作業和討論,針對性調整線上教學內容和方法,精益求精,打造更富個性特色和質量優勢的線上教學課堂,學生對老師的辛勤付出給予了感謝,對在線課堂教學總體上給予了肯定的評價。
盡管如此,多數學生仍希望學校能早日開學,恢復線下教學,綜合學生意見建議,影響線上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網絡速度及穩定性差、教師對教學平臺和工具掌握不熟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弱、教學互動性差、部分教學內容不適合線上教學等。此外,少數學生反映沒有紙版教材、不同科目用不同軟件、學習空間環境差等問題也會對線上教學效果有一定的影響。
2 提升策略
線上教學雖是戰“疫”應急之舉,卻蘊含著教育創新和教學改革的契機,從解決當下學校線上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出發,從推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改革的長遠需要出發,提出以下努力方向。
2.1 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吳巖司長在2020年5月14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再也不可能、也不應該退回到疫情發生之前的教與學狀態,因為融合了‘互聯網+智能+技術的在線教學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向。”學校要以此次疫情期間線上大規模教學為契機,積極倡導、著力推動廣大教師更新、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學校要大力推進智慧教室等教學資源建設,積極推廣小班化教學、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全力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制定政策激勵廣大一線教師投入線上線下教學改革,努力產出一批優秀教學成果。
2.2 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學校應充分依托教研室等基層組織,以教育思想觀念大討論為契機,組織開展校院兩級線上教學大討論,校級、教學單位、教研室和課程組分層分級開展在線教學主題教研活動,鼓勵教師之間進行學習、交流、借鑒與研討,積極探索在現有線上教學條件基礎上如何完善教學設計、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教學效果。學校要通過“名師面對面”、教學沙龍、教學工作坊等多種途徑,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組織開展教師在線教學能力提升系列專題培訓,邀請校內外名師專家分享線上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經驗心得,積極助力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2.3 強化教學質量管理
針對線上教學、線上線下教學制定并完善課堂教學管理、課程考核等各環節的制度文件,進一步完善線上教學、線上線下教學等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出臺與“互聯網+教學”“智能+教學”新形態相適應的線上、線上線下等教學方式的評價標準。通過問卷調查、座談訪談、教育教學質量提案等多種方式,獲取線上、線上線下等教學方式的教學質量信息,對多途徑收集掌握的數據及學生網上評教結果進行深入分析,對大規模在線教學進行認真總結、反思,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持續激發在線教學教與學的活力。
2.4 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建立教學資源長效開發機制,充分考慮師生需求,以教師教學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目標,在現有基礎上積極改善線上教學基礎條件,開發具有適用性、創新性、可操作性的學生學習資源和教師教學資源,并將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應用于網絡教學平臺。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努力構建師生參與、內外結合的優質數字資源共享機制,讓資源和技術圍著教師轉,將教師從技術應用的疲憊中解脫出來。
參考文獻
[1]王運武,王宇茹,李炎鑫,等.疫情防控期間提升在線教育質量的對策與建議[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20,34(02):119-124,128.
[2]鄔大光,李文.我國高校大規模線上教學的階段性特征——基于對學生、教師、教務人員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7):1-30.
[3]袁耀鋒,林凌.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的初步探[J].大學化學,2020,(5):26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