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寶

在芬蘭卡蘇卡拉小學的后山上有一片森林,每周蘇薇老師都要帶學生來這里上一堂課,而上課的內容很隨意。有時,蘇薇老師讓學生聞植物或泥土,把氣味形容給大家聽;有時,他們會升起一堆篝火,用小溪里捕到的魚和食材做一桌的美味;有時,他們會帶上畫架、書本、足球等,做什么全憑自己的意愿和愛好。在這里,孩子們享有充分的自由,沒有人要求你做這做那,也沒有人會批評你這不對,那不好。
校園里,凱迪老師的課堂更像“大雜燴”。有一組學生正在討論火山爆發,凱迪老師隨手打開講臺旁的電子屏幕,向學生重現維蘇威火山爆發、龐貝城被摧毀時的場景;有一組學生正在討論歷史,他們打開手中的平板電腦,津津有味地對比著古代羅馬和現代芬蘭的變遷;有一組學生在觀察建筑,他們運用3D打印機將羅馬斗獸場和現代體育館打印成實體可感的道具,然后自己動手搭建。教室這么亂,凱迪老師卻始終面帶微笑,氣定神閑。
其實,不僅蘇薇老師和凱迪老師的課堂如此,在芬蘭,所有老師和學生都是這樣上課和學習的。學校不用統一著裝,課堂上也不用中規中矩地坐著,學生可以趴著、躺著、倒掛著。如果學生對某類功課不感興趣,老師不會批評學生,而是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
很多國家都認為,競爭可以促使進步,但芬蘭教育在全方位地消除競爭。芬蘭幾乎所有學校都不考試、不排名,學生四年級才開始有課外作業,每天用半小時就能完成。完成得好的學生,能拿到“免作業卡”,下次不想寫作業時,用卡片抵消就好。如果哪個學生沒寫作業,老師也不會找他的父母,因為作業是學生自己的事,他們完全可以自己做主。學校對老師也是充分信任,沒人監督老師的教案或要求老師寫報告,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主安排合適的教學方式。
2020年,芬蘭一項叫作“取消分科”的舉措,再次讓芬蘭教育成為焦點。劃分科目教學,接受不同科目的考核,是全球大多數國家的主流教育模式。而芬蘭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習內容不再是相對獨立的數學、歷史、物理等科目。對此,芬蘭教育部門給出了解釋:分科教育系統確立于19世紀,語言、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知識劃分契合當時的需要。但今天,學習需求發生了變化,21世紀的教育體制也迎來了進化,教育不該只關乎成績,而應關乎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
自由、快樂、民主、尊重的學習氛圍,讓芬蘭的整體學習環境非常積極,充滿了正能量。老師從小就教育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他們評價一個學生的標準不僅僅是看他學了多少知識,還有他如何學習、如何與搭檔一起學習、如何小組學習,是不是為人公正、懂得欣賞別人、擅長團隊合作、有創造力、有雄心、有毅力、有好奇心、有同情心等多方面。沒有一個學生會被貼上“你不行”“你不會”“你不擅長”“你很笨”的標簽,每個學生無論出身背景如何,在學校都會得到相同的待遇,老師不關心學生的家長是做什么工作的,收入多少,而是會引導學生怎樣感知生活美,學會幫助別人,積蓄能力去愛別人……在他們看來,這些東西遠比成績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