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阿梅
高職學生就業指導類課程的實施,其源頭需要追溯到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盵1],在此背景下,江蘇省教育廳在2021年7月印發了《江蘇省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行動計劃》,在工作目標中強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2]。在文件規劃中不難看到,職業教育的改革和質量提升將是國家和地方政府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業創業指導課為學生步入社會奠定基礎,課程主要的教學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將學生個人的職業目標、理想信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著眼于國內國際形勢,拓寬視野,培養家國情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經濟、社會發展,學生的就創業意識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00后”大學生個性鮮明、自我意識強、抗壓能力弱,處于學生和社會人的過渡階段,對自身“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形象感到困惑,在思想上容易產生各自問題[3]。
2020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在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四個層次中,??频木蜆I率較高,其原因之一是??茖W生相對而言定位精準,沒有本科生的眼高手低。高職院校學生在整體高等教育中占比接近一半,而這個巨大的群體實際上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尤其在價值觀、社會認知、職業理想、愛國情懷等方面。尤其在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職業教育所培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會成為其中的生力軍。因此,在高職院校開展就業創業指導類課程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近幾年來,隨著部分本科院校向應用型本科轉型、部分高職院校升格成應用型本科,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直接面臨與本科生的崗位競爭。以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路橋學院為例,長期合作的大型國企在近幾年招聘學生時有了明顯的崗位限制,如進入建設單位后,專科學生只能從事實驗檢測、安全等崗位,施工技術的崗位只面向本科生。同時,學生進入企業后的個人發展也面臨更艱難的競爭環境。從這個層面上說,高職學生在校接受的職業規劃、就業指導類教育時不能僅限于專業就業的引導,需要到更高一個層面的認知引導,所以開設專門的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并不是一種補充,而是一種必須。
隨著經濟發展,家庭生活環境越來越優越,沒有就業緊迫感的學生越來越多,他們中的一部分選擇專轉本,一部分選擇先待業后就業,畢業后長時間蝸居在學校附近,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浪費。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一個畢業生對一個家庭而言可能意味著全部。
職業教育之所以在國民教育中占據重要位置,是我國產業結構發展和調整的需要。2019年國家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江蘇省政府于2018年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若干意見》、2020年發布《江蘇省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行動計劃》,一系列文件的發布,顯示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并提出了明確的發展要求。但在普通家庭,一般父母還是認可本科文憑,高職院校的學生因個人、家庭的原因以及逃避就業產生的轉本需求促生大批轉本培訓機構,部分機構的過度宣傳,在某種程度上再次拉低了學生日趨低迷的就業意愿。
這種“慢就業”觀念的轉變,需要“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開展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激發高職學生的職業自豪感,理解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大好環境下,個人理想的實現與之戚戚相關。企業的選人用人不再唯“文憑論”,個人職業道德和專業能力日益成為更加重要的指標。只有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慢就業”的問題。
以“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為例,“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是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面向大一、大二的學生開設的就業創業指導類課程,學生大一時主修“生涯規劃”,大二時主修“就業創業指導”。這門課程是必修課,旨在為學生順利參加實習、定位生涯目標、助力職業發展提供指導和幫助。以學校路橋與港航工程學院學生為例,學生在職場中表現出來的誠實守信、責任擔當、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日顯薄弱,在價值取向上也有問題存在,而工程類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上述職業道德和能力不僅決定了個人生涯發展的高度,也決定了這個行業發展的速度和質量。“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承擔了對學生價值觀引導、生涯規劃引導、社會環境認知、國內國際形勢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等多方面的重擔,這些方面對學生個人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下課程實施的教學對象還是以路橋與港航工程學院學生為例。
職業生涯規劃板塊由兩條主線構成: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探索,即自我認知與外部環境認知。在傳統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中,一般是以制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為重點,但如果深究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目標,同時結合實際,生涯規劃的意義絕對不是當下形成的一份不成熟的生涯規劃書,而是需要打開學生認知的大門,并不斷提升對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認知。通過對內的探索,實現與外部環境和資源的整合;通過動態調整越來越明晰自身的未來職業規劃,更好地實現個人能力和價值與社會需求的結合,并且通過個人的努力不斷獲得和創造新的機會,上述課程目標在進行課程標準設計時以此進行調整。
以“外部世界認知”課程為例,在傳統教學中,一般僅限于對專業行業內的環境認知?!叭蚧暯窍碌臋C遇與挑戰“”長大后的中國“”長大后的中國企業“”長大后的我們“四個小節,從大到小,既能讓學生從宏觀到微觀認知所處的環境,也幫助學生建立認知世界的方式方法。比如,在全球化視角下,引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引導學生在規劃個人生涯時,要以此為基礎去考慮。例如,學生對中國制造向來有低勞動力成本、不環保等固定的負面印象,現在可以自豪地跟學生說,中國的科技制造能力位居全球領先行列。復雜產品的大規模開發制造,中國也毫不遜色,而在這個環節里,一線技術能手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職院校畢業生未來的職業生涯的發展并不局限于我們想象中的技術工人,而是大有可為,機會無限。
在理解外部大環境基礎上,讓學生把眼光投向具體的工作本身,關注行業發展趨勢及其內涵。如在此可引入港珠澳大橋、滬通公鐵大橋等案例,讓學生既能看到在行業領域內我國最先進的水平,又能看到國家經濟發展大格局。學院可邀請榮獲過勞動獎章、技能大獎的校友到校與學生交流互動。
就業創業指導面向大二或大三的學生開設,在傳統教學中,以指導學生準備求職材料、參加面試、講解就業流程等為內容,課程標準的設計需要著重考慮職業發展內涵,加重價值觀引領、培養工匠精神、打開多元視角、拓寬國際視野、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而技巧性部分如求職簡歷、面試禮儀等部分可以相對弱化。一方面,現在學生獲取最新信息的渠道和來源廣泛,在課堂上只需引導學生如何在正規渠道查詢需要的信息即可;另一方面,就業指導一定不能脫離專業的泛泛而談,可以與專業緊密結合。
以“就業形勢認知”為例,在傳統教學中,一般限于解讀近幾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當下的就業政策等;而在就業壓力持續增加的環境下,高校需要帶領學生認知行業發展趨勢、“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等就業大環境,具體可分為“疫情下的中國”“大國競爭”“著名工程案例”“方針大策”四個小節。從中國的疫情應對,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政府強大的組織力、領導力和動員力,這是所有學生所處的就業大環境;中國“一帶一路”的倡議思路、“基建狂魔”稱號的由來、工程建設行業的發展趨勢是學生所處的行業環境;港珠澳大橋、川藏鐵路、滬通公鐵兩用大橋等項目的建設和完成是大國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通過《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江蘇省“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等文件解讀,帶領學生了解國家層面未來的交通規劃及對交通建設人才的要求。
同時,注意挖掘地方特色素材,如本校地處南京,對“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南京長江大橋是非常好的教育素材。這是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和建造的公鐵兩用橋,建設歷程坎坷,從長江大橋到長江五橋,以及計劃到2022年年底完工的長江六橋,六座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很好體現了中國橋梁的發展史,是中國國力強盛、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增強的很好體現。
羅振宇先生曾說過,“競爭意識傷害競爭力”,這一觀點對促進就業工作的各個領域都具有現實意義。在推進就業指導課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始終秉持一個底層邏輯:就業指導主要是從思想意識上的引導,是建立在一個高度、寬度、深度并存的綜合性體系上,這就需要職能部門與教學部門、專業教研室、教師主體之間責任界定清晰、相互高度信任、溝通協調、挖掘資源并進行共享。協作共贏本身就是就業指導過程中需要帶給學生的理念之一,而高職院校在實現這項系統工程時當然也需要以此為操作的基本理念?!耙约w行動策略為引領,努力將多元利益相關者緊密聚合在一起,推進稀缺教育資源的整體性配置,以期實現就業指導整體效能最大化,滿足學生實際就業需求”[4]。
“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要主動融入愛國主義情懷、社會責任感、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等范式”[5]。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源于西方,其生長的土壤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傳入中國,其傳遞的價值理念著重于個人發展,強調個人主義。顯然,這樣的價值理念在引導青年學生的職業成長是不足的。雖然目前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還是以此為基本理論,但“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西方理論的水土不服”,生涯規劃理論迫切需要改進,拓展其格局,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氨就粱辈粌H指適應國內,更要適應地區和學校,甚至專業。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不同專業學生的特征,都需要“本土化”的課程,才能真正體現就業指導課程的價值所在。
“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要展現出真實的教學效果,需要有一個完善的評價機制來評估。不同于一般的專業課程,就業指導課程評價有許多柔韌性,評價角度不同,結論可能就不同,這就需要課程授課者、學生、同行以及企業單位共同參與評價。由于就業指導課程的導向效果是長期的,因此企業評價可采用收集針對性問題回答、學生實習就業期間存在的突出問題征集等方式來進行。聽課學生的評價可以貫穿課程始終,客觀與主觀相結合。最重要的評價可能是來自同行評價,同行評價既熟悉就業指導的內涵,又可以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易于發現存在問題,敏銳捕捉課程亮點,從而達到共同促進、共同進步的目標。
職業教育越來越趨于培養實用型人才,當然,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能在進入企業后很快產生實際效益,這是市場的需求,但站在教育的角度,“實用”某種程度意味著“當下”和“功利”。“教育的主要作用,即獲得意義豐富的人生,正被棄諸一旁”,但隨著科技、產業和經濟的進一步高質量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會更提升一個層次。同時,在我國逐漸進入制造強國的今天,職業教育所承擔的培養質量是日趨加重的。因此,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也需要立意更高遠。讓青年學生在校時充分認知國情、承擔社會責任,關注國家整體發展動態,才能為個人未來職業發展,以及行業的長遠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學校應積極推進就業管理信息化,建立招聘會信息管理系統、就業數據管理系統,開展就業指導課程時向學生介紹相關系統的使用方法。同時、推進咨詢服務信息化,以學校就業信息網和新媒體平臺為主渠道,開通在線咨詢預約和查詢服務,及時發布推送就業服務信息,強化服務互動。推進調研決策信息化,建立基于畢業生求職就業月度調查、畢業生離校就業調查和畢業半年跟蹤調查的研究機制,形成“畢業生求職意愿調查”“畢業生情況調查報告”“本科生就業質量報告”“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跟蹤調查”等成果,為提高就業服務工作的科學決策水平提供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