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峰 鄭州科技學院體育學院
我國自進入社會快速發展時期,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在國家治理政策上也開始傾向于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治國的策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社會供求關系發生變革,生產力也開始從人工化轉為智能化,雙手解放下的人們的生活日漸安逸,身體素質普遍下滑,而青少年隨著繁重的學習任務和競爭壓力也幾乎很少進行體育鍛煉。學校和家長追求升學率,比較注重學生智育德育的教育,而對體育教育比較匱乏,所以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不能保證學生的體育鍛煉效果。同時因為高校學生的生活習慣以及作息規律因素導致體質下降,當代青年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各項身體素質及身心發展非常重要,大學生的身心是否健康、身體素質是否優良,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面。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的競爭終究也是人才的競爭,大學生是最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因此,國家越來越重視青年的健康問題。
體質是人類在身體形態、身體功能方面經過長期行為下所形成的穩定的、相對固定的外在特性,所呈現的身體素質、運動能力、心理狀態、生理功能下的適應能力都可呈現,包括先天性的和后天形成的,因此,人的體質受到環境、鍛煉、教育、生活方式和遺傳的影響。
肺活量是指在人在一次最大吸氣后再盡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氣體量,測試時不限定時間,肺活量的大小是反映人體生長發育水平的重要指標,正常情況下成年男子的肺活量約3500~4000毫升,成年女子約2500~3000毫升。肺活量的數值體現了人的心肺機能的好壞,數值大的人代表肺活量好,身體的機體供氧能力更強。高校大學生入學后男生大一時的肺活量均值為3516.3ml,女生大一時的肺活量均值為2819.9ml,男生大二時的肺活量均值為3948.8ml,女生大二時的肺活量均值為3277.4ml,男生大三時的肺活量均值為3882.0ml,女生大三時的肺活量均值為3202.0ml。由此可見,經過兩年的體育課和體育鍛煉,大二時男生女生的肺活量均值到達了峰值,而大三時由于體育課的結束,又有所下降,但是三年之間肺活量均值總體有所上升。
坐位體前屈主要測試人在靜態下的軀干、腰、髖等關節可達到的最大活動幅度,它反映了機體關節、韌帶和肌肉的柔韌與彈性,它是中國大中小學體質健康測試的重要內容。通過體育鍛煉可以改善機體關節、韌帶的發展水平,提高關節的靈活性,改善韌帶、肌肉的伸展性。一個人的坐位體前屈越好體現了其關節可活動的幅度越大、靈活性越強,韌帶的伸展性也越強。大學生體測坐位體前屈的評分標準為:大一、大二男生:21.3cm以上優秀,17.7cm以上良好,3.7cm以下不及格。女生:22.2cm以上優秀,19.0cm以上良好,6.0cm以下不及格。大三、大四男生:21.5cm以上優秀,18.2cm以上良好,4.2cm以下不及格。女生:22.4cm以上優秀,19.5cm以上良好,6.5cm以下不及格。據調查所知男生大一時的坐位體前屈均值為14.2cm,女生大一時的坐位體前屈均值為17.1cm,男生大二時的坐位體前屈均值為13.6cm,女生大二時的坐位體前屈均值為18.4cm,男生大三時的坐位體前屈均值為13.0cm,女生大三時的坐位體前屈均值為20.1cm。由此可知,女大學生的柔韌性是要比男大學生好的,但是,經過體育鍛煉和多種后天因素也是可以有所改變的。相對于坐位體前屈的評分標準來說,大學生的坐位體前屈均值基本上處于良好和及格狀態的。
引體向上是鍛煉上身肌肉的運動,引體向上要求有一定的握力和上肢力量,它是以按動作規格完成的次數來計算成績的,做得多則成績好,它是一種力量耐力項目。國家評分標準男生大一大二時5個—9個不及格,10個—14及格,15個—16個良好,17個—19個優秀。大三時6個—10個不及格,11個—15個及格,16個—17個良好,18個—20個優秀。
一分鐘仰臥起坐是反映學生腰腹部肌肉耐力水平的常用指標,其成績與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程度有關。國家評分標準女生大一、大二時16個-24個不及格,26個-44個及格,46個-49個良好,52個-56個優秀。大三時17個-25個不及格,27個-45個及格,47個-50個良好,53個—57個優秀。據調查得知男生大一時的引體向上均值為5.2個,大二時的均值為6.8個,大三時的均值為5.7個。大一至大二呈增長趨勢,大二至大三呈下降趨勢,整體成績不太理想,上肢力量嚴重缺乏。女生大一時仰臥起坐均值為25.5個,大二時的均值為25.8個,大三時的均值為27.1個。女生仰臥起坐的整體成績在及格范圍內。
50米跑(50m跑),是一個能體現快速跑能力和反應能力的體育項目。它可以有效地反映學生移動速度、反應速度、靈敏素質及神經系統靈活性,是評價學生速度素質的常用指標,其成績與體育鍛煉程度有關。國家50米跑評分標準,男生大一大二時50米跑成績10.1s—9.3s不及格,9.1s—7.3s及格。7.1s—7.0s良好,6.9s—6.7s優秀。大三時10.0s—9.2s不及格,9.0s—7.2s及格,7.0s—6.9s良好,6.8s—6.6s優秀。國家50米跑評分標準,女生大一大二時50米跑成績11.3s—10.5s不及格,10.3s—8.5s及格,8.3s—8.0s良好,7.7—7.5s優秀。大三時11.2s—10.4s不 及 格,10.2s—8.4s及 格,8.2s—7.9s良 好,7.6s—7.4s優秀。據調查得知男生大一時50米跑的均值為7.92秒,大二時的均值為8.09秒,30的卷子為8.14秒。女生大一時50米跑的均值9.94秒,大二時的均值為10.21秒,大三時的均值為10.17秒。由以上數據可知,男、生在大一大二時50米跑的成績都在及格范圍內,但大時50m跑的均值有所下降。50m跑項目,是一個爆發力的項目,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大三停止體育課以后,學生的爆發力有所下降。
1.鍛煉時間
“生命在于運動”,每個人都需要一定的運動量來維持身體的健康,但是運動也需要一個度,運動時間過長,運動量過大同樣不利于身體健康。國務院規定在校生每天要進行一小時的鍛煉,加強學生體育課程考核,不能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要求者不能畢業。在所調查的大學生中有35.9%的每次鍛煉時間都在30分鐘以下,運動時間過短。32.4%的學生運動時間在30—60以內,60分鐘以上的只占了31.7%,由此看來只有31.7%的學生達到了運動強度。大學生在運動時達不到足夠的運動強度也是體質下降的原因之一。
2.鍛煉頻率
量變引起質變,這是物理學中的一個規律。因此,要重視數量的積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沒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質的變化,就不可能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人體體質的提高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時間和幾次的鍛煉頻率并不能起到有效的效果。從大學生的生活特性和年齡特點來看,每周鍛煉應在3次以上達到有效鍛煉,從而提高體質健康。只有28.7%的大學生能堅持在1周3次進行鍛煉,仍有12.4%的學生幾乎不參加體育鍛煉。超過50%的學生鍛煉,但并沒有達到有效的鍛煉頻率。因此大學生的鍛煉頻率讓人感到擔憂。
3.鍛煉目的
鍛煉目的指人們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所要達到的預期心理期望,鍛煉目的是獲得體育健身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動力,也是促進身體健康的重要組成。據調查得出想通過體育鍛煉減肥保持身材的占29.1%,想通過體育強身健體的學生占27.3%,想通過體育鍛煉,通過體育考試的學生占14%,想通過體育鍛煉娛樂身心的學生占15.6%,想通過體育鍛煉,學會一項體育項目的占7.1%,其他占6.9%。由此可以看出,想通過體育鍛煉通過體育考試的同學也占了比較重的一部分,學生只為應付考試通過體測而參加體育鍛煉是一種不正確的動機。學校和社會要對該種現象做出及時的調整,提高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
4.課余生活安排
課余生活是大學生的重要時間規劃,其在大學生的成長歷程中有著重要的影響,當前的大學生課余生活呈現出多樣化的狀態,大部分學生都被逛街、游戲或看書所占據,也成為大學生度過課余生活的主要方式。另外,隨著大學生的健康意識的增強,參加體育鍛煉也是當前大學生的重要生活方式,所以課余生活的運動化也是當前大學生課余生活方式的典型特征。
5.鍛煉方式
當代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對于體育運動方式的選擇也呈現出不同方式。據調查數據得知選擇跑步的人數占總數的34.9%;選擇球類的人數占總數的14.7%;而選擇瑜伽的人數占總數的53.1%;參與健身操的人數占總數的19.9%;跳繩的人數占總數的34.7%;其中只有10.5%的女生選擇進行一些力量訓練,此外,還有8.2%的女生選擇除此以外的運動。從數據來看,大學生比較喜歡參與運動強度較小的、簡單的、放松的而又不用身體對抗的運動。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學生吃苦耐勞的能力下降,意志力不堅定,怕吃苦、怕累導致學生對課余體育鍛煉的參與性下降。而這些簡單的、方便的、有較高娛樂性的運動項目更容易受到大學生的青睞。
6.睡眠時間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時間要達到7-8小時。而目前在校大學生每天睡8小時以上的占31.3%。6-8小時的占54.9%。6小時以下的占13.8%。每天睡眠時間短,會使人的抵抗力下降,出現免疫力下降。如果長時間的睡眠不夠,也會出現內分泌紊亂的現象,無法保證身體的健康。因此,睡眠不足也是危害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原因之一。
1.場地設施
體育場設施是指用于體育比賽、訓練、教學以及群眾健身活動的各種場地、場館、建筑物及固定設施等。校園體育設施建設不僅能為傳播體育鍛煉提供必要的場所和器材支持,給學生營造健康積極的鍛煉氛圍提供基礎,還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促使其能隨時體驗參與體育鍛煉的愉悅。除此之外,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能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參與鍛煉意識,有效地推動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46.2%的同學對體育場地測試滿意,17.8%的同學對體育場地設施很滿意、14.4%的同學對體育場地設施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雖然滿意的同學占了大多數,但仍有21.6%多的同學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不滿意。因此學校應不斷完善和提高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為學生們創造良好的體育鍛煉環境。
2.體育課運動強度
在運動強度,每節體育課必須要有適宜的運動負荷、要有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倡導學生的運動技能學習應該以活動和比賽為主。有45.3%的同學對體育課的強度滿意,16%的同學對體育課的強度很滿意,18.9%的同學是無所謂的態度,19.8%的同學表示不滿意。因此學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切實改善現狀,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大學生參加鍛煉的人數呈現數量較少,很多人在鍛煉的時候都想找個伙伴更加有動力地鍛煉,同時增加鍛煉的氛圍,一部分同學覺得體育鍛煉太累,體力跟不上的本質原因是缺乏體育鍛煉而身體素質不好。因此,學校應該積極采取各種措施讓更多的學生加入體育鍛煉中。而家長擔心體育鍛煉會影響孩子學習,表現出對教育觀的不正確認識,認為孩子身體好,不用鍛煉是對體育鍛煉缺乏正確的認識,家長的不正確觀念也是影響學生體質健康的原因之一。
當代青少年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各項身體素質及身心發展非常重要,大學生的身心是否健康,身體素質是否優良,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面。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的競爭終究也是人才的競爭,大學生是最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因此,面對當下大學生的健康問題,應發動多方力量綜合支持,高校應組織各種課外體育活動。想讓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有所提高,課外活動是非常關鍵的,尤其是在傍晚大量的空閑時間,可以在學校里組織各種活動,比如籃球賽、足球賽、羽毛球賽等,這些都能調動大學生參與,也能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應在校園里營造濃郁的體育文化氛圍。出于追求學校聲譽以及提升體育教師教學業績的目的,各高校對于競技體育是非常重視的,運動隊訓練比賽開展得熱火朝天。但是,單純的競技性比賽,其受惠面比較狹窄,大部分的學生都被排除在外。體育原本是群體性活動,應該最大范圍地吸引學生參與到鍛煉中來,才能實現體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其次,高校應盡量滿足學生對于體育場地設施的要求,保障其體育鍛煉的機會。學生應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積極樂觀的精神,學會合理鍛煉,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堅持長期鍛煉。根據自身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飲食要合理搭配,盡量杜絕垃圾食品。另外,家長要以身作則培養孩子擁有體育鍛煉的習慣。在體育中,也要發揮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形成家校社相互配合,樹立正確的健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