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莉麗 蘇州工業園區為明幼兒園
玩具是幼兒的游戲支柱,是幼兒交往、合作性學習的物質條件,有助于幼兒實現學會學習、生活、合作、發展的培養目標,也是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途徑。同時幼兒園的各類玩具應能夠引發幼兒的思考,促進幼兒交往,也是貫徹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的主要途徑和基本手段。目前市場上的玩具產品設計中教育專業化嚴重缺乏,對幼兒園玩具配置方面的功能性研究與指導不足,較多關注外觀設施及大型配置,不太注重為每個幼兒提供可操作的玩具,因此自制玩具的利用價值日顯突出。
教師是自制玩具的主要設計者和開發者。幼兒園教師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結合本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實際需要選擇和制作適宜的自制玩具,以供幼兒游戲,為孩子們的游戲和學習發展創造機會。
此研究通過對區域游戲活動中自制玩具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分析,結合幼兒的實際操作,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調整策略,旨在幫助教師發現幼兒在區域游戲活動中對自制玩具的不同要求,更好地調動教師的主動性,讓幼兒園的自制玩具更適合幼兒操作,提高興趣,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
根據玩具的教育功能,老師們自制玩具基本一般有三類:形象模擬類、益智類、動作技能類,小班主要以形象模擬類和動作技能類的自制玩具為主,益智類自制玩具較少,中班班多一些的動作技能練習,大班以益智類的自制玩具為多。
一般來說,幼兒園自制玩具主要配合幼兒園日常生活中各種活動,制作相應的玩具,通過和班級帶班老師的交流發現,教師需要在自制玩具上花費很多時間,主要利用了老師帶班的空班時間,比如小朋友午休時間,一般在教室里制作完成的,這就表明老師制作玩具用的是上班時間,也有老師適當的發動心靈手巧的家長配合制作些許自制玩具。
在區域游戲中,很多老師投入大量時間精心制作的玩具似乎并不受孩子的歡迎,使用率并不高,我們對不同班級各區域自制玩具選擇進行觀察,調查記錄發現,首先各年齡段幼兒的興趣點和發展需求不同,所以孩子對班級不同區域內自制玩具的喜歡程度也不同,如大班數學區投放的自制玩具,較受孩子的歡迎;小班語言區材料明顯不受歡迎,但益智區投放的自制玩具較受歡迎。其次自制玩具設計的操作難易程度會影響孩子的選擇,太難和太易孩子都不會選。另外,自制玩具的鮮艷色彩和經久耐用也會對孩子的選擇起作用。
通過觀察,我們還發現,各班自制玩具的擺放相對比較亂,很多材料都是制作好了隨意地放在了區域里,沒有根據孩子的興趣,根據玩具柜的分層大小適宜擺放,自制玩具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很多老師在小朋友區域游戲后沒有注重自制玩具的整理環節,比較多的幼兒是將玩具堆放在一起,沒有分類擺放。
教師在日常游戲活動中,為了提高幼兒的興趣,幫助幼兒更好的自主學習,創作的自制玩具大部分創意獨特、構思巧妙、制作精美,能夠引起幼兒的興趣和聯想。但是,自制玩具的種類依舊不多,在區域游戲中更多的還是購買的成品玩具和由廢舊材料直接投放進的玩具,自制的玩具占有比率不高,而且種類也不多,主要還是形象模擬和動作技能的較多,形象模擬的比如頭飾、手偶、指偶,動作技能的集中在戶外器械上。
幼兒在區域游戲中通過對自制玩具的選擇和操作,可以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因此自制玩具應有一定的目標,具備一定的教育功能,但有的教師在制作和投放自制玩具時就限制了玩法,禁錮了幼兒的思維,幼兒經過一次或兩次操作后,就失去了對自制玩具的熱情,自制玩具的教育功就無法發揮,孩子的熱情不高,自制玩具的教育價值也無法體現。
在活動中,有的教師急于讓孩子得到發展,總是會不斷地規定或提醒幼兒的活動,同時,對自制玩具的玩法也有很多限定。
也有的老師在活動中,沒有注意對幼兒適時的觀察和及時的幫助指導,認為區域游戲就是讓孩子們自由玩的地方,教師不應加以干涉,所以,小朋友在玩的時候,老師只進行維持秩序的管理。
1.投放的自制玩具缺乏興趣性、動態性
老師為孩子們準備的自制玩具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有的班上自制玩具材料比較舊,不能吸引到孩子,有的甚至已經損壞、褪色,但仍在給孩子繼續使用,不能做到定期流動、整理、投放,這樣的自制玩具確實很難提起幼兒的興趣。
2.投放的自制玩具缺乏探究性和引導性
老師投放的自制玩具不能激發幼兒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不能引發幼兒的探究行為和探究興趣,這樣的自制玩具不利于孩子主動性、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
3.投放的自制玩具缺乏目的性和層次性
自制玩具的投放和設計沒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點及本年齡段的活動目標,很多還是老師喜歡做這個,就投放這個,喜歡做那個就投放那個,因此很難滿足孩子的要求。同時,老師忽視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性,所提供的玩具難易度一樣,操作方法差不多,沒有層次性,不能滿足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的需求。
4.投放的自制玩具缺乏安全性和經濟性
有老師為孩子自制的玩具易折斷或損壞,相對,易損壞的玩具就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同時,老師提供的自制玩具不能做到定期消毒,對孩子來說也不安全。
策略一:老師在投放區域游戲材料時應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考慮幼兒的能力差異,滿足不同年齡幼兒的發展需求,同時還要注意,依據預設內容投放的活動材料也不是固定的,幼兒在活動中,教師要觀察幼兒的操作過程,關注幼兒的操作興趣,發現幼兒的操作難點,通過不斷的觀察和分析,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
1.同一區域內設計不同內容
教師在設置區域游戲內容時應充分考慮幼兒各方面的發展目標,將這些目標融入活動內容當中,并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設計和投放材料,使區域材料中蘊含的教育目標與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目標相匹配。因此,教師在設計和投放材料時要思考每個區域的內容對幼兒的發展是否有價值,同時巧妙地將幼兒分階段的發展目標體現在不同的區域游戲中,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
例如,大班、中班和小班同樣在生活區,但投放的材料卻是完全不同。
2.區域內的內容相同但難度不同
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不同,他們在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動作發展和情感表達等方面都會因為年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因此教師在投放區域游戲材料時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投放與幼兒的發展水平相匹配的材料,既要能滿足幼兒的現有水平,又要具有挑戰性。相同的活動內容,教師就需要突出材料的層次性,以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求。
例如,都是“拼圖”游戲,不同年齡段幼兒對整體與局部的感知程度不同,專注力也不同,教師就需要結合幼兒的特點,提供不同塊數、不同切割形狀、不同色彩搭配的拼圖材料,材料的難度不同,對幼兒的發展目標就明顯不一樣。
策略二:區域材料投放的過程中我們還要考慮同一年齡段,不同幼兒的能力發展水平和速度也不一樣,我們要關注這些不一樣,才能避免出現有些幼兒不會操作,有些幼兒又覺得太簡單,不想操作的現象。因此,老師在投放自制區域材料時要注意在同一年齡段投放不同難度的材料,這樣既能滿足能力發展水平較高的幼兒,又能夠為能力發展水平較弱的幼兒提供發展的機會,孩子們在區域游戲中都找到喜歡探索并且與自己能力和興趣相匹配的區域材料。讓平常有些不自信的幼兒在區域游戲中體驗成功,而平常能力較好的幼兒在區域游戲也不能挑戰自己,發現新的目標。
幼兒的能力和興趣會隨著區域游戲的不斷進行而在不斷提高,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善于發現的能力,隨時觀察幼兒對區域里各類自制材料的選擇頻率和操作現狀,及時對區域里材料投放進行適時的調整,讓區域材料形成動態化的更換。
1.刪減
當一份自制玩具的操作難度對幼兒來說已經沒有挑戰性,幼兒就會對這份玩具失去操作的興趣,作為教師發現這一問題時,就可以考慮刪減這一部分幼兒已經沒有興趣的自制玩具,讓區域里的材料時刻在變化,才能讓幼兒對材料不斷保持新鮮感,從而不斷去挑戰。
2.添加
當發一份自制玩具不能滿足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興趣需要,但這份玩具本身仍然有可以開發和利用的可能,教師可以考慮對這份材料進行適當的添加新材料,可以增加數量,可以提供操作單或記錄單,通過添加新材料可以提高操作要求,讓原本幼兒已經沒有興趣的自制玩具又發揮新的作用,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提高幼兒的操作興趣。
3.組合
當發現自制玩具幼兒不喜歡時,還可以考慮材料與材料的組合呈現,我們可將兩組或兩組以上的材料組合起來,通過材料的組合,就有可能創設出新的游戲情景,從而出現新的活動內容。當然組合的材料可是同一區域內的材料,也是跨區域的材料。
當然實施以上各種策略的前提都是教師首先要能夠了解幼兒。因此在區域游戲過程中,教師需要仔細觀察幼兒的操作過程,及時發現幼兒當下的活動興趣和發展需要,同時也要能夠看到他們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遇到的困難,依據《指南》,從幼兒發展的角度出發,不斷分析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并以此為參考進行區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自制玩具投放后,教師要觀察幼兒的選擇頻率,反思其中蘊含的能力要求是否與幼兒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并據此對投放的自制玩具進行調整。
本文初步探索研究了區域游戲中自制玩具投放的適宜性,通過自己在本園各班的觀察,發現了園內自制玩具投放和使用上存在的諸多問題,同時也對區域游戲中自制玩具的投放提出了些許策略,希望能夠幫助老師,真正發揮自制玩具的作用,幫助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