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孔健,黃芳
(陽江市人民醫院 創傷骨科,廣東 陽江 529500)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一類發生在血管的閉塞性疾病,具有慢性炎性、節段性、反復發作等特點,四肢好發,尤以下肢發生率更高,靜脈、小動脈、中動脈容易受累[1]。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確診患者臨床會有跛行、皮膚溫度下降、靜息痛表現,嚴重情況下會有潰瘍或者壞疽,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以往臨床針對該疾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大網膜移植、動脈重建等。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有研究[3-4]顯示,脛骨橫向骨搬運術通過橫向牽拉骨瓣能夠加快組織內微血管網絡形成,可使患肢血液循環得以有效改善,用于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效果良好。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68 例,進一步分析其對患肢靜息疼痛程度及皮溫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4 月至2020 年3 月我院收治的68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4 例。對照組中男31 例,女3例;年齡29~59 歲,平均年齡(47.84±10.53)歲;病程0.5~4 年,平均病程(2.23±1.35)年;病變部位:左側17 例,右側17 例。觀察組中男30 例,女4 例;年齡30~60 歲,平均年齡(46.82±10.91)歲;病程0.3~5 年,平均病程(2.19± 1.31)年;病變部位:左側19 例,右側15 例。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病變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有明確吸煙史;患肢缺血性癥狀明顯;經動脈造影檢查確診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近端動脈管壁光滑;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腘動脈或腘動脈之上完全閉塞,同時沒有建立側支循環;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已至Ⅳ期;肢體組織壞死;嚴重肢體感染;合并痛風、糖尿病、皮質醇增多癥;合并惡性腫瘤;合并精神障礙;合并免疫性疾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藥物保守治療:給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擴張小血管治療,另外給予辛伐他汀、阿司匹林口服,其中辛伐他汀每天服用1 次,每次服用20 mg;阿司匹林每天服用1 次,每次服用0.1 g。持續治療1 個月,治療期間做好肢體保暖,嚴格要求患者戒煙,合理開展肢體鍛煉。
1.3.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脛骨橫向骨搬運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實施腰硬聯合麻醉,麻醉起效后在患肢脛骨結節下10 cm左右位置從脛骨嵴向內側作一切口,長度15 cm 左右,切口頂點與基底線相距3 cm,將皮膚、皮下各層組織逐層切開一直到骨膜位置,在脛骨內側確定好脛骨骨搬移骨窗大小、位置,骨窗大小在10 cm × 2 cm 左右,順著骨窗界限將骨膜切開,在骨窗內確定好位置后將2 枚3 mm 直徑的骨搬移針擰入,兩針相距大約5 cm,沿骨窗界限通過電鉆間斷鉆孔,接著將鉆孔通過擺鋸、骨刀連接成線,同時對骨窗行游離處理,但暫時不對骨窗內側緣進行游離處理,隨后進行外固定架的安裝,在脛骨內側骨窗遠端擰入1 枚外固定,近端也擰入1 枚外固定,將牽引器與外固定架牢固固定后對內側骨窗進行游離處理,對傷口進行徹底沖洗后常規縫合、包扎切口。
1.4 評價指標①疼痛程度: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7 d、治療后14 d、治療后28 d 采用疼痛可視化評分法(VAS)評價兩組患者靜息狀態下的患肢疼痛程度,評分0~10 分,0 分為無痛,10 分為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②患肢皮溫: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7 d、治療后14 d、治療后28 d 測定兩組患者的患肢皮溫,皮溫越接近正常提示患肢微循環改善越明顯。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肢靜息疼痛程度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患肢靜息疼痛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7 d、14 d、28 d,觀察組患者的患肢靜息疼痛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患肢靜息疼痛VA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患肢靜息疼痛VAS 評分比較(,分)
2.2 患肢皮溫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患肢皮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7 d、14 d、28 d,觀察組患者的患肢皮溫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患肢皮溫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患肢皮溫比較(,℃)
男性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主要發病人群,且以青壯年男性發生率最高,患者會有血管節段性、炎性改變,同時合并管腔內血栓形成,從而引發多種癥狀表現[5]。既往多種非手術治療方法及手術治療方法的應用均未能獲得滿意療效,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針對疾病的治療出現不少新技術,脛骨橫向骨搬運術就是其中之一。相關研究[6]顯示,應用脛骨橫向骨搬運術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術后拆除外固定架進行下肢動脈造影檢查顯示,全部患者搬移區域都能觀察到再生血管,且不同血管之間相互交織成網,深入蔓延,證實脛骨橫向骨搬運術在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治療中可取得滿意效果。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藥物保守治療,觀察組采用脛骨橫向骨搬運術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7 d、14 d、28 d,觀察組的患肢靜息疼痛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肢皮溫均高于對照組(P <0.05),表明應用脛骨橫向骨搬運術治療可更迅速控制患者患肢疼痛,升高患肢皮膚溫度,加快患肢恢復。分析原因如下:脛骨橫向骨搬運術經過截骨塊的緩慢搬移,皮膚、肌肉、神經、骨組織多個部位均被血管化,更多的氧氣、營養物質、調控因子均經新生血管到達病變位置,其中營養物質可供組織生長,調控因子則能加快局部增生修復,同時帶走病變部位生成的炎性產物以及代謝物質[7-8],從而改善患肢血液供應缺乏情況,逐漸升高患肢皮膚溫度,減輕疼痛癥狀。
綜上所述,脛骨橫向骨搬運術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效果顯著,可有效減輕患肢疼痛程度,改善患肢微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