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而標,劉海亮,古治中
(惠州華康醫院 關節創傷科,廣東 惠州 516000)
肘關節是上肢功能最強大的關節之一,具有屈伸與旋轉等多重功能,解剖學上將其歸為鉸鏈式關節。在受到外界創傷后可能導致關節韌帶損傷,如處理不當則可能出現肘關節僵硬而嚴重影響機體功能[1]。加之肱骨骨折時的外界暴力損傷,在治療不當情況下可能誘發肘關節僵硬進一步加重[2]。目前針對肘關節僵硬的治療,以往多以關節松解術為主,而單純的肘關節松解治療臨床效果有限,無法預防遠期關節再粘連[3],甚至誘發慢性疼痛、關節不穩的情況[4]。本研究針對肱骨骨折術后發生肘關節僵硬者,采用鉸鏈式外固定支架聯合肘關節開放松解術進行治療,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 年11 月至2020 年9 月我院收治的肱骨骨折術后肘關節僵硬患者80 例為研究對象,入組前通過臨床表現、X 線檢查等確診,在簽署入組同意書并申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納入本研究。納入標準:診斷明確,存在明顯的肘關節運動障礙,肌力與肌張力正常。排除標準:合并感染者,存在軟骨組織損傷者,精神狀況異常者,存在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者,妊娠或哺乳期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 例。觀察組:男32 例,女8 例;年齡20~45 歲,平均(31.1±2.3)歲;肘關節僵硬病程1 個月~2 年,平均(6.1±0.5)個月;發病部位:左側12 例,右側28 例。對照組:男31 例,女9 例;年齡20~44 歲,平均(31.0±2.4)歲;肘關節僵硬病程1 個月~2 年,平均(6.0±0.5)個月;發病部位:左側者13 例,右側者27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在臂叢麻醉下實施手術治療。對照組采用肘關節開放松解術:術前使用C 臂機透視明確病變情況,手術使用Kocher 切口進入肘關節實施關節松解術,針對肘關節的關節囊、關節腔內粘連部位、增生骨贅病灶等進行徹底松解,同時修復相關副韌帶,隨后行被動肘關節屈伸運動以提高關節活動度。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鉸鏈式外固定支架治療:在肘關節達到理想活動度后,實施鉸鏈式外固定支架固定術,術中以C 臂機透視,以肘關節為中心采用鉸鏈式外固定支架處理,術中于橈骨遠端與肱骨側方各置入1 枚固定針,提高鉸鏈式外固定支架的穩固程度,在明確患肢活動度后縫合傷口。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術后1 個月的肘關節提攜角丟失度和屈伸受限度,統計兩組的圍術期換藥次數和隨訪期間損傷愈合時間,統計兩組治療隨訪期間的并發癥發生情況。肘關節術后提攜角丟失度和肘關節屈伸受限度均以Flynn 肘關節功能評價標準為基礎進行評估;損傷愈合以X 線片提示骨折部位穩定,骨折線消失為標準。
1.4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20.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肘關節提攜角丟失度和屈伸受限度比較術后1 個月,觀察組的肘關節提攜角丟失度和屈伸受限度均顯著小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1 個月的肘關節提攜角丟失度和屈伸受限度比較()

表1 兩組術后1 個月的肘關節提攜角丟失度和屈伸受限度比較()
2.2 兩組的圍術期換藥次數和損傷愈合時間比較觀察組的圍術期換藥次數顯著少于對照組,損傷愈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圍術期換藥次數和損傷愈合時間比較()
2.3 兩組治療隨訪期間的并發癥比較觀察組治療隨訪期間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隨訪期間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n(%)]
肘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的損傷,以及肘關節關節囊破壞等是導致肘關節僵硬的主要原因。針對肘關節僵硬者,目前治療多以手術干預為主,手術方式包括松解術、鉸鏈式外固定支架聯合手術松解等,以改善肘關節運動度、提高關節穩定性,進而恢復患者上肢功能,緩解術后疼痛[5],但對于肘關節僵硬的治療耗時長、治療難度大[6]。如何有效提高肘關節穩定性,提高活動度,減少術后疼痛是治療的主要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1 個月的肘關節提攜角丟失度和屈伸受限度均顯著小于對照組,表明鉸鏈式外固定支架聯合關節松解術可有效提高患者術后的關節活動度。另外,觀察組的圍術期換藥次數顯著少于對照組,損傷愈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表明鉸鏈式外固定支架聯合關節松解術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手術創傷的愈合。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隨訪期間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鉸鏈式外固定支架聯合關節松解術能有效減少手術并發癥,提高治療安全性。
肘關節損傷容易并發關節僵硬,正確有效的干預對于避免和治療肘關節僵硬有重要意義。本研究觀察組聯合使用的鉸鏈式外固定支架在顯著提高骨折復位率、促進肘關節相關韌帶修復基礎上,有效縮短了術后肘關節制動時間,有利于肘關節術后早期的主被動功能鍛煉[7],其治療原理是基于正常肱尺關節運動力學的鉸鏈模式,與解剖功能相一致,治療過程中能有效促進肘關節解剖旋轉軸功能的恢復,提高肱尺關節同心圓活動能力的恢復[8],而且還能減少甚至避免肘關節關節面與關節周圍軟組織的負重,起到提高肘關節穩定性,對抗拉伸能力、旋轉能力等多重作用。
綜上所述,鉸鏈式外固定支架聯合關節松解術治療肱骨骨折術后肘關節僵硬患者,能有效促進肘關節功能恢復,改善預后,且治療并發癥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