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王燕,周虎
(鄭州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血液科,河南 鄭州 450003)
醫療工作紛繁復雜,極易導致相關不良事件發生。早在2000 年,首次定義醫療不良事件中涉及的醫護人員為第二受害者。與不良事件中的第一受害者患者相比,醫生、護理人員及藥師等第二受害者往往在經歷創傷后,產生焦慮、自責、愧疚等不良心理體驗,滋生負面情緒[1]。目前,盡管醫院普遍提倡無懲罰相關制度,但在發生護理不良事件的過程中,表現良好與護理人員的考核、晉升密切相關。事實上,發生護理不良事件時,相關的問責,第二受害者心態由緊張發展為自責等心理起伏,最終會導致第二受害者焦慮、抑郁情緒,甚至因此影響睡眠質量[2]。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是早在1979 年由美國卡巴金博士提出并設計的療法,是一種以正念冥想為基礎的心理療法,不僅能夠緩解患者的壓力,也能調節相關負面情緒,有效提升睡眠質量。目前,MBSR 在ICU 患者、嚴重燒傷患者負面情緒及睡眠質量的改善中應用效果良好[3-4]。而該法在護理不良事件中第二受害者負面情緒及睡眠質量的改善方面的應用鮮有報道。本研究應用MBSR 對護理不良事件中第二受害者進行干預,探討對負面情緒及睡眠質量的改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自2019 年11 月至2020 年10 月我院護理不良事件中第二受害者140 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70 例)和觀察組(70 例)。對照組平均年齡(35.94±3.68)歲;文化程度大專10 例,本科60 例;不良事件分級0~Ⅱ級53 例,Ⅲ~Ⅳ級16 例,Ⅴ~Ⅵ級1 例。觀察組平均年齡(35.80±3.75)歲;文化程度大專11 例,本科59例;不良事件分級0~Ⅱ級52 例,Ⅲ~Ⅳ級18 例,Ⅴ~Ⅵ級0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研究對象均經歷過相關不良醫療事件,且符合我院指定的90 項癥狀清單(SCL-90)的評估問卷;②經測定,研究對象匹茲堡睡眠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分≥8 分,焦慮SAS 分≥50 分,抑郁SDS 評分≥53 分;③研究對象及家屬知曉并同意配合研究;④不良事件分級為0 級、Ⅱ級、Ⅲ級、Ⅳ、Ⅴ級及Ⅵ級[5]。排除標準:排除躁狂癥和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不能良好配合的研究對象。
1.3 干預方法兩組均給予常規的多次心理疏導。由相關醫護人員組成的心理健康小組與第二受害者深入交流,進行心理疏導。盡可能找到不良事件發生的緣由,對癥治療,提出具體的防范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專業減壓室減壓器材減壓以及MBSR。由具有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的醫護人員組成干預團隊,進行MBSR 培訓后,對觀察組進行干預。向第二受害者普及 “正念減壓” 的概念,告知如何樹立 “正念” 的概念。需提前約定第二受害者,建議通過電話、微信語音溝通,保證訓練依從性。一對一干預,每周2 小時,共計5 周治療療程,每周至少6 天練習,每天半小時。①第1 周:詳細講解正念減壓相關的內容,講解正念減壓的理論及操作,訓練基本的正念呼吸。取坐位,閉上雙眼,靜靜感受呼吸起伏,保持內心平靜,無雜念。②第2 周:訓練具體的身體掃描,取平臥位,閉上雙眼,完全放松,利用音頻創造氛圍,進一步放松身體。從腳趾直至頭頂,依次掃描,用心感受,建立身心聯系。③第3 周:訓練更進一步的步行冥想,來實現身體更為細致的感受。④第4 周:訓練正念冥想,取坐位,保證呼吸平穩,腦海中出現沖動等情緒,感受沖動逐漸消失。重點感受內心的心理體驗,出現負面情緒后及時察覺并正確應對。⑤第5 周:回顧1~4 周內容,保持訓練。
1.4 評價指標比較兩組研究對象干預前后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以及睡眠質量PSQI 評分。①焦慮自評量表(SAS):量表共計20 個條目,采取4 級評分法,總分越高則焦慮越嚴重。修訂后中國版本量表,SAS 標準分50 分,輕度焦慮50~59分,中度焦慮60~69 分,重度焦慮≥70 分。②抑郁自評量表(SDS):量表共計20 個條目,每個條目代表其中一類癥狀,共分4 個等級,抑郁程度與分值大小呈正比。SDS 標準分53 分,輕度抑郁53~62 分,中度抑郁63~72 分,重度抑郁>72 分。③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6]:量表共計19 個項目,總分0~21 分,包含7 個維度,每個維度0~3 分,用于評估睡眠質量,總分超過8 分提示有睡眠問題。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的SAS、SDS 評分比較干預后,觀察組的SAS 評分、SD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SAS 評分、SD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SAS 評分、SDS 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的PSQI 評分比較干預后,觀察組的PSQ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PSQI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PSQI 評分比較(,分)
由于醫療資源相對緊張,我國醫患糾紛日漸高發,醫療不良事件中護理不良事件多發。護理不良事件通常是指患者就診過程中發生的出乎意料或者通常不希望發生的事件,例如給藥錯誤、意外跌倒、意外墜床、意外拔管或者管路脫出等。患者作為第一受害者通常備受關注。而在醫療不良事件中,備受創傷的第二受害者缺乏關注,常滋生負面情緒或產生心理問題[7]。第二受害者現象客觀存在,亟待被關注與治療。
MBSR 最早來源于東方禪宗思想,是一種非藥物的治療方式,是指有目的地集中精力,體驗瞬間客觀知覺的治療方式。它并不能完全避免負面情緒的產生,但是可有效幫助患者緩解或消除已有的負面情緒。訓練過程中,通過逐漸加強正念,增加積極的認知,目前廣泛應用于醫學領域[8],以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改善不良心理狀況以及睡眠質量。
本研究針對我院護理不良事件中第二受害者應用MBSR,結果顯示,觀察組第二受害者經過干預后,SAS 評分、SDS 評分、PSQI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表明MBSR 能夠有效改善護理不良事件中第二受害者的負面情緒,有效提升其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正念減壓療法應用于護理不良事件中第二受害者能夠有效改善其負面情緒,提升其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