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財經學院 謝建 范夢霞
精準扶貧的提出是堅持黨的指引路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除貧困人口、共建人類共同體的需要。在精準扶貧思想的指導下,2020年脫貧攻堅扶貧任務順利完成。但是脫貧的底子還是比較薄弱的,特別是那些處于脫貧邊緣的貧困人口具有很大的返貧風險,防止脫貧人口再次返貧是進入鄉村振興階段的底線,進入鄉村振興階段我們將面臨新的任務,接受新的挑戰,必須對脫貧工作進行進一步部署,需要采用更加科學有效的方式開展扶貧工作。
上市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的主要參與者與引導者,同時也是社會資源的創造者與利用者、社會經濟的受益者,還是脫貧攻堅戰役中社會力量的主要貢獻者。它們一方面有足夠的實力和能力來一起打贏這場脫貧戰役,另一方面也有義務履行這個特殊時代賦予其的社會責任。但根據研究表明,部分企業在扶貧策略和扶貧模式方面仍存在著較大不足,不能夠有效地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優勢參與扶貧,造成資源的浪費。解決好這些問題是保證銜接工作平穩過渡的有效保證。本文通過對在扶貧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貴州茅臺脫貧攻堅方式方法的研究,以為上述問題給出參考的解決措施,同時也為其他企業提供參考價值。
對于企業的扶貧產業,政府應當給予更多的支持與幫助,進而引導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扶貧工作中(譚平,2015)。但有部分學者持有相反的觀點,認為產業扶貧存在以下弊端:小到鄉鎮、大到省市吸引來的大戶和龍頭企業,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也不是為了實現規模經濟,更多的是為了獲得國家項目提供的補助。部分項目產業扶貧的落地方式不能有效銜接社會基礎(王春光,2013),貧困農戶和普通農戶被產業扶貧項目邊緣化。(劉建秋,2019)認為部分企業存在扶貧認知上的偏差,他們認為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對于企業來說是企業的一種負擔。(黃曉蓓,2019)通過對1892家上市企業披露的精準扶貧信息研究發現,上市公司對扶貧政策整體反應一般。總的來看,龍頭企業在產業扶貧中可能存在以下弊端:(1)不能準確識別貧困人員,扶貧資源沒有真正落實到貧困人口;(2)扶貧人員更換,扶貧主體之間不能做到多主體協同;(3)產業扶貧的生產要素沒有綜合利用,農戶不能有效地參與到扶貧項目中;(4)部分企業不能將企業的經營戰略與扶貧戰略有效地進行結合,并且部分企業認為參加扶貧只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導致企業利潤的下降,存在觀念上的錯誤認知;(5)部分企業扶貧意識淡薄,沒有將扶貧工作當做企業的一種社會責任進行履行。
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貴州茅臺),涉足包括白酒、酒店、旅游、教育等多個產業,白酒產業是其主要業務。大企業懷揣大情懷,“大品牌有大擔當”“大企業有大作為”是貴州茅臺的社會責任觀,企業于2017年榮獲國有上市企業社會責任榜“年度最佳責任企業”、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連續三年獲得“精準扶貧貢獻年度典范企業”。憑借《“緊扣道真所需,發揮茅臺所能”》入選2020年“企業精準扶貧專項案例50佳”名單,并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
3.2.1 金融撬動和交通拉動
貴州省遵義市道真自治縣是貴州省的貧困縣,2014年之前對于道真縣來說,解決道路問題是當時扶貧工作的痛點和難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貴州茅臺通過撥付3000萬元的資金,幫助其獲得3億元的融資,并負責支付三年融資產生的貸款利息,在這筆資金的幫扶下道真縣完成了基礎道路的建設。1100公里的道路的完成,不僅僅解決了人們的出行與運輸問題,同時也打開了當地對外開放的大門,使當地的旅游資源得到開發和利用,成為人民脫貧致富的民生之路。經過茅臺人的共同努力,2019年4月道真縣實現脫貧,貧困人口全部清零。
3.2.2 產業脫貧研究分析
經過多年的扶貧探索,產業扶貧呈現以下幾種扶貧模式:“農戶+合作社+信貸”、“公司+農戶”、“行業協會聯營”、“特色產業扶貧”(汪翠榮,2016)。貴州茅臺主要采用以“特色產業扶貧”為主,多種扶貧模式并存的扶貧策略,充分利用企業的優勢與當地的特點,大力發展藍莓產業和高粱產業,不僅為企業生產提供原材料,同時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同時,茅臺為農戶提供高產量的高粱品種,再進行高價收購,不僅給當地農民帶來一個好的收入,同時解決了自身原材料短缺的問題,并實現了集團在生態農業產業領域的產業延伸。與此同時,根據每個村落的特點開展不同的扶貧項目,真正地做到因地制宜,最終形成了一村一產業、一村多產業的扶貧格局。
3.2.3 教育扶貧研究分析
教育脫貧戰略是脫貧工作的基本戰略之一,增加對教育事業的投入,通過加強人才建設帶動當地經濟的建設,將人的能力提升到重要的建設地位。從2006年以來貴州茅臺開展的“習酒·我的大學”大型主題公益獎學金已經持續開展了15年,先后開展了幸福童園、大學生創業就業大賽、愛心使者招募等多種形式的扶貧項目。自2012年以來,貴州茅臺啟動的“中國茅臺·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每年向中國青年基金會捐贈1億元,到2019年年底,捐贈金額已達到8億元,獲得資助貧困學子的數量已經超過十幾萬,捐款的數額在我國國內愛心助學方面金額最大,是幫扶學生數量最多、覆蓋范圍最廣、影響最大的公益活動。
3.2.4 人才驅動
在60個基層黨組織帶領下,選派有擔當有責任的優秀青年擔任第一書記和聯絡員,結對幫扶的48個貧困村,真正實現了點對點的全面覆蓋。在幫扶的過程中60個基層黨組織形成了一個大的有機整體,幫扶過程中相互激勵、幫助、配合形成了一對一甚至多對一的幫扶,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不僅給貧困戶帶來了新技術,還給他們帶去了新思想,改變了他們之前的思想。
通過對2019年不完全統計數據進行研究分析,截止到2019年年底貴州茅臺已經累計出資90億元用于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多數資金用于企業扶貧,可謂將新時代“達濟天下”的內涵做了至佳闡釋。本文主要從貴州茅臺履行社會責任整體資金投入和精準扶貧具體資金投入進行分析,收集了從2012年到2019年貴州茅臺對外捐贈的有關數據(見圖1)。

圖1 貴州茅臺履行社會責任的支出分析
從圖1整體來看貴州茅臺對外捐贈總額是比較大的,除2017年有一個明顯的下降與2018年有一個劇烈的上升外,從趨勢線可以看出整體處于一個上升的趨勢。2015年為分水嶺,2015年以前對外捐贈總額基本都是1億多不到2億,而2015年之后每年的對外捐贈總額都在2億以上。分析其原因是2015年國家提出精準扶貧政策并號召企業積極參與到企業扶貧中,貴州茅臺國企的產權性質,有責任也有義務積極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
從圖2可以看出,從數據分析可得貴州茅臺主要從教育脫貧與產業脫貧兩個方面進行,精準扶貧的資金投入總額處于一個明顯上升的趨勢,對產業的投入在逐年增加,其中2018年增加最為明顯,增加額為18641.97萬元(見圖2)。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貴州茅臺在增加對產業的投入外并未減少對教育的投入,采用的是多種扶貧策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扶貧策略。

圖2 貴州茅臺扶貧資金的項目投入分析
從圖3可以看出,貴州茅臺即使在精準扶貧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企業的營業收入依舊還是一個高速的正增長,并且在2018年營業外支出增加顯著,但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并未出現下降趨勢,又說明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參與扶貧項目不一定會給企業帶來負面效應(見圖3)。

圖3 貴州茅臺營業收入分析
從對貴州茅臺扶貧模式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貴州茅臺的扶貧投入是巨大的,但絕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準滴灌”,是一種可持續、可復制的扶貧策略;有目標,有計劃,有投入,并不是單一的、盲目的扶貧策略。從深層次上解決貧困問題,最終形成了金融撬動、交通拉動、產業帶動、黨建聯動、人才驅動的方針政策,將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地開展產業扶貧,充分發揮鄉村扶貧的主渠道和中堅力量。
我國的貧困地區和扶貧對象基本上都存在相同的現實狀況: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生活水平較低,思想觀念陳舊落后。在扶貧的過程中可能更多地關注對下一代的培養與教育而忽視了對當代勞動力的培訓。對下一代人才的培養確實具有長效性,對帶動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但在現階段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地區經濟發展還是要靠當代勞動力,加強對社會上現存勞動力的培訓,可能也是一個不錯的扶貧策略,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當代人的能力,而且從思想上改變了人民的觀念,打開了他們的思維,從而更有利于扶貧工作的開展。
企業在實施脫貧幫扶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扶貧策略的可持續性,必要時可以采用多種扶貧策略,將各方資源進行充分整合,協調發揮作用。要改變以前“大水漫溉”的扶貧方式,充分考慮到因地制宜,使每一份資源都能有效地利用起來,做到“扶真貧、真扶貧”有效融合。在投入資金的同時還要加強人才與技術的投入,并且注重知識的傳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充分調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在進行產業扶貧的過程中要注重加強產業的上下游建設,做到產品生產得出來,銷售得出去,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建設,形成長效扶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