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旻輝 那木汗 王文樂
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阿拉善綜合試驗站通過4年多的調研實踐發現,鄉村地區發展適應其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優勢的特色中藥(蒙藥)材產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出路之一。我區應遵循中藥(蒙藥)材產業發展規律,破解存在問題,更好地發揮產業優勢,推動產業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夯實農民經濟基礎,使中藥(蒙藥)材產業在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發揮出日益重要的作用,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布局中藥(蒙藥)材產業鏈。通過調研農業產業布局以及藥材種植情況,篩選測定多地土壤理化性質,選擇適宜土壤建立小秦艽、蒙古黃芪、羽葉丁香、沙棘、肋柱花等特色中藥(蒙藥)材產業試驗基地等有益探索,形成由政府協調提供土地,科研院所負責種植技術與種苗信息、培養技術員,企業公司負責試驗基地的經營管理并幫助聯系藥材銷路,雇傭農民開展農事的“產—學—研—政”聯合體系。通過“中藥(蒙藥)材基地+藥企+專業合作社+藥農”產業鏈模式,引導藥企在鄉村地區建設基地,推動農企聯結,促進技術成果轉化,促進農村自我發展能力和脫貧戶自我造血功能持續增強。
打造龍頭企業。針對當前中藥(蒙藥)材及飲片溯源系統建設不完善、基礎不扎實等問題,積極組建生產產業鏈合作聯盟,助力中藥(蒙藥)材產業發展。內蒙古東部喀喇沁旗作為自治區重要的中藥(蒙藥)材種植基地,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種植技術相對成熟,目前種植面積已經達到6.5萬畝以上,年藥材產值已經達到10億元。當前,喀喇沁旗擁有一個中藥(蒙藥)材交易市場,總交易商家120多家,每年中藥(蒙藥)材交易量可達6萬噸以上。但是中藥(蒙藥)材產業經濟總量仍然較小,現有的中藥(蒙藥)企業規模較小、集中度較低,缺乏龍頭企業。要通過打造龍頭企業,創造并不斷拓展產業價值鏈,發揮龍頭企業組織、領導、協調作用,運用現代管理理念進行流程再造,擺脫傳統的“藥農—收購商—購銷企業—藥材加工企業”購銷流程,將中間環節利潤流向藥農與藥材加工企業,增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進而帶動農民積極加入中藥(蒙藥)材種植和產地加工大軍。通過這種“科研+龍頭企業+基地+農民”模式,打造產、供、銷一體化的生產產業鏈合作聯盟,力爭解決農村在產業興旺方面面臨的產業結構單一及收入來源單一等問題,有利于農民的長遠利益和農村的長遠發展。

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阿拉善綜合試驗站,將繼續借鑒脫貧攻堅時期的經驗做法,努力實現增收和增綠、生態和生計的有機統一,推動實現鄉村振興。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阿拉善綜合試驗站/供圖
提供技術服務。一方面通過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阿拉善綜合試驗站中藥材動態監測服務中心,對區域內的中藥(蒙藥)資源種植、生產、流通中相關信息進行收集和監測,及時發現藥材種植、生產、流通中出現的問題,分析中藥(蒙藥)資源動態變化趨勢,協助政府主管部門制定中藥(蒙藥)材生產發展方向和政策,并為當地藥農提供便捷的藥材信息服務,及時為當地從業人員提供中藥(蒙藥)材產業鏈和市場服務信息,拓寬藥農的增收渠道。另一方面積極推廣我區特色中藥(蒙藥)材種子質量、育苗、生態種植、野生撫育、仿野生栽培技術、采收、產地初加工系列標準,依托企業建立我區中藥(蒙藥)材種植標準化體系與質量溯源體系,規范我區中藥(蒙藥)材生產,保障我區中藥(蒙藥)材質量與安全。此外,依托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阿拉善綜合試驗站平臺,邀請體系內崗位科學家及全國業內知名專家到我區開展中藥(蒙藥)材種植技術培訓,為當地藥農進行技術幫扶,提高藥材種植與管理水平,促進藥材質量提升,實現降低成本和增產增收,推進內蒙古地區中藥(蒙藥)材產業進步。
利用非傳統農業用地,實現中藥(蒙藥)材生態種植。在利用非傳統農業用地方面,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生態宜居和治理有效是主要抓手。黨和國家一直重視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阿拉善綜合試驗站為解決內蒙古地區存在多處人員流失導致多處山坡荒地處于閑置狀態而無法種植等問題,利用荒山、林地等土地資源,引入科技生態種植、野生撫育、仿野生栽培等技術,依托內蒙古退耕還林項目,聯合當地林業局和藥企在內蒙古荒山、林地開展土地零成本林藥間作工作,種植特色中藥(蒙藥)品種,雇傭當地農民進行養護管理,根據內蒙古地區優勢品種及當地的土地類型、樹種,合理布局發展林藥間作,如進行小秦艽、肋柱花和芯芭等特色中藥(蒙藥)品種生態種植、野生撫育、仿野生栽培,在退耕土地種植沙棘和黃芪、甘草間作物,不僅可以綠化荒山、保持生態,還可以促進當地農民增收,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合一的循環經濟鏈。
今后,我們將繼續借鑒脫貧攻堅時期的經驗做法,因地制宜合理開發林間和荒山,構建綠色生態發展引擎,繼續布局中藥(蒙藥)材產業鏈,加大中藥(蒙藥)材種植示范試驗基地推廣力度,進一步實現中藥(蒙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增收和增綠、生態和生計有機統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