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鵬飛(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曲格平先生是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開創者,也是我國環境保護教育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中華環保第一人”。他是我校環境學科首位兼職教授,在他的大力支持與關懷下,清華大學環境學科不斷發展,日益壯大。
1992年,鑒于曲格平先生對于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杰出貢獻,聯合國授予他“國際環境獎”,他毫不猶豫地將所獲十萬美元獎金悉數捐出,并以此為基礎成立了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如今該基金會已經成長為世界著名的環境保護公益組織,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咨商地位,入圍全球最佳環境政策智庫榜單。
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求學清華園時,曾多次聆聽曲格平先生來校所做的報告,后來又因工作關系有幸拜識先生并在先生關懷下成長。2014年我受命組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團隊并籌備開館工作,先生得知后既高興又惋惜,因為他既知我對藝術的癡迷,也知我對環境事業的難以割舍。2020年春節,我照例去先生府上拜年,曲老握住我的手鄭重地說,想把自己收藏的書畫捐給清華,不久即寄來圖冊,以供遴選。捧讀之下,曲老所藏作品之豐富與精彩,令我大感意外!尤為難得的是,這些作品大都緣自曲老與藝術家的個人交游,是他與趙樸初、啟功、李可染、吳作人、黃冑等諸多書畫名家珍貴友誼的見證。其中一些作品已陪伴他半個多世紀,是他案牘勞形之余悅目娛心的重要慰藉。如今,在家人的慨然支持下,他將自己所藏書畫作品的精華部分無償捐贈清華,化私為公,嘉惠學林,這是何等境界!
限于展廳空間與展覽主題,我們從曲老捐贈的48件作品中精心遴選40件,配以曲老保留的兩件作品,特以“妙曲累珠”為題舉辦本次展覽。展覽主題語出《禮記·樂記》,本意形容圓潤婉轉、美妙動聽之歌聲,此處借喻曲老書畫收藏之珍貴、鑒賞品味之高妙,同時藉以彰顯曲老的高風亮節、高雅愛好與高尚情操。這批來自曲老與家人的無私饋贈,不僅提升了本館現當代書畫收藏的實力和水準,也將隨著本次展覽而進入大眾視野,成為博物館講好藝術故事、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珍貴載體。
最后,再次感謝曲格平先生和家人對于清華大學的無私關愛與慷慨捐贈,祝福二老天齡永享,慶溢期頤!

陳旭書記和杜鵬飛常務副館長陪同曲格平先生參觀展覽
2021年3月16日

一九六一年初夏登泰山六首之一 郭沫若 1961年 紙本 71cm×129cm釋文:麓下培螻視,登臨始覺奇。危巖森壁壘,盤道下天梯。云霧移時合,雷霆指路迷。我來登極頂,果見眾山低。一九六一年初夏登泰山六首之一。郭沫若。鈐印:郭沫若(白文)郭沫若(1892—1978),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四川樂山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郭沫若對于文字學的精通,為他的書法藝術和書法鑒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松石竹瀑圖 劉繼卣/董壽平/魏紫熙/宋文治/許麟廬 1973年 紙本設色 142cm×72cm釋文:癸丑(1973)初冬,繼卣寫石,壽平栽竹,紫熙瀑布,文治種松,時集于成都飯店,麟廬潤色并題。鈐印:麟廬(白文)劉繼卣(1918—1983),天津人,劉奎齡之子,著名畫家,新中國連環畫藝術開創者之一。自幼秉承家學。擅長人物、動物,在動物題材繪畫方面成就突出。董壽平(1904—1997)原名揆,字諧柏,山西洪洞人,著名書畫家。因慕惲壽平之品格與藝術,遂改名壽平。擅山水、花鳥,山水畫創作中多表現黃山奇峰與老松,筆墨蒼勁,繁簡相宜。魏紫熙(1915—2002),原名顯文,河南遂平人,著名山水畫家、新金陵畫派重要代表之一。1960年參加傅抱石率領的“二萬三千里寫生”活動,擅長人物和山水畫。宋文治 (1919—1999),筆名宋灝,江蘇太倉人,新金陵畫派重要代表之一。1960年參加傅抱石率領的“二萬三千里寫生”活動,飽覽長江三峽景色。其山水畫多繪三峽與江南山水。許麟廬(1916—2011),著名畫家、書法家、書畫鑒賞家,山東煙臺人。曾師從齊白石,在藝術上主張“尋門而入,破門而出”,善畫大寫意花鳥,偶作山水,為人豪爽,作畫亦用筆迅急,氣韻豪邁。

北京歷史博物館詩 趙樸初 1974年紙本 70cm×29cm釋文:燧人取火非常業,世界從茲事事新。五十萬年過一瞬,還看今日北京人。舊作北京歷史博物館詩。一九七四年七月一日書,趙樸初。去歲偶錄舊作,殊不當意,迺荷格平同志謬賞,付諸裝池,頃蒙展示,甚以為愧。一九七五年七月樸初再識。鈐印:趙樸初(朱文)趙樸初(1907—2000),安徽安慶人。社會活動家、佛教人士、書法家、詩人、作家。趙樸初的書法以行楷書最為擅長,脫胎于李北海、蘇東坡,書法結體嚴謹、筆力勁健,有蒼秀寬博之氣。

入蜀身忘老 錢松嵒 現代 紙本設色 49cm×32cm釋文:入蜀身忘老,更忘蜀道難。千燈照三峽,萬險一舟安。景揚同志正之,松嵒并錄舊句以補白。鈐印:錢(朱文)錢松嵒(1899—1985),又名松巖,江蘇宜興人,新金陵畫派代表之一。藝術創作中注重深入生活,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

蘆雁 林風眠 1965年 現代 紙本設色 48cm×72cm釋文:林風眠。一九六五年,滬。鈐印:林風眠印(朱文)林風眠(1900—1991),原名鳳鳴,廣東梅縣人,藝術大師、美術教育家、理論家。林風眠主張“調和中西”,希望打破中西藝術的界限,造就出共通的藝術語言。其水墨仕女、靜物瓶花、水鄉風景、戲曲人物等題材的繪畫創作風格突出,具有裝飾性。

侗族婦女生活小景 宋吟可 1974年 紙本設色 70cm×49cm釋文:格平同志正畫。一九七四年新秋憶寫都柳江畔所見侗族婦女生活小景。吟可。鈐印:吟可寫(白文) 吟可七十歲后作(朱文)鑒藏印:曲格平藏(白文) 張坤(白文)宋吟可(1902—1997),原名蔭科,江蘇南京人。上世紀三十年代流寓貴州。擅長人物,兼工花卉、山水。因對貴州的熱愛,其畫作多描繪貴州的風土人情,畫面清新淡雅。

奮進 吳作人 趙樸初 1975年 紙本墨筆 74cm×51cm釋文一:奮進。一九七五年為格平同志寫奔牦牛。釋文二:奮身脫鞭撻,飛步攝星虹,踏破萬古雪,登攀最高峰。雄光照天地,回望東方紅。格平同志頃攜示此圖,適值我登山隊登上珠穆朗瑪峰之捷報傳來,爰題數語以志喜慶。一九七五年五月二十八日,趙樸初。鈐印一:吳作人(白文) 曾客通天河上(朱文)鈐印二:趙樸初印(白文) 無盡意(朱文)鑒藏印:曲格平藏(朱文)吳作人(1908—1997),祖籍安徽涇縣,生于江蘇蘇州,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曾師從徐悲鴻。早年攻素描、油畫,功力深厚,間作國畫。晚年后專攻國畫,其創作拓展了中國畫的題材,豐富了藝術表現語言。趙樸初(1907—2000),安徽安慶人,社會活動家、佛教人士、書法家、詩人、作家。趙樸初自幼酷愛書法和詩詞。書法以行楷書見長,脫胎于李北海、蘇東坡,書法結體嚴謹、筆力勁健,有蒼秀寬博之氣。

趕驢 黃胄 現代 紙本設色 98cm×64cm釋文:格平同志指正。華胄練筆于京郊。鈐印:梁川之印(朱文) 黃胄畫印(白文)鑒藏印:曲格平藏(白文)黃胄(1925—1997),原名梁淦堂,字映齋,室名雨石居、雨石堂,河北蠡縣人,著名畫家、收藏家。擅長人物畫、動物畫,畫風奔放而雋永,獨創性地將速寫融入中國畫中,開啟了全新的人物畫筆墨范式,反映出自強不息的時代脈搏。

三峽之晨 宋文治 1965年 紙本設色 71cm×46cm釋文:三峽之晨。格平同志指教,一九六五年寫于南京婁江,宋文治。鈐印:宋文治印(朱白文)宋文治 (1919—1999),筆名宋灝,江蘇太倉人,新金陵畫派重要代表之一。1960年參加傅抱石率領的“二萬三千里寫生”活動,飽覽長江三峽景色。其山水畫多繪三峽與江南山水。

松壑飛瀑黎雄才現代紙本設色71cm×37cm釋文:雄才畫。鈐印:雄才之印(白文)鑒藏印:曲格平藏(朱文)黎雄才(1910—2001),廣東肇慶人,嶺南畫派代表畫家之一。擅巨幅山水,精花鳥草蟲。他以焦墨繪蒼松,畫中的蒼松或傲然挺立,或虬曲堅韌,別具一格。

林區放筏 李可染 現代 紙本設色 72cm×49cm釋文:林區放筏。可染。鈐印:可染(朱文) 傳統今朝(白文)李可染(1907—1989),原名三企,室名有君堂、師牛堂,江蘇徐州人,著名畫家。曾受教于潘天壽、林風眠、齊白石,藝術創作中善用積墨造境,注重“引光入畫”,使畫面產生強烈的逆光效果,創造出全新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