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序彥 王奕淼(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從文化史的角度看,傳統的民間木雕工藝確實類似一種活化石的東西,喚起我們對那遙遠年代人們的生活情景與社會發展狀況的想象。湘西南土地上的傳統木雕工藝作為中華土地上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遺存,深藏著我們今天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傳統造型技藝:“手作溫度”永久的記憶。其各民族傳統民藝展示著屬于自己祖先生活中那一份情感——實用和審美的綜合價值結構,歷史就像一把特殊的尺子,人類在這里丈量著自己的高度,但同時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湘西南木雕那種原生形態日益消散淡化,再加上時間的不可逆轉以及民間老藝人的相繼離世,大量木雕及藝事活動正在悄然流失或消亡,木雕活態傳承難以為繼。
人類是文化的動物,可以說有了人類就有了文化,人類的歷史與文化的歷史是同時發生的。在《莊子》的《胠篋篇》里,莊子說:“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可見,莊子所講的原始人類與理想世界都具有文化,其結繩、甘食、美服、樂俗、安居都可以說是文化現象。如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現代化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統一的文化規則和行為準則,信息時代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逐步提高到一種絕對重要的地位,其信息量及信息傳播的速度以幾何級數的方式增長,這無疑促使一些文化的趨同,動搖了各地方本土文化所賴以生存的根基,讓人類陷入了一個進退兩難的矛盾境地:經濟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之間的矛盾,一些弱勢文化、劣勢文化不得不被邊緣化,甚至被淹沒。
湘西南民間木雕文化生態是眾多民族文化生態系統中的一個支脈,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其不斷發展變化主要是受到國家和地方生態文化及環境的影響而發展變化,前面所提到的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民族的交往融合以及各種文化的交流碰撞等,使得湘西南木雕文化生態失衡。而在古代中國長期處于穩定的農業經濟狀態,經濟欠發展,各種農業生產靠手工操作、交流不暢、信息閉塞、各民族獨立聚居、言語不通的條件下,湘西南民間木雕文化生態系統及其中各種文化因子的變化是緩慢的,其系統全依靠自身的調節功能維持著長期的平衡狀態。
在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高速化的時代,各國各民族的本土文化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對于我們這個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古國,其感受分外強烈,自古以來中華文化當中的精英典籍文化和民間文化同等重要,互不取代。值得特別提示的是民間文化,它是數千年來勞動人民用雙手和心靈創造的并且與人民的生活情感、人間理想深深凝結著的文化。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當代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馮驥才曾提到:“如果說我們民族的精神思想的傳統在精英和典籍的文化里,那么我們民族的情感與個性便由民間文化鮮明而直接地表現出來。所以我們說,民間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半。”湘西南民間木雕文化憑著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前面提到傳承極為脆弱,它已然遭受到了致命的沖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農耕時代正在漸漸消退,傳統的農耕社會逐漸轉向了現代工業社會,農耕文明逐漸轉向現代工業文明,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農村人口城鎮化也隨之加速,原有的農耕文明架構下的文化形態正漸漸消亡,即使傳承不斷線,也失去了其原初意義。另一方面,因為全球化的沖擊,我們祖先數千年來創造的民間文化遺產作為我們民族精神情感、道德傳統、個性特征的載體,也無法逃脫現代文明與發展的蠶食,人們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犧牲傳統地域文化為代價。湘西南民間木雕文化生態系統無法抗擊這種干擾,各民族人民紛紛熱情地向往和憧憬現代文明,不免讓民間木雕文化的變遷成為了一種自覺行為。
湘西南民間木雕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己比較突出的相對封閉的自適性特點,可當今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交通的便捷、網絡信息密集化、全球經濟一體化、農村人口城市化集結、旅游業的持續發展,促使湘西南民間木雕藝術文化與現代文明既沖撞又交融,當下如何保護的問題是重中之重,其必要性之一就是維護民族文化生態平衡的需要。滕星曾在2002年出版的著作《族群、文化與教育》中就指出:“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經濟高速發展是以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為代價的,這一觀點現已被社會所廣泛接受。然而,中國社會高速發展的經濟與社會一體化過程,也導致中國民族文化多樣性的迅速喪失。民族文化多樣性不僅是中國幾千年歷史形成的一筆巨大財富和資源,而且也是整個人類的財富和資源。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應被視為人類進步的象征。但是,中國民族文化的趨同化和多樣性的喪失,卻沒有像生物多樣性保護那樣引起政府和社會的普遍重視。”不難想象,悠久的文化應是在特定的自然條件、歷史境域、社會空間下成長和發展的,并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品格。湘西南獨特的地理環境、不同民族的歷史,總是記載在文化的形貌中,其民間木雕藝術文化是一個特定群體的文化,極具空間個性。但隨著民族的分合、交通的發展、商貿的推廣、科教的互動、傳媒的普及使得湘西南各民族之間有著越來越廣泛而深入的文化交流、滲透,這種交流、滲透、趨同導致文化多樣性的喪失,湘西南木雕文化也就喪失了民族性。
在某種意義來說民族文化失去生態平衡,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消失,會導致文化生態失衡。人類歷史上,各種文化都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積極的貢獻,文化的多樣性、民族性是人類文明演進的自然結果,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源泉。必要性之一是湘西南民間木雕藝術中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哲學、民族藝術的基因,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在民族藝術寶庫中不能缺失它的生存空間,就其與民族舞蹈、民族風俗、生活等共存共生而構成了一個文化基因譜系,如果遭到破壞失去的不僅是文化生態的平衡,而且還有相應的文化基因譜系。必要性之二是民族認同感,在人類歷史上,任何民族在任何歷史時期,其文化的各種表現形態都是有機關聯的,而且各種文化現象互為包蘊、互為認同。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保護”的首要意義就是“保存”,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約定,就是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承傳和振興,保護對象是有生命的,因此活態保護是其首要原則,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別于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它是依附于個體的人、群體或特定區域或空間而存在的一種“活態”文化。我們除了在調研過程中收集整理保存那些物質性的載體,或者根據藝人口述史將其物質形態化外,更重要的是對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或形態的藝人加以保護,對其整個生態環境加以保護,使之通過個人、群體、民族之間的傳承在現今以至未來社會中得以不斷延續和發展。故此,我們所說的保護就不僅僅是一種物質形態的“保存”,而是對那些作為傳承載體的傳承人的活態保存及其生存環境的有效保存,只有這樣才賦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鮮活而又持久的生命力。
保護湘西南民間木雕文化一定要以人為本,保護傳承人最為緊迫,湘西南木雕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存在,它與當地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相互依存,與歷史和當代相關聯,它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中國文化生態系統中的一個支脈,且其自身文化生態系統的各個要素環環相扣,因此,湘西南木雕藝術的保護是一種文化生態整體的保護,具體應遵循以下原則:
“生物環境必然地決定了人類食物的種類,決定了人類的獲食方式。這是人類文化的基礎,因為生命繁衍的動因是新陳代謝。同時,生命體為了適應環境,也只能利用環境所提供的食源,并采取相應的獲食手段,這就是生產方式,因此,我們無法否認,人種的形成,人種與生產方式、感覺方式、思維方式、文化形態、美學風格等,只能并且必須與生物環境是異質同構的。”,文化生態是一個綜合系統,且是一個動態發展、活態相傳的系統,只要社會發展、人們生活發生改變,這個系統就會發生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生產體系全面建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中國整個文化生態系統發生了巨變,民間木雕藝術文化系統隨之不斷改變,湘西南民間木雕作為傳統手工藝是一種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文化的保護只有在相對緊密、系統而完整的文化空間里才能得到有效保護和活力傳承,因此,我們不能將湘西南民間木雕像對待古董、文物那樣存入博物館加以保護,應該讓它參與生態進化的過程,給它發展創新的機會。否則只會淪為僵死的標本。因此,只有把湘西南民間木雕放在本土,與各族人民互為依存,與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相融才是最好的保護。一方面注重民間木雕所賴以生存的生活形態的保護,警覺各種“去生活化”的做法,讓其按照應有的生態活在人們日常生活的需求和方式之中;另一方面,積極應對新的生存環境,關注民族民間精神內涵的生活方式,重建人們自我生存之鏈。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農村人口城鎮化的加速,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發展環境迅速改變,其消亡速度日趨加劇,傳承活動日益衰退,傳承環境的限制使得傳承人和傳承活動難以為繼。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由于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遷移,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傳承人難以憑借某種傳統技能維持基本生存條件;二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發生變化,民間藝術得不到欣賞,傳統習俗逐漸消失,老藝人年事高,年輕人不愿學;三是傳承人的價值得不到充分重視,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傳承活動缺乏環境支持。所以在保護湘西南民間木雕藝術文化中,應突出保護木雕藝人、保護傳承人,傳承人在其文化活動和文化形態構成上起著重要作用,只有保護好傳承人,堅持“以人為本”才能賦予湘西南民間木雕鮮活的而又持久的生命力。
2005年3月26日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所附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第3條第2款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1、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2、口頭表演藝術;3、民俗活動,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技能;6、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可見,湘西南民間木雕的保護應包括民間生活、民族民間藝人、民眾以及文化交流活動、文化空間等,而文化空間是指定期舉行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即這些要素構成了湘西南民間木雕藝術文化生態環境。
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決定了湘西南各民族人民生活的繁榮,湘西南各民族生活繁榮為其木雕手工藝者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創作空間,豐富了民眾生活,為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有效保護傳承活動所賴以生存的特定文化環境是保護湘西南民間木雕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應將文化生態整體保護作為政府經濟文化建設一個重要內容,并納入國民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發展規劃中付諸實施。要搞好湘西南民間木雕的保護,就必須保護好它的文化生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
當下,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一些“項目”走出村寨山野,走進現代化都市,以各種方式、各種手段、各種面貌呈現在普羅大眾的視野,結果直接導致一些非遺項目奢侈化、豪華化而失去了民間的“土”氣“土”味兒,不再古樸鮮活,即沒有了原初意義。旅游經濟促使湘西南民間木雕的開發,使得木雕本色不再,有的開發策劃者甚至打著“再設計、再開發”的幌子公開造假,這樣的“開發”對木雕的傳承保護必然帶來災難性后果。因此,對湘西南木雕來說,處理好“傳承與開發”“原生形態文化與次生形態文化”方面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要謹防過度“開發”,否則,會導致傳承變味,并非“遺產”。
在我國非遺保護實踐中,工具理性思維的負面影響十分突出,名利觀念縈繞盤旋,開發、產業化“闊步前行”,保護工作困境重重,如文化生態變遷迅速、碎片化現象突出、保護機制不夠完美、社會參與明顯不足及民族文化認同的危機、民間文化教育的缺位等,在這種形勢下,搜集、挖掘、挽救、保護湘西南民間木雕藝術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切實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有利于從根本上提升文化認同感;有利于民間傳統技藝的傳承、培育發展地方文化特色;有利于正確把握好傳承與開發的關系、處理好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關系,使這種“活態文化”得以引入大眾生活,使古老的湘西南民間木雕煥出新的生命力,進而重構本土現代性民族文化,重塑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