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佳(陽光學院)
從福建東南沿海開始的海上絲綢之路延續了幾千年,保持著中國對外開放的血脈。歷史上,瓷器、絲綢、茶葉等商品都是通過“海絲”出口到海外的,而海外的香料和原料則是沿途進口到中國的。貿易促進交流,多宗教、多民族、多文化并存的泉州是典型的見證。目前,交流促進發展,福建被國家賦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道路核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平潭綜合試驗區”等“多區疊加”的政策優勢,必將推動福建發展再上新臺階。
“海絲”沿線資源不同,市場多元化,經濟互補。特別是作為福建第三大貿易伙伴、第四大外商投資目的地和重要的資源性產品原材料來源地,東盟擁有近6億人口的消費市場,雙方合作空間廣闊。東亞和中亞是福建石油等礦產資源的重要來源地。因此,福建與“海絲”沿線地區的經貿合作,特別是國際產能合作潛力巨大。福建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必將成為“海絲”沿線地區海上互聯互通、港口城市建設和海洋經濟合作的重要區域。這種文化親和力的優勢,使福建在“海絲”人文交流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不僅可以為福建省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可以在科技創新合作過程中形成創新優勢。因此,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已成為“海絲”科技創新合作的一項重要工作。鼓勵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國際合作,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究和應用。政府可以對科技研發成果突出的企業給予獎勵或附加政策扶持,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研發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或補貼。提高國內企業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在模仿創新和集成創新的基礎上實現創新。我們應該引導和鼓勵企業和研發人員;加大對我國與國際先進技術差距較大的領域的投入,提高自身科技創新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許多沿海的國家都有高度的復雜性。要在復雜的環境中取得成功,需要具有全球視野的專家和人才。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建設是推進福建省海絲科技創新與合作的重要內容。我省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由于缺乏具有國際視野、國際背景和專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對外投資的力量打了很大折扣,這也成為企業對外投資失敗、跨國經營能力低下的最大瓶頸。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引進機制,吸引來自香港、新加坡、歐洲、美國的創新型人才和機構在福建定居;為參與福建省與“海絲”地區科技創新合作的科研人才建立完善的考察機制和福利政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一帶一路,就是要創造人才,鼓勵世界各地的人才,為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支持福建企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臺資企業合作,共同開拓東盟等國際市場。擴大“兩岸論壇”品牌效應,深化兩岸基層交流合作。充分發揮對臺合作與東盟合作的復合優勢。福建不僅是“海絲”核心區,也是自由貿易試驗區之一。福建具有與臺灣和東盟國家合作的雙重優勢,形成了一系列疊加優勢和復合優勢。加強閩臺科技合作發展戰略研究,不斷完善海峽兩岸國家產業合作基地和閩臺科技合作基地建設規劃,建立健全激勵機制,促進基地快速健康發展。通過閩臺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拓展與“海絲”沿線國家的合作。
依托僑聯、福建商會等“一帶一路”僑聯和行業協會,探索建立僑聯和對外技術聯絡站,與福建省合作組織科技交流創新活動。推動居住地國相關機構與省級醫藥研發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對接,建立協調推進機制,也是推動創新合作的核心力量。
對接機制。要加強福建自貿試驗區、平潭綜合試驗區等對外開放窗口和平臺的政策措施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探索不同開放區合作發展的經驗,建立福建與“海絲”線協調發展的機制安排。在現有合作機制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福建省行政部門與“海絲”沿線國家的協調對接機制,建立合作研發機制;圍繞共同發展的目標,搭建創新平臺,開展協同創新,深化產學研合作。
合作機制和市場機制。推進“海絲”核心區建設,需要沿線國家建立合作機制。目前,建立辦公室工作機制最重要的是設立前期規劃研究機構,設立發展研究基金,向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發放研究經費。各國從自身和地區發展需要出發,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點項目提出建議,測算資金需求規模,與金融機構對接,初步建立融資方案。通過合作機制建設,著力解決共同利益問題,使各國對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發展模式相互尊重,實現共同發展。要以發展為動力,以協商為途徑,完善“海絲”合作工作機制。
推進“海絲”建設,也須遵循國際通行規則,尊重市場規律和企業在市場中的主導地位,以政府創新為導向,使企業成為“海絲”戰略的生力軍。消除地域分割,打破制度壁壘;實現內部聯系緊密、外部合作深入。由被動變為主動,積極參與新戰略的實施。創新機制,為企業“走出去”和民間資本投資提供優惠政策和保障。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是國家賦予福建的總體定位。核心區對于所在地而言,既有規劃布局和支撐服務的責任,也有話語引導和要素匯聚利用的先機。“海絲”核心區必須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更加主動推進與沿線區域開放合作,深化引領、示范、聚集、輻射作用。要積極營造信息和平臺優勢,推動人才流、商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等要素優先在福建與沿線區域之間流動、匯聚,與“海絲”沿線區域加強空間信息產業合作。推動電子口岸互聯互通,爭取與沿線國家開通安全智能貿易航線,促進通關便利化。加快建設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大數據中心及其服務體系。
應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聯動,穩步推動合作取得實效。在省內,應加強省直部門與各設區市溝通協作,從而進一步發揮“海絲”核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及“海絲辦”的統籌協調作用,在規劃研究、項目建設、重大活動舉辦等方面,推動各地以各自比較優勢參與核心區建設,通過差異化發展,避免無序惡性競爭。沿海港口城市要強化支撐引領作用,泉州著力建設“海絲”先行區,福州、廈門、平潭、漳州、莆田、寧德等港口城市則著力建設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山區城市要發揮好海上絲綢之路腹地拓展的重要支撐作用,積極參與“海絲”建設,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地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地緣、人緣、歷史文化和產業發展等優勢,合理確定重點合作領域和區域,形成整體參與和引領國際合作的新優勢。
項目是“海絲”核心區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抓手。福建能否利用“海絲”戰略實現跨越發展、彎道超車,關鍵在于能否結合自身產業轉型升級,根據市場需求、產業基礎和外方合作意愿,集中力量推動實施一批可操作的跨境合作項目,形成一批早期收獲成果,起到示范帶動效應,不斷充實完善“海絲”核心區重大項目儲備庫。爭取國家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和國外優惠貸款等資金投入,整合現有地方財政資金渠道,支持核心區重大項目建設。商務部牽頭成立了旨在推動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發展的“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投資促進工作機制”,對于到沿線國家投資大型項目、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福建企業加強引導服務,鼓勵企業抱團“走出去”。
推進“海絲”建設需要創新對外合作機制,破解制約區域合作的體制障礙,建立對外的協調機制、協作機制,推動區域經濟和諧發展。加快建設“海絲”核心區,有利于進一步發揮福建比較優勢,推進與沿線區域開放合作,深化核心區的引領、示范、聚集、輻射作用;有利于福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為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提供新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