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長沙)
聚焦建黨百年,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全省文藝競演,為各級院團打造一方展示作品、推出人才的平臺,不論專業、業余,國營或是民營,八仙過海秀絕技,百團百角云上見,有容乃大,敢為人先。由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湖南廣播電視臺、湖南省演藝集團主辦的“百團百角唱百年”的全省文藝院團競演活動,從3月起,在湖南,從上至下,熱火朝天,辦起來。
今年,是紅色文藝劇目、主旋律臺網劇集演出、播出量豐沛的一年。對于大規模的文藝競演有兩大難點:在短時間創作新劇,改編經典,打磨片段,提煉精華,既要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又要體現時代風貌。如何讓不同形式的文藝門類更為喜聞樂見?讓鎮團、扛鼎的角兒就地出圈?面對挑戰,湖南,破冰破局,迎難而上,干起來。

排面,究竟有多大?
參賽團體:700余家
參賽人數:12000人
新創作品:454部
云展演作品:90部
網絡總票數:3094.4萬
平臺訪問量:5737.7萬次
入圍決賽作品:21個
究竟角們能否交出完美答卷,不妨先睹為快。
團長打頭炮,親人齊上陣
拉票、投票,同學群、戰友群、家庭群,跨越祖國大江南北,
刷臉、賣萌,套近乎、發紅包、勤吆喝,較真的團長好可怕。
鬧鐘掐好點,催票雞啄米
各家領隊,起早貪黑,瞪著票數往上爬,嗓子里冒出煙,
團里伙伴,搖旗吶喊,拽著衣角求投票,心里頭是真急。
編導,挑燈夜戰改本子,舞美,爭分奪秒忙制景,樂隊,緊鑼密鼓把器配,服化道效,各兵種加班加點把活兒干。
后勤服務組,領導督辦,糧草先行,綠豆湯、菊花茶、潤喉糖,外加宵夜和檳榔。宣發推廣組,臺本創作,軟文硬廣,短視頻、小花絮、備題庫,各種小作文滾動播放。
親友團,是不容忽視的一支奇兵,紅包開道,在各種群內馳騁,票,從邊疆要塞,從大洋彼岸,從四面八方匯聚成河,群友的加持和護佑,讓關注的熱度如虎添翼,發酵、裂變。
……
一位角兒,一群人,一個團,一堆火,
擰成繩,憋足勁,凝聚力在追求共同目標中,攀至峰值。
《英·雄》《沂蒙山》,民族歌劇的兩座高峰。大制作,高投入,從主創到主演,國內頂配;從舞美到音樂,業界頂流;視覺呈現,舞臺調度教科書級別。作品托底,萃取核心唱段《喊出一個新世界》《永遠的爹娘》來參與打擂,淬煉新人,讓高雅藝術破圈而出,用心良苦,靜心聆聽,醇烈雋永。
《喊出一個新世界》出自《英·雄》,是主人公繆伯英臨產前,號召工友參與五卅運動的一段詠嘆調。20世紀初的中國,革命與戰爭交迭,晦暗與壓抑籠罩華夏大地。五卅前夕覺醒的青年,沖上街頭,奔走呼號,關鍵詞、短句組成的歌詞,進行曲的調式,重唱、混聲合唱一浪高過一浪,營造出國難當頭、群情激奮的畫面。青年演員熊湉湉把繆伯英柔中帶剛的性格,對理想和新生命的熱切與渴望恰如其分地傳遞出來。《永遠的爹娘》是《沂蒙山》中女主海棠在劇中最后的壓軸唱段。前奏響起,熟悉,親切,沂蒙小調如影隨形,作曲家欒凱為這首膾炙人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國人的經典作品賦予了新的生命,既保留了原曲高亢、悠長的旋律又融入了恢弘大氣、波瀾壯闊的色調,更具戲劇張力。海棠的飾演者是青年演員李凱麗,擁有淡定從容的氣度,端莊穩健的臺風令人印象深刻。
革命現代京劇《向警予》的扮演者張璇是新近出爐的梅花獎得主,本次展演個人唱段長達5分多鐘,表達向警予從富家小姐的覺醒和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的心路歷程,整段唱,從小極大,由淺至深,從個人到他人,從群體到國家,層層遞進,有理有據,抽絲剝繭,將革命者崇高的信仰和為了民族大義舍身忘我的精神拿捏得準確、傳神,韻味無窮。

《向警予》向警予飾演者張璇
上河陽戲是懷化的地方劇種,有300年歷史,國家級非遺項目,其曲牌簡潔、朗朗上口,在老百姓中流傳廣泛。《侗山紅》以通道轉兵為背景,講述侗族同胞和紅軍的魚水深情的故事,將侗寨的鼓樓、服飾、蘆笙曲、哆吔舞、侗族大歌元素運用到舞美、音樂中。該劇取材真實,源于生活,貼近大眾,融中華傳統、侗族文化、紅色文化于一體,散發天然、樸實之美。劇中人物造型感十足,人設鮮明,唱腔通俗,入耳入心。古老的上河陽戲插上云的翅膀,飛進大眾的眼簾,可喜可賀。
《夜宿梨山》,湘劇小戲,根據1934年紅軍長征先遣隊路過桂陽發生的真實故事而創作。主人公吳菊花上梨山尋小兒子李六元,卻意外得知大兒子李三元在第五次反圍剿戰斗中犧牲,顫巍巍接過紅軍張排長遞來的兒子的遺物軍帽,思子,念子,哭子的糾結和痛苦在大段唱詞中遞進推升,一鏡到底,對演員要求極高。吳菊花的飾演者肖鳳波出色地將痛失愛子又顧及大局、軍民魚水深情演繹得真摯傳神,催人淚下。
李白,是瀏陽籍著名烈士。抗戰爆發后,他用無線電波架起上海與延安的“空中橋梁”。李白的事跡被以電影、舞劇等文藝形式搬上銀幕和舞臺。花鼓戲《電波聲聲》著重還原了上海解放前夕李白夫婦跟敵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山有脊梁高萬丈,虎有脊梁敢稱王,英雄輩出的紅土地,走出過多少好兒郎”是對這些為了新中國甘拋青春熱血的湖湘志士的真實寫照。慧英的飾演者周永紅,是位深愛舞臺藝術的“戲癡”,臺上,她是演技擔當,臺下,她是永紅藝術團的團長,把全部的心血和愛投入到湘劇振興和劇團建設,一己之力撐起大梁。她和她的團,走出瀏陽,去田野,進鄉村,闖大都市,登大舞臺,赤子初心從未忘。
常德絲弦,是湖南曲藝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種。《不屈的吼聲》刻畫了戲劇家田漢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歷程,從田漢被捕講起,開篇即高潮。田漢在與國民黨軍官的對話中,控訴日本人燒殺搶掠、霸占土地、無惡不作,無論軍人、文人、中國人,人人都該有抗日救亡的決心。于是田漢決定用手中的筆做武器,發出不屈的吼聲,《義勇軍進行曲》應運而生,一個鐵骨錚錚的文藝戰士形象赫然眼前,該劇架構鋪設巧妙,文本基礎扎實,有懸念、沖突、矛盾密匝匝,環環相扣;演員對手戲默契生動,唇槍舌劍,張弛有度,可圈可點。
話劇藝術,是中國諸多藝術種類中最活躍,最繁榮,最具現實性、戰斗性和民眾性的藝術。當飽經憂患的民族和階級矛盾激化時,話劇主動地承擔起喚醒民眾、拯救國家的重任,同中國社會、人民大眾的需要緊密結合,深受中國各階層喜愛。湖南省話劇院選送的作品《紅》,以史料為底,時間為軸,運用視聽結合、蒙太奇等電影語匯,把四位女共產黨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感人事跡串聯成劇,手法新穎、視角獨特。青年演員劉佳一人分飾四角——中共第一位女黨員繆伯英,硬核、堅強的抗日烈士林心平,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人大代表申紀蘭,將一生奉獻給鄉村教育的教師陸建芬。她們雖然被賦予了不同的個性特征,但演員角色切換自如,轉場流暢順滑。
身著紅衣舞綠扇,肝腸寸斷訴深情。主演《映山紅》的青年演員劉麗莉是位90后,湖南省歌舞劇院首席舞者,身后墻上的橫幅是為建黨百年創排大型民族舞劇《熱血當歌》的字樣,一看便知是緊張排練間隙錄制,即便如此,也絲毫沒有影響她對作品的演繹。看過電影《閃閃的紅星》的觀眾,只要聽到耳熟能詳的《映山紅》,會腦補潘冬子的母親為了掩護紅軍轉移犧牲的畫面。半個世紀過去,依然清晰如昨,從電影到舞蹈,跨界演繹經典,真是門技術活,劉麗莉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國禮》能從眾多舞蹈作品中脫穎而出,源于作品的高立意和縝密、細膩的編排,以及演員對作品的理解和對角色極強的同理心。這是一部反映一群湘籍繡女用湘繡七十二針譜傳遞情報,為長沙城解放與反動派斗智斗勇、展開殊死較量的故事。群舞編排難度大,舞臺調度,隊形組合,與音樂、隊友的銜接與配合都需要做到嚴絲合縫,這群來自婁底市婁星區小杜鵑舞蹈藝術團的姑娘們不但做到了,而且表現堪稱驚艷,讓人對民間藝術團心生敬意。
湖南花鼓戲,蘊含民間藝術精華,是湖湘傳統文化瑰寶。本次入圍決賽的花鼓戲作品有六個,在對花鼓戲的傳承與發展表達上各有千秋。借古喻今的《美政今朝》,將屈原與徐九經放在同一時空,進行新舊對比,頌揚盛世美政是構筑國富民康、和諧社會的堅實保障。《打銅鑼》是長沙花鼓的一張名片,是無數湖湘游子心靈深處的故鄉。每每電波中傳來蔡九哥敲起鑼,高喊“各家各戶,雞鴨小心”,幾乎能讓在外打拼的湘籍子弟潸然淚下,故鄉的山水躍然眼前,神奇的花鼓,神奇的故土。飾演蔡九哥的演員朱貴兵唱腔周正,身法老道,是湖南省花鼓戲傳承中心演員。

竹村新官
《濤聲依舊》是邵陽花鼓小戲,社區張主任撮合一對余情未消的離異青年破鏡重圓的故事,凡人凡事小切口,和諧安定的親密關系與祥和互助的鄰里關系凝聚了千萬扎根基層的社區工作者的心血。邵陽市花鼓保護傳承中心的青年演員張佳媛是位從12歲入行、有24年藝齡的“老演員”,張主任身上潑辣機敏、古道熱腸、強勢果斷的性格仿佛附了體,人戲合一,包袱拋和接,游刃有余,好看得緊。
打好鄉村振興攻堅戰,建設美麗新農村,是現代花鼓戲創作的熱點。益陽市赫山區文化館創作的《竹村新官》講述了碩士生村官石海與志同道合的桃妹相約繼續留任碧云村,和前來尋子返城的母親蓮嬸相遇,霸道、執拗的蓮嬸最終被懷揣夢想、矢志為改變家鄉面貌的兒子所感的故事。作品編排巧妙,蓮嬸扮演者文雯獻身花鼓已有二十多年,花鼓基因早已融進血液,對角色理解透徹,人物刻畫貼切可信。
基層干部是網格化管理的最后一道崗,從都市到農村,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他們的能量在扶貧一線、抗疫前線得到集中體現。湘潭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創作的《春江水暖》講述了年輕的村長牛牯對妻子映蘭循循善誘:“干部就要帶頭做,政策才能暖人心”、感召貧困戶滿姨誓做脫貧致富帶頭人的暖心故事。該劇將扶貧、抗疫雙線并行,社會熱點高度濃縮,主題鮮明,人設豐滿。演員劉大方演出了村長牛牯足智多謀,熱情實誠的性格特點,與妻子映蘭的對手戲,為爭取妻子理解、支持自己的工作賣萌裝傻,可敬可親,很有光彩。
為使夙愿得償報,斷發立志干革命。湘劇《李貞還鄉》片段,編導從女將軍戎馬高光時刻蕩開一筆,選取了初受新思想啟蒙的少女珍妹子,在先生引導下為了革命把發剪之后的情緒跌宕為開篇,從沖動、雀躍、后怕、后悔,如何面對家人時的糾結、焦慮,以及隨后的靈光乍現緩緩道來,既延續了湘劇高腔率性奔放的傳統聲腔特點,又富有鮮明的時代氣息。時而婉轉嫵媚,時而急促激越,一雙美目流光溢彩,演起哭戲梨花帶雨,惹人憐愛。短短六分鐘的戲,青年演員曹威治演出了人物復雜的內心變化,情感真摯,細致入微。戲迷飽耳福,湘劇有傳人,幸哉!
一方有難,舉國相救。抗疫決戰吹起沖鋒號,醫護工作者齊爭先。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素材的新編現代漢劇《出發之前》,新婚的護士黃欣想報名入隊,被新郎阻攔,行動不便的母親深明大義,曉之以情動之以情,用當年汶川地震被解放軍營救他們一家三口的事跡鼓勵女兒,讓所有人達成共識,支持黃欣馳援武漢。黃母由青年老生演員袁金霞飾演,坐在輪椅上演繹角色,全靠唱和眼神,老生的蒼勁、沉穩的行腔,扎實板正,在述說地震被解救時,注重情境的危急、兇險,沖突性、感染力與凝重感均在一招一式間,形成生動可信的藝術表達。
祁劇,有500年歷史的古老劇種。衡陽祁劇藝術有限責任公司主創團隊將經典民歌《唱支山歌給黨聽》改編成祁歌作品。青年演員江琪自幼學戲,基本功扎實,咬字出音抑揚頓挫、字正腔圓,外形端莊又不失大氣豪邁,將祁劇韻致與紅歌完美結合,好聽、好看,好有味道。
湖南雜技,屢獲國內外殊榮,名副其實的國際一流。《生命搖籃》打破了傳統空中技巧范式,開創性地揉入了水上芭蕾,對于演員的挑戰是超越極限的,從空中到水中,兩個截然不同的場,演員除了有優秀的肢體控制力,還要有強健、堅韌無比的心理素質。來自湖南省雜技藝術劇院的青年演員王彩虹今年十八歲,擁有了游泳童子功,也是決賽單元年紀最小的一位。編導充分發展了演員自身優勢,空中、水中構圖精美,每一幀、每一瞬,嘆為觀止。
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把扶貧工作組開進高寒山區,扎進苗嶺深處,以村為家,以鄉為家,興建基礎設施,改變鄉村面貌,收入穩步升,錢包蹭蹭漲,產業助脫貧,干群齊心去窮根。外出的村民返鄉了,駐村的干部回城了,鄉民的日子紅紅火火過起來。用歌舞記錄真實,感恩黨的政策,致敬嘔心瀝血一心為民的扶貧人。于是,《幸福新瑤家》《苗嶺飛出幸福歌》《打起溜子呆配當》來了,從不同側面、不同視角,依據不同民族文化音樂元素、舞蹈進行創作。演員們身著各式民族服飾,佩戴的頭簪、頭釵、耳環、項圈、吊牌、鏈帶、手釧、戒指,樣式因支系和地區而異,銀器、金飾,各顯其美。鈸鼓喧天,鑼聲陣陣,嗩吶穿云破霧,好生熱鬧,仿若一場融民族歌舞與民族時尚為一體的大秀,盛大、隆重美不勝收。這類節目往往是地域性文旅演藝中最有看點的一支奇兵,對傳播民族文化、民間藝術發揮了重要作用。
身處時代更迭浪潮之下的文藝工作者,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與時俱進的考驗。“百團百角唱百年”全省文藝院團競演活動在激發院團活力,磨礪演員能力,傳承經典、繁榮創作、發掘新人上大刀闊斧;作品遴選既弘揚了時代主題,又兼顧大眾審美;劇種豐富、形式多樣。他們與各級政府、各個院團合力打造湖南文化品牌,推出“出圈”作品,捧出“出圈”名角,真抓實干,成果喜人,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上了一份凝結全省文藝工作者心血的厚禮。
百年征程萬里闊,初心不改更向前!
愿奮斗在路上的我們,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