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姚清濤 高盼盼 劉雪珂
1 山東龍信監測科技有限公司 2 富嗣檢測技術(上海)有限公司
目前大型預焙電解槽設計壽命為5~6年,單臺300kA電流電解槽破損大修所產生的廢陰極炭塊的排放量為40~50t。據資料顯示,平均每生產1t鋁約排出廢舊陰極30~50kg,按照目前我國電解鋁產能估算,每年廢陰極炭塊的排放量至少約為60萬t。鋁電解廢舊陰極材料中含有大量的氟化物、氰化物等,遇水后會產生有害氣體,嚴重污染水體、土壤和大氣環境,被列為危險廢棄物行列,危廢填埋處理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為此,對鋁電解廢舊陰極進行綜合處理是一種必然趨勢。
目前,處理廢舊陰極炭塊的方法有多種,美國Alcoa公司開發的“AUSMELT”工藝處理電解槽廢內襯材料,回收HF生成氟化鋁,最終產品為玻璃態熔渣;澳大利亞Comalco Aluminum Limited 開發的“COM-TOR”工藝可將廢陰極處理后得到產物炭粉、惰性殘渣、 螢石和拜耳堿液。中電投寧夏青銅峽能源鋁業集團采用浮選法(生產規模為 4000t/a)實現廢陰極碳素材料無害化處理并回收其中有價資源;石忠寧、李偉及劉志東、謝剛等人采用化學浸漬法將廢舊陰極中的有害物質氟化物分解,并將炭、氧化鋁、冰晶石、氟化鈉等有用物質分離回收,實現了環境保護與資源回收的目的。上述這些廢舊陰極的處理技術在國內外均無法真正實現全面推廣,這主要是因為要么處理成本太高濟效益不明顯,要么處理流程復雜,產生二次污染。
本實驗用廢陰極來自于國內某鋁廠電解車間大修槽,現場取樣的大修槽槽齡在2000d左右,所用陰極為該廠自產陰極。帶回實驗室后的廢陰極經破碎、球磨、烘干后,采用X-射線熒光光譜儀進行成分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廢陰極中除含有大量的C外,還含有大量的O、F、Na、Ca 、Al、Si 等元素。

表1 廢陰極的化學元素分析
實驗開始前,先將準備好的廢陰極進行破碎處理,然后在馬弗爐內110℃烘干6h,室溫下稱重300g,精確到0.1g,流程見圖1所示。

圖1 廢陰極回收處理工藝流程
廢陰極的物相組成采用英國帕鈉克公司x-衍射儀(XRD)進行分析,樣品為粉末,使用銅靶;微觀形貌分析在JSM-6360 LV掃描電子顯微鏡上進行,微區化學成分半定量分析在EDAX Falcon能譜儀上進行,樣塊狀品。
采用電子掃描顯微鏡(SEM)研究了廢陰極的微觀形貌。廢陰極表面凸凹不平,內有很多不同大小的孔洞及燒結層,這些孔洞和燒結層是陰極在成型和焙燒生產過程形成的,屬陰極的特征結構。但在局部炭塊的裂縫和孔洞處發現有電解質顆粒鑲嵌其中,與炭存在明顯的界面,這些電解質顆粒(晶包)沿著炭塊缺陷處連續生產,局部處出現大面積的電解質融層,這是因為鋁電解生產過程中陰極直接與高于950℃并具有腐蝕性的電解質以及鋁液接觸,致使電解質會朝陰極缺陷處深入其中。EDS能譜分析可以看出,廢陰極中除含有大量的C外,還含有大量的F、O、Ca、Na、Si等元素。對能譜圖進行歸一化處理,結果如表2所示,廢陰極中主要有兩部分組成,即炭和電解質。

表2 廢陰極的能譜分析結果
采用X-衍射儀(XRD)研究了廢陰極物相組成,其X-衍射圖譜見圖2所示,從XRD分析來看,廢舊陰極的主要成分為C、NaF、Na3AlF6、CaF2組成,其中Na3AlF6、NaF為鋁電解生產過程中電解質的成分。從樣品分析情況來看,大體上可以把廢舊陰極看做炭和電解質兩個部分,其中電解質大概占25%,這兩種組分都具有回收利用的價值。

圖2 廢舊陰極的XRD圖譜
采用單一變量原則,反應溫度為1100℃、反應時間為2.5h的前提下,變化廢陰極炭塊的破碎粒徑,使其分別為0.1~0.5mm、0.5~1mm、1~5mm、5~10mm、10~15mm、15~20mm,試驗結果見圖3。

圖3 不同粒徑下的實驗數據
從圖3中可以看出,隨著力度的增大,電解質和炭的回收率先升高后下降,當粒徑在5mm左右時回收效果最好,這是因為在真空煅燒過程中,粒度對分離效果影響較大,粒度越小,反應越容易,但對電解質的揮發不利,如圖上在粒徑5mm以下時,電解質回收率低于炭的回收率,粒度越大,炭塊里層越不易發生反應,故炭的回收率和電解質的回收率均下降。為此,根據實驗結果,選取1~5mm最為最佳破碎粒徑。
固定原料粒徑為1~5mm,反應時間為2.5h,調節煅燒溫度,將其設定為850℃、900℃、950℃、1000℃、1100℃、1200℃,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不同煅燒溫度下的實驗數據
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煅燒溫度的增加,電解質和炭的回收率都有所增加,當煅燒溫度在1100℃時,兩物質的回收率均最高,但溫度超過1100℃,回收率變化不明顯,這是因為在1100℃左右已可充分進行電解質和炭的分離,超過該溫度,其質量不再增加,所以選擇1100℃為本實驗的最佳煅燒溫度。
固定原料粒徑為1~5mm,設定煅燒溫度為1100℃,考察煅燒時間對回收率的影響,如圖5所示。
從圖5可以看出,在反應3h以內,隨著煅燒時間的延長,反應產物的回收率均有所提高,在反應3h左右,兩產物的回收率達到最高,反應時間繼續延長,煅燒產物增加不明顯,故將煅燒時間固定為3h。

圖5 不同煅燒時間下的實驗數據
綜上,確定了真空煅燒實驗的最佳工藝條件,即原料粒徑為1~5mm、煅燒溫度為1100℃、煅燒時間3h。
在最佳工藝條件下對回收產物的炭塊進行了SEM微觀形貌分析。煅燒處理過的廢陰極表面呈灰白色,表面散布著白色顆粒物質,在4000倍放大下觀察可以看到致密的蜂窩網狀結構,該結構不同于處理前陰極表面凹凸不同的片狀結果,顯然,這種結果是在高溫燒結下形成的。當剝去表層的灰白色物質后可以看到黑色炭,繼續觀察該區域發現該層為褶皺的薄片結構,局部會有細長的孔洞,該孔洞是高溫下電解質揮發的通道。
采用煅燒法可以實現廢舊陰極中電解質和炭的有效分離,單因素實驗確定了煅燒實驗的最佳工藝條件,即原料粒徑為1~5mm、煅燒溫度為1100℃、煅燒時間3h。在最佳煅燒條件下得到的電解質和炭的回收率均達到85%以上。SEM形貌顯示,煅燒處理后的陰極炭塊呈致密的蜂窩網狀結構,表面略顯灰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