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強劉宏曾武軍劉剛張建國張樹軍
(1.山東濟寧市南四湖自然保護區服務中心,山東 濟寧 272017;2.濟寧市林業保護和發展服務中心,山東 濟寧 272017)
狹義的鄉土樹種是指本地區天然分布樹種,廣義的鄉土樹種包括本地區天然分布樹種及引種多年且在當地一直表現良好的外來樹種。鄉土樹種也可以理解為本土固有樹種。鄉土樹種為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經歷悠久的物種進化過程,能夠較好地抵御自然界極端溫度和不良環境[1]。鄉土樹種是適合本地鄉村振興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綠化選材,鄉土樹種的應用在生態環境綠化建設中具有多方面重要意義。具有地域文化內涵,在中華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鄉土樹種的陪伴從未間斷,土生土長的鄉土樹種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極強地方特色。鄉土樹種及變種形成了獨特的城市園林風格和文化內涵,地域層次分明,突顯區域風格。我國地域面積廣闊,擁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山地氣候等5大氣候帶,不同氣候帶的鄉土植物的地域特點非常顯著,形成長期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鄉土樹種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經過長期的競爭和適應,早已形成相對穩定的植物群落和生態系統,對于外來物種的入侵非常敏感,容易引起生態鏈破壞和植物疫情發生,對原有穩定的生態群落造成嚴重破壞。在園林綠化中正確使用鄉土樹種,也是對當地生態環境的重要保障措施[2];結本增效,鄉土樹種種源豐富,可以就地取材,可以做到隨起隨運隨栽,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造林成活率高,綠化成效快,栽植成本與管理成本低。
為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鄉土樹種種質資源,服務濟寧森林城市的創建活動,2017年濟寧市林業局在濟寧高新區建立濟寧市名優鄉土樹種示范基地,并在曲阜市、鄒城市、微山縣、汶上縣等地以縣級國有苗圃為骨干、社會育苗為基礎,構建了市、縣、鄉三級鄉土樹種繁育推廣體系,開展鄉土樹種的繁育、培育技術研究,編制了多個鄉土樹種育苗技術規范,選育優良無性系,為濟寧市鄉土樹種的推廣應用提供技術支持和優質苗源。
通過對本地鄉土樹種資源進行初步調查,選擇當地分布或原有分布的杜仲、毛棶、三角楓、元寶楓、皂莢、黃連木、櫸樹、流蘇、樸樹、青檀、小葉樸、烏桕等12個鄉土樹種,作為試驗材料。鑒于當地原有分布的鄉土樹種不能短期內大量繁育,分別從江蘇句容、安徽肥西、山東泰安、河南嵩縣、河南禹州、山東棗莊、山東昌邑、山東郯城等氣候和環境與當地較為相似地區引種12個鄉土樹種幼苗。
毛棶1號、毛棶2號,黃連木1號、黃連木2號,櫸樹1號、櫸樹2號,流蘇1號、流蘇2號是從不同種源地引種的2個無性系。櫸樹1號、櫸樹2號均來源于江蘇省句容縣的2個無性系,流蘇1號來源于泰安市岱岳區,流蘇2號來源于臨沂市郯城縣,黃連木1號來源于河南省禹州市,黃連木2號來源于山東省泗水縣,毛梾1號來源于萊蕪市,毛梾2號來源于濰坊市昌邑縣,元寶楓來源于河南省嵩縣,樸樹來源于江蘇省句容縣,青檀來源于棗莊市國有苗圃,小葉樸(黑彈子樹)來源于濰坊昌邑,三角楓來源于安徽省肥西縣,皂莢來源于河南省嵩縣,杜仲來源于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烏桕來源于安徽省肥西縣。
選擇山東省濟寧高新區為鄉土樹種示范基地,曲阜市、鄒城市、微山縣、汶上縣等地作為推廣基地。示范基地自然條件良好,地形為山前沖積平原;土壤類型潮土,pH值7.1~7.3,土壤耕層容重1.3g·cm-3,總孔隙度59%,有機質1.4%,全氮0.087%,堿解氮85.5mg·kg-1,速效磷27.7mg·kg-1,速效鉀112mg·kg-1;全年光照時數2406~2903h,年太陽輻射總量124.7kcal·cm-2;歷年平均氣溫13.6℃,春季19℃,夏季22℃,秋季20.5℃,冬季-0.3℃,全市以1月份氣溫為最低,平均-2℃;7月份最高,平均26.4℃;全年≥0℃積溫5025℃,≥5℃積溫4981℃,≥10℃積溫4505℃,≥15℃積溫3747℃,≥20℃積溫3674℃;全年無霜期210~240d;歷年平均降雨量733mm,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雨熱同季。
成活率調查系號分別設置標準地,標準地大小10m×10m,隨機設置3塊標準地,每塊標準地觀測3次,觀測時間為栽植后1月、2月、3月,確定最終苗木成活率和生長規律。
12個鄉土樹種分別系號,按照抽樣調查法,排除邊行和邊株的干擾,隨機抽取20m×30m苗木設立固定標準地。為保障調查數據可靠性,設置3個不同地點固定標準地,持續觀測苗高、地徑(米徑)的生長量數據,將每月5日、20日作為定期觀測時間。
根據試驗區技術應用需要,將鄉土樹種基地按試驗、繁殖、培育、示范環節規劃為4個功能區,播種繁育試驗區、無性繁育試驗區、幼苗培育區、標準化培育示范區。
3.3.1 培育目標
重點開展名優鄉土樹種的標準化培育技術研究,由小規格苗木開始培育,通過標準化育苗技術,培育成綠化工程建設的優質苗木。培育樹種包括杜仲、毛棶、三角楓、元寶楓、皂莢、黃連木、櫸樹、流蘇、樸樹、青檀、小葉樸、烏桕等12個樹種;培育目標樹種(品種)年生長量達到或超過1cm以上。
3.3.2 苗木定植規格
標準化培育苗木示范區苗木,選苗要求苗木生長健壯,干型通直,無病蟲害,移栽帶土球。定植規格為平均米徑3~5cm,根幅30~40cm。規格詳見表1。

表1 標準化培育苗木示范區定植規格表
3.4.1 定干
苗木栽植前,將同一樹種苗木截干統一高度。本示范區,櫸樹、三角楓、流蘇、皂莢、黃連木定干高度3.0m,毛梾3.5m。
3.4.2 修枝
標準化培育苗木示范區苗木進入快速生長期,苗木的管護重點在于苗木的塑型技術。通過塑型修剪可以培養出優美的主干和豐滿的側枝,達到樹型整體圓潤、勻稱和緊湊的目的。鄉土樹種苗木修剪大多選擇在冬季休眠期進行,但元寶楓修剪必須在落葉前或發芽后進行,避免出現傷流。重點修除競爭枝、干萌枝。
3.4.3 樹冠培育
鄉土樹種要求主桿挺拔通直,樹冠豐滿。定植培育1a,在秋季落葉后,整形樹冠,保留勻稱分布的3個或5個主枝,剪除其它多余枝條,對保留主枝50~80cm短截,第2年秋冬季再進行修剪,每個主枝上保留2個2層分枝,達到樹形勻稱、自然和緊湊的修剪效果。
通過對12個鄉土樹種移植成活率觀測,調查記錄成活率情況詳見表2。

表2 標準化培育示范區苗木成活率統計表
4.1.1 成活率結果
由表2可以看出,櫸樹1號、櫸樹2號、元寶楓、三角楓、流蘇2號、毛梾1號、樸樹、小葉樸移植成活率最高;黃連木1號、黃連木2號、毛梾2號、烏桕移植成活率其次,皂莢、青檀、杜仲、流蘇1號移成活率最低。觀察發現,青檀、烏桕成活率低,苗木死亡主要發生在冬季,青檀、烏桕對極端寒冷天氣抗性較差。毛梾2號、皂莢和流蘇成活率低主要原因是裸根移栽。
4.1.2 結果分析
通過鄉土樹種苗木成活率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鄉土樹種在培育苗木和綠化應用中,多數鄉土樹種栽植成活率較高,相比外來樹種,對當地氣候環境的適應性優勢明顯,但青檀、烏桕等少數鄉土樹種的抗寒性方面還需進一步觀測研究,濟寧以北地區綠化工程設計時需要謹慎應用,并做好防護措施。
規范的栽植管護技術是苗木成活率的保障,通過試驗發現,較大規格的苗木裸根移植成活率不高,造成的經濟損失較大,計算起挖土球的經濟成本,建議鄉土樹種較大規格苗木移植過程應帶土球,土球標準為苗木米徑的7~9倍,可有效提高苗木移植成活率,提高育苗或造林的經濟效益。
2020年11月對鄉土樹種標準化培育苗木示范區苗木生長量進行調查,結果詳見表3。
4.2.1 生長量觀測結果
通過表3可以看出,櫸樹1號、皂莢、樸樹、三角楓、黃連木2號、烏桕等培育4a,毛梾1號、小葉樸等培育2a,年生長量1.26~1.79cm,均超過培育目標26%~79%;黃連木1號、櫸樹2號,培育4a,毛梾2號培育2a,年生長量1.01~1.1cm,達到培育目標;元寶楓、流蘇1號、青檀等培育4a,杜仲培育2a,年生長量0.94~0.98cm,基本達到培育目標。
4.2.2 結果分析
通過鄉土樹種生長量觀測結果可以看出,多數鄉土樹種栽植后能較快扎根反苗,第1年生長量較小,第2年進入正常生長期。其中,毛梾1號和小葉樸基本沒有反苗期,栽植當年可以正常生長。
櫸樹、皂莢、樸樹、三角楓、黃連木、烏桕,毛梾、小葉樸等鄉土樹種的生長量較好,正常年份培育能夠收到較好經濟效益。流蘇、元寶楓、青檀、杜仲生長較慢,尤其青檀、杜仲在濟寧以北地區冬季極端天氣易受凍害,元寶楓中大規格苗木抗旱性較差,在濟寧以北地區抗寒性較弱,如果大量培育以上苗木,需做好防凍措施。
櫸樹、皂莢、樸樹、三角楓、黃連木、烏桕,毛梾、小葉樸等主要鄉土樹種的培育成活率較高,生長量達到預期培養目標。經過對近年市場供求調查,城市綠化對鄉土樹種的市場需求量較大,正常年份培育鄉土樹種經濟效益較好。
毛梾1號是速生品種優勢明顯,平均生長量明顯大于毛梾2號,相同條件培育毛梾1號比毛梾2號的經濟效益高20%以上,對毛梾1號的速生培育可進一步開展示范研究和推廣。
皂莢和流蘇等苗木成活率低主要原因是裸根移栽,建議鄉土樹種中等規格苗木移植過程應帶土球,可有效提高苗木移植成活率,減少經濟損失,提高濟經效益。
標準化培育區栽植密度對苗木長生和大苗培育起到決定作用。櫸樹1號于2019年起郁閉度過大,影響正常生長,年生長量僅為1.1cm,明顯低于櫸樹2號1.70cm的年生長量。櫸樹快速生長期樹冠生長快,經過2a生長,頂端葉幕層阻擋陽光透過樹冠,中下部部分枝條光照不足、造成枯枝。櫸樹大苗定植培育密度選擇4m×5m的株行距;選擇3m×3m密度定植生長2a后,間苗移植1行,改為3m×6m株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