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鑫 呂明超 林龍勇 陸海建 李洪偉
(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00)
土壤是人類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糧食安全、水安全、能源安全、減緩生物多樣性喪失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部分地區土壤污染程度加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危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物生態安全[1]。廣東省作為工業制造業大省,重點行業企業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土壤污染防治監管難度大,如何解決土壤污染,尤其是受重金屬污染的大面積農田土壤,是一個十分嚴峻且棘手的問題,也是各級管理部門有效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所必須面臨的挑戰。為強化土壤污染防治,確保有序開展污染土壤治理修復,防范新增污染,必須加強對治理修復活動的監管。
環境監理是第三方咨詢服務活動,對項目施工建設實行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進行全過程的監督管理,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確保修復質量,保障工程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具有重要意義。自2012年國家環境保護部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建設項目環境監理試點工作的通知》起,建設項目環境監理已歷經多年發展,不少從業單位、科研人員對建設項目和污染土壤修復工程環境監理進行了分析研究[2-4],并延伸至對鉛礦采選及尾款庫等生態類修復工程環境監理必要性及方法進行探討[5,6],推動了環境監理行業的發展。各地也陸續出臺環境監理相關政策及技術指引文件,《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辦法》、《廣東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實施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責任主體需委托第三方機構對治理與修復工程進行環境監理;重慶、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省市陸續發布了地方污染地塊修復工程環境監理技術指引性文件。但從目前看還存在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污染地塊修復工程環境監理缺少從業單位和人員管理規范,部分地區污染地塊修復工程采用異地處置模式,未出臺相應的環境監理技術指引性文件,以及近年來鎘大米問題頻繁出現,缺少對農田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項目開展環境監理,難以確保受污染農田安全利用。農田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總結起來可分為物理、化學、生物、農業生態和聯合修復技術[9]。本文以廣東省內某農田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項目環境監理具體案例,對一般建設項目、污染地塊修復工程環境監理與農田土壤環境監理的異同點展開分析,旨在探索我國目前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及技術體系下,農田土壤修復項目開展環境監理的模式,為強化受污染農田在開展治理修復過程中的環境管理提供探索經驗。
廣東省某農田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項目位于某礦區周邊,由于當地礦業活動頻繁,過程中產生的重金屬廢水以及尾礦露天堆放產生的淋溶液向下游地區排放,導致項目區土壤、農作物、地表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據修復項目招標文件以及施工單位進場采樣調查結果,項目區(約66.67hm2)存在較為嚴重的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土壤中Cd呈輕、中、重度污染,以輕中度污染為主,位于項目區上部;As呈輕、中度污染,以輕度污染為主,位于項目區中部及下部;Zn呈輕、中度污染,位于項目區中部及下部。根據項目特點,施工單位因地制宜制定修復方案,確定修復分區及修復模式,項目修復目標為重度污染區農田土壤安全利用率大于90%,項目區輕、中度污染區土壤農作物的重金屬含量達標率不低于90%。
本項目為農田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項目,環境監理經費約占修復項目總投資額的2.8%,存在修復工期長,較難實施環境監理的問題。為確保項目實施階段修復質量及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得到有效落實,環境監理單位經現場踏勘及與施工單位的技術交底,制定環境監理方案,在環境監理的工作方法及模式上,采取以施工單位自行開展的環境影響監測為主,環境監理抽檢,協同進行見證取樣、質量控制、報告審查的監理模式保障項目修復質量及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落實效果。環境監理單位抽檢包括對農業投入品、修復作物、修復后作物植株無害化處理等進行抽樣檢測。
環境監理根據修復方案、項目性質及相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按照施工準備階段、實施階段、效果評估階段等3個階段,開展環境監理工作,環境監理技術流程詳見圖1。各階段環境監理要點如下,各修復分區環境監理要點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修復區域修復技術及環境監理要點匯總表
2.2.1 施工準備階段
開展現場踏勘與相關資料收集,現場踏勘重點關注項目周邊環境敏感點,尤其是重度污染區與敏感點的位置關系。參加修復技術交底會議,從環境監理專業角度就修復方案、施工組織設計等內容進行技術交底。審查修復方案是否遵循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依據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結合現場踏勘及項目實際情況,編制環境監理方案,重點細化實施階段針對性的環境監理工作方法及要求,包括巡視、旁站檢查、記錄、審核、抽檢等內容。
2.2.2 實施階段
旁站檢查修復區域的現場放樣范圍,核查農業投入品、修復藥劑、設備等進場材料與修復方案設計的一致性。核查施工單位生態保護措施、二次污染防治措施落實情況及環境影響監測情況,重點關注大氣污染防治、噪聲(施工機械設備)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等方面,對場地平整、中輕度區域翻耕、修復藥劑施撒,以及進場材料的暫存、現場固體廢棄物的收集暫存等過程開展現場巡視、旁站監理,審查施工單位自檢報告、環境影響監測報告等。
2.2.3 效果評估階段
協助項目業主組織修復效果評估工作,提供環境監理總結報告及過程材料,如監理日志、季報、年度報告等。配合修復效果評估單位做好相關工作,如配合開展修復效果評估現場采樣工作,進行旁站記錄,參加修復效果評估會議。
環境監理單位通過優化監理模式,針對性采取巡視、旁站檢查、審核及抽檢等監理手段,確保施工過程中的生態保護及各項二次污染防治措施得以落實。從環境監理的總體情況來看,項目環境管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未對所在項目區及周邊環境敏感點造成環境影響。項目中輕度修復區取得了較好的修復效果,農產品總體達標率達到97%以上,達到安全利用的目標;重度修復區采取種植結構調整,完成13.33hm2的桑樹種植,建立了桑樹種植、維護和小蠶飼養等成熟技術模式,帶動區域農戶逐步開展桑蠶養殖,帶來一定的社會效益。
為探究農田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項目環境監理與一般建設項目和建設用地污染地塊修復工程環境監理的異同點,通過整理近年來國家及部分省份出臺的環境監理技術文件,發現農田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項目尚缺乏對修復全過程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管理。缺少環境監理的介入,項目實施階段修復質量及修復作物的安全利用難以保障。不同項目類型環境監理的異同見表2。

表2 不同項目類型環境監理的異同
隨著受污染農田逐步得到安全利用,以及農田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技術臻于成熟,要做好修復過程中的二次污染防治,需要施工單位嚴格做好環境管理與監測。同時,通過委托第三方環境監理單位,進一步保障項目實施階段修復質量與環境管理,相關管理部門加強對修復區域修復作物的臨田檢測,可以一定程度減少超標作物的上市流通。農田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項目環境監理需貫徹盡早介入的原則,在修復方案編制階段,及時開展現場踏勘等前期的準備工作。通過對修復方案的審查及修復技術交底會議,結合項目實際情況制定環境監理模式,參考一般建設項目、污染地塊修復工程等環境監理技術指引性文件,有針對性地開展全過程環境監理,在各方努力下,有效防治二次污染,達到預期的修復效果及社會效益。同時建議相關主管部門出臺針對性管理文件,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確保人民群眾米袋子、菜籃子安全,以期推動農田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項目環境監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