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云楊翠霞
(1.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2.大連工大藝術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034)
遼寧西部地區為遼寧的遼河以西和內蒙古河北地帶相接壤的區域。地理位置具有重要性,其位置于遼寧、內蒙古、河北3省的交界處。古代時期,由于地勢平坦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在行政區劃方面有錦州市、朝陽市、阜新市、葫蘆島市、興城和盤錦的一部分,為遼寧西部地區的5市。在習慣方面,作為與曾在經濟和行政上屬同一地區的內蒙古赤峰、河北承德、秦皇島山海關區和作為與遼寧在歷史上有緊密關系的地區。從地里的概念方面,屬于遼西(建國前期,河北省承德、內蒙古赤峰、通遼的部分區域,遼寧朝陽、阜新以及葫蘆島市建昌縣地區,為熱河省,承德是其省會,被撤銷是在1995年后)[1,2]。其中,遼寧朝陽市是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低山丘陵區,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氣候條件,決定了其建筑形式。依據《遼寧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通過5大方面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服務、農村村莊建設、農村生態建設、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明建設、鄉村治理、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等9個專項進行規劃。《遼寧省“千村美麗、萬村整潔”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0年)》規定,阜新、鐵嶺、朝陽市行政區域內不低于5%的行政村完成美麗示范村創建。《關于調整并公布2019年遼寧省美麗示范村創建名單的通知》,確定656個美麗示范村,其中,朝陽市有34個村落在名單內,雙塔區駱駝山子村就是其中之一。
駱駝山子村位于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長寶營子鄉境內,原名梨樹溝。相傳梨花仙子乘仙駝云游至此,廣耕梨園,常駐不返。仙駝不忍食人間一草一木,化作一座小山于兩溝交匯處,日夜守護著仙子辛勤耕耘的勞動果實,使梨業千年不衰。百姓感恩和因山形似駱駝,改村名為駱駝山子村。該村與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大凌河景區及北票四合屯化石自然保護區毗鄰。僅距朝陽市中心15km,交通便利,緊鄰朝巴線,朝駱線貫穿其中。
駱駝山子村地廣人稀,丘陵遼闊、山嵐宏偉。駱駝山的山形似駱駝,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現存古老梨樹上萬株,最老的一株達600a余,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河道兩岸古柳隨處可見。駱駝山子村擁有較多的自然、人文遺存。駱駝山的森林綠化率已達85%,擁有駱駝隱跡、人造山門瀑布、龍泉窖、鳳凰樹、千年蒙古桑等26處自然文化景觀,奇石、怪柳、梨花、鄉土小院已成為此地的金字招牌,村莊環境幽美、四季分明、物產豐富,駱駝山子村的故事、山門的由來、梨花仙子下凡、鳳凰樹、馮跋將軍、梨王的傳說、十一梨叟戰山妖、龍泉、鳳泉等傳說故事,使得人文景觀雄厚,歷史遺留景觀多,是個美麗宜居的鄉村旅游示范村、生態文明村,內有AAA級旅游景區的駱駝山子風景區,更是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全國中小學水土保持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和全國10大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如今的駱駝山子村,已成為的家喻戶曉的朝陽城市近郊旅游首選地,這里廣耕梨園,并成為以“梨花節”美名傳遍四方的生態文明旅游村,顯現出朝陽城市后花園的模樣。
駱駝山子村是遼寧省美麗示范村之一,作為進出村莊、駱駝山子風景區入口的必經之路,特選其下主要自然村上石門溝、下石門溝,其村莊兩側為山體,是梨園的區域,相對較平緩的地帶耕有農田,宛然一幅依山傍水、農田村舍相映襯的自然畫卷。縱觀駱駝山子村,其村莊分類為特色保護類村莊,平面分布形態依地形地勢特點由北到南呈為條帶狀,見圖1,村外緊鄰朝巴線,村內則是以朝駱線為主路貫穿其中,東側還有一條沿路蜿蜒的河流,構建了藍綠交織的自然格局。這是個典型的山地型村落,更是一個具備山水林田湖草的美麗示范村,整個村落與周邊的山體、河流、耕地、梨園等形成了與自然生態和諧共融的鄉村空間格局。道路的走勢方向隨著兩邊高中間低的地勢形態形成的朝駱線而進行延展,呈現清晰可見的路網脈絡。而村落的房屋因山體地勢原因,背陰較多,都坐落于主路西側,山體少有遮擋,采光時間長,因文化因素及對生活的的需求,有平頂房、普通坡頂房、囤頂房多種樣式,其中具有遼西特色的建筑囤頂房保存較為完整,民居建筑較少有破壞,凝聚著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可以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韻味、純樸濃厚的生活氣息。
駱駝山子村的民居院落空間布局形式,一合院相對較少、多以二合院、三合院為主,其主房大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形式。在一合院中,空間較為寬闊,院門在南面開設,有的舊民居門口旁還有放置的露出半個的石磨、石碾等老物件,是老百姓茶余飯后閑暇時間坐在上面嘮嗑、曬太陽、打盹的地方,其主房滿足吃、住、勞動、會客等功能,院路兩邊為菜園,種植一些瓜果蔬菜,方便家庭食用。富人民居則以水景、涼亭、植物小花園的院落景觀取代菜園種植區,院落空間更加寬闊,院門開口方向也會因所處的位置而改變朝向。其中建筑面積約占院落整體面積的35%,菜園占45%左右。沒有養畜建倉等需求,院落圍墻采用1.5m左右的毛石、磚砌墻、柵欄相圍合,甚至有的直接利用莊稼作物為邊界而不設圍墻,見圖2a。在二合院中,正房坐北朝南,因地勢地形會有正房位置和院內地面不在同一水平線,出現利用臺階找平高差的處理方式,臺階高度會隨高差的改變而調整相應的階梯數量。內部一側為廂房,并按院落大小相應配有倉庫用房和牲畜棚,并依布局方式在緊挨靠墻一側開辟菜園,使院落內部空間得到充分的合理利用,四周以圍墻圍合而成。與一合院相比,二合院整體以長方形院落空間為主,多了倉庫用房和牲畜棚,并且都有菜園,有菜園的院落建筑面積占整體面積的40%左右,見圖2b。在三合院中,正房也是采取坐北朝南的方向,為順應氣候規律和具有采光好、藏風聚氣等好處。院落東西兩側多為廂房,面積較小,互相對稱的稱為耳房。院門方向因所處位置不同分為南向和東向,但南向居多。院內因居民需求及空間大小開辟小菜園進行種植,應季節滿足基礎食用即可。倉庫用房居多,牲畜棚較少,四周以圍墻進行圍合。三合院中菜園相對較少,住宅面積占院落整體面積的1/2以上,牲畜棚占整體極少量面積,見圖2c。
遼寧西部多風沙,且囤頂的民居建筑是遼西地區最顯著的地域文化特色建筑,駱駝山子村的傳統民居就是采用的囤頂屋面形式。民居建筑從側面看,屋頂呈中間高、前后低,即略微拱起的弧形狀,對減輕風的阻力有良好的效果,房屋左右兩側的山墻有的會凸出于屋頂,凸出部分會被砌成弧形。囤頂以磚砌及防水涂料為主,配以木材,成本較低。在東北地帶,遇雨雪季節,囤頂房屋還具有排水效果佳、防御風沙的效果。
民居房屋的支撐結構由梁柱木和山墻支撐,木檁包在山墻的內部,山墻多采用與硬山山墻相似的建造類型,由于環境所限和地域的特色性,因地制宜地采用當地鄉土材料,使用剛性較大的砌塊材料磚石砌筑而成,保證強固和長久耐用性。民居房屋界定有毛石墻、磚砌墻和柵欄圍擋等多種空間范圍的邊界樣式,形成圍合的院落空間,滿足居住的安定感和鄰里交往的需要。民居建筑墻體以水泥砂漿和紅磚砌筑,土草、泥沙秸稈等攪拌混合,給墻體加厚,起到保溫且抗風御寒的作用,充分達到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房屋前后的邊緣部分,多采取紅磚疊砌的方式,側面觀看似倒梯臺階狀,凸顯建筑線條,給屋檐增加了立體層次感并提升了美觀度。
民居墻體裝飾面以砂石灰面涂抹形成,具有防潮功能,涂抹而成的紋樣,紋必有意、意必吉祥,與紅磚形成鮮明對比,內部形成線條裝飾框,富有韻律與節奏。邊角配以藤蔓、福壽、花草等花紋進行點綴,保持原有色彩和肌理,具有吉祥如意、福星高照的寓意。民居多為傳統的木質門窗,正門為2層,外面的一層是布滿鐵鉚釘的老木門,門內中間位置處有一橫檔且可移動的木塊,另一端是個凸起的木洞,橫木塊插入木洞,門就會被鎖上,這就是傳統民居的門鎖樣式。內門則是沒有裝飾的,木質且朝內開。而木窗的窗扇是由方格組合而成,嵌入方格之中的鏤空雕刻,營造裝飾工藝,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窗戶上粘貼的剪紙、刺繡、年畫等傳統手工藝品處處可見,給人一種淳樸向往美好生活的場景。室內的火炕有南炕和北炕2種樣式,煙囪是和火炕的煙道相連通,通過砌在山墻內的煙道排出煙氣。不僅能防止北風倒灌、節省柴草,而且煙火在炕內的走向使得整個炕發熱,達到一種熱度均勻和保溫時間長的效果。
駱駝山子村傳統民居建筑保存良好,建筑破壞較少,為遼西山地型村落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提供了研究價值。駱駝山子村傳統聚落與建筑空間形態[3-5]、傳統民居的院落布局、民居建筑裝飾等都具有典型的特征和地域特色。院落布局形式依地形特征而建,冬避寒風,又便于采光,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氣候調節能力,體現人們尊重自然以及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局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駱駝山子村的發展,建筑形式和功能已經不能滿足居民需求,存在拆建現象而出現平頂房,因此如何保證遼西地域特色囤頂建筑在新與舊、傳統與現代建筑風格的保護和統一是要面臨的問題之一。
另外,對傳統村落生態規劃設計[6]以及對未來村莊的發展提出建議。要充分利用駱駝山子村的自身優勢,挖掘其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原生態文化、遼西土著文化、梨文化等,依托好山好水,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立足鄉村發展現狀,以自然為依托,以發展為導向,科學應用“景村融合”理念將美麗鄉村建設與發展鄉村旅游有機融合,使駱駝山子村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