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浩峰 趙 芳
我國檔案繼續教育工作的開展可追溯到20 世紀90 年代初,現代化檔案人才的缺失將檔案繼續教育帶入大眾的視野。隨著檔案信息化技術的進步和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一些省市根據《檔案法》的規定,參照《檔案專業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和《關于加強檔案業務人員培訓工作的意見》兩份文件,探索出了適合自身情況的檔案繼續教育管理辦法。經過近30 年的發展,我國的檔案繼續教育已取得了長足進步,《檔案專業人員繼續教育規定》的實施又將檔案繼續教育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當下,新《檔案法》第十一條提出“國家加強檔案工作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提高檔案工作人員業務素質”的新要求,明確了開展檔案繼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為了解學界對檔案繼續教育問題的研究情況,筆者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檔案繼續教育”為主題進行檢索,得到762 篇文獻,剔除其中與本研究主題無關的文獻,最終得到有效文獻389 篇。統計其每年發表文章數量,如圖1 所示。

圖1 每年發表文章數量
文獻研究發現,我國自20 世紀80 年代末期開始對檔案繼續教育領域進行初步探索,一時間關于開展繼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討論持續不斷。1997年,在初期成果的基礎上,國家檔案局制定并實施了《檔案專業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隨后研究的熱點從“能不能做”轉向了“如何做”。2003 年,檔案繼續教育制度進一步完善,國家檔案局又發布了《關于加強檔案業務人員培訓工作的意見》,補充了上一份文件中的缺漏,內容上更加貼合實際需求,國內相關研究也在其影響下,越發注重挖掘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2005 年,中國檔案協會主辦的“文件與檔案工作者教育園地”網站建立,為檔案繼續教育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授課方式,有力推進了檔案教育資源建設和教育體系發展[1]1。
2005 年以后,我國對檔案繼續教育領域的研究進入了持續發展時期。在2005—2015 年期間,關于“檔案繼續教育”的討論一直在持續,大多數內容都是基于“信息化”而做的思考,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征。2016—2018 年,研究討論的熱度略有降低,探索的進程趨于平緩。2019 年,國家檔案局頒布了《檔案專業人員繼續教育規定》,以系統化、標準化的政策來規范檔案繼續教育工作的開展,如何合理利用好國家政策,發展新時期的檔案繼續教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2020 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線下繼續教育活動難以開展,學者們又圍繞網絡繼續教育現狀進行探討,豐富完善了繼續教育體系建設。
通過文獻梳理也發現,在389 篇相關研究文獻中,僅有71 篇文章發表在檔案學專業核心期刊上,可見檔案學術界對檔案繼續教育問題還不是十分重視。另外,現有的相關文獻大多是基于理論的思考,缺乏對具體實踐工作的分析和探討。本研究擬以各省開展繼續教育的具體實踐為基礎,調查檔案繼續教育實施狀況,總結我國檔案繼續教育面臨的問題,提出適合我國檔案繼續教育的發展策略。
為了解我國檔案繼續教育現狀,筆者調查了全國31 個省、直轄市(除港、澳、臺地區外)2019 年全省檔案繼續教育活動開展情況。
1.調查方法和調查結果。本次調查采用線上調查的方式,由于2020 年受疫情影響,數據與前幾年差距較大,因此選擇調查較有代表性的2019 年相關數據,通過在各省級檔案主管單位網站中,以“培訓”“研討會”“研修會”為關鍵詞進行搜索,選中2019 年關于全省檔案繼續教育活動的通知、報道,提取其中的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等信息。另外,如果網站中搜索功能缺失或無法正常使用,則以通知公告、館局動態中發布的檔案繼續教育活動文件為準。把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歸納、總結,得出調查結果(見表1)。
2.調查結果分析。由表1 可知,我國31 個省級檔案機構除天津市外,都開展了繼續教育活動,最少的1次,最多的14 次,表明我國各省檔案部門都認真宣傳貫徹《檔案專業人員繼續教育規定》,重視檔案繼續教育工作。

表1 2019 年省級檔案機構檔案繼續教育開展情況
(1)在培訓對象方面,大部分地區在開展繼續教育活動時對培訓對象有所劃分,全國共有24 個省市分別采取了1—3 項劃分標準,包括職位劃分——依據檔案人員的管理層級進行劃分、經驗劃分——依據檔案人員知識技能水平進行劃分、領域劃分——依據檔案人員所管檔案類別的不同進行劃分,基本改變了從前的“大班制”教學模式。
(2)在培訓內容方面,各地都積極響應《檔案專業人員繼續教育規定》中的新政策,在培訓內容中設置公需科目和專業科目,公需科目包含“政治理論、法律法規、職業道德、信息技術等知識”,專業科目包含“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2]2,極大地豐富了繼續教育的教學內容,能夠全方面培養檔案人才。
(3)在培訓方式方面,我國的檔案繼續教育已經發展了一套固定的以“短期培訓”和“講座會議”為主的線下教育模式。在2019 年全國192 次集中性檔案繼續教育培訓中,122 次為檔案短期培訓,64 次為講座會議培訓,兩者之和占總數的96.88%。可見,教學組織機構十分偏愛這兩種教學方式。
(4)在線上培訓方面,調查數據顯示,已經有6 個省、直轄市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檔案繼續教育平臺,其中以江蘇省、浙江省的平臺建設最為突出,處于全國領先地位,能夠滿足省內絕大部分的檔案線上繼續教育需求,補充線下教學的缺漏。
根據上述調查內容可以看出,我國檔案繼續教育在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績,保障了我國檔案事業持續發展。但是,調查結果也反映出我國檔案繼續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
1.培訓對象劃分標準單一。在調查的30 個省市中,采取三項劃分標準的僅6 個,有14 個省市只采取了單一的劃分標準,占總數的46.67%,可見大部分省市對培訓對象的劃分還是較為單一的,在當前檔案工作者隊伍逐漸擴大的形勢下,難以滿足多層次、多要求的培訓需要。造成問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師資力量短缺:細致的劃分需要有足夠的師資進行教學,在師資有限的情況下,培訓對象越多、分的層次越多,那么教學可能就會變成兩輪或多輪,導致相同數量的培訓對象培訓周期變長,從而打亂已有的教學計劃。
2.相關領域知識拓展不足。從調查數據來看,各地都不是很重視知識拓展類課程,即文學、歷史、經濟、管理這些與檔案相關領域的知識,因而檔案工作者在管理其他領域產生的檔案時,很難依據該領域檔案的特性來保管,從而致使檔案利用等后續流程無法正常進行。問題的出現,與教學師資的個人知識結構有很大關系[3]3。《檔案專業人員繼續教育規定》中提出:“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干部和業務部門負責人應當帶頭為檔案專業人員繼續教育授課。”他們雖然專業知識能力強,但由于長時間投入單一的檔案工作,缺乏與其他領域的有效聯系,因而在授課過程中受到不小的個人知識結構因素影響,難以進行相關領域拓展知識的傳授。
3.培訓方式過于單調。檔案繼續教育發展至今,衍生出8 種培訓方式,分別為短期培訓、學歷教育、學歷旁聽教育、遠程教育、師徒式在職教育、業務實踐活動、會議講座和館(室)際交流拜訪[4]5。所有的培訓方式都是各有利弊的,他們的模式相對獨立,但是又能夠在培訓中相互補充,單一的授課方式必然會引起某些方面的缺漏。各地的檔案機構都可以認識到這一點,但是到目前為止,繼續教育的組織機構卻依然主要采用“短期培訓”和“講座會議”這兩種培訓方式,教學的效果極其有限。
4.線上教育平臺缺乏。從現狀分析來看,當前我國線上繼續教育平臺數量極少,且在擁有平臺的省市之間發展差距較大,無法對線下繼續教育未涉及的部分進行有效補充。線上教育平臺建設既需要網絡技術人員進行網絡平臺的搭建和技術維護,又需要檔案專業人員進行學習資源的建設,檔案部門往往由于缺乏網絡技術人才而對線上教育望而卻步,造成我國線上繼續教育平臺發展緩慢。其根源在于檔案部門對線上教育的優勢缺乏充分認識。
根據當前我國檔案繼續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提出以下適合我國檔案繼續教育的發展策略,以供探討。
1.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發揮線上教育優勢。互聯網技術能夠突破傳統教育中的時空限制,給教育方法和模式都帶來巨大沖擊。檔案部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線上教育技術解決繼續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培訓對象分類單一的問題。由于培訓師資的限制,想要實現多對象授課,必然要求更長的教學周期,而引入新的培訓師資,資源花費大,成效緩慢,不能滿足現階段的檔案人員培訓需求。線上教育錄播課能夠同時進行多對象授課,讓不同層次的學員在較短的培訓周期內同時進行線上學習,使有限的師資在有限的培訓周期內發揮最大的作用,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與此同時,線上教育以學員為主體,能夠充分發揮學員的主觀能動性,以學員選擇代替強制的培訓對象分類,不再局限于現有的三種劃分標準上,能夠發展出更細的劃分標準以及適合各個層次學員的學習方向,進而完善現有的檔案繼續教育模式。此外,線上教育也可以解決培訓方式單調的問題。利用互聯網,可以實現遠程教學、遠程報告、遠程參觀,甚至遠程實踐,這極大地豐富了原有的培訓模式。
2.借鑒“崗位輪訓”機制,注重整體意識。關于拓寬檔案工作者知識面的問題,美國國家檔案館設置的“崗位輪訓”機制值得借鑒與思考。“崗位輪訓”要求檔案工作者在工作期間被派往檔案館的各個部門進行學習,了解相關崗位知識,一段時間后再換到其他的崗位上,以此循環[5]2。這是解決知識拓展問題的較為有效的方式。相關領域師資的引進是比較困難的,但我們可以把師資的“引進”改變為檔案工作者的“短暫輸出”,通過短期內向其他領域優秀工作者學習,來拓寬自身的視野,主動建立檔案與相關崗位、領域之間的有效聯系,站在檔案的立足點上宏觀把握全局,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與工作效率。
3.設置科學的綜合能力評定方式。想要打破短期培訓和會議講座“兩家獨大”的局面,關鍵在于使通過其他方式學習的工作者的能力得到有效認證,讓其他學習方式擺脫“無用”的標簽[6]1,這就需要更細致化的綜合能力評定規則。在現有的對專業知識技能評定的基礎上,還應當從另外四個方面著手加強,分別為思維能力、職業道德、實踐水平以及價值創造能力。思維能力測評檔案工作者的邏輯思維;職業道德測評檔案工作者的職業認可度;實踐水平測評檔案工作者的組織、合作、應變能力;價值創造能力測評檔案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創造的效益。通過對以上四個方面的加強,全方位考評檔案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培養造就有專業能力、有創新意識、有職業操守、有社會價值的檔案人員[7]1。
4.利用新媒體,完善學習模式。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檔案繼續教育提供了多種可能,但也對其提出了巨大挑戰,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發展繼續教育,提供便捷、多樣的繼續教育學習方式,成為當下探索的首要環節[8]2。在對線上繼續教育平臺的探索中我們發現,線上錄播課傳播的知識雖然較為系統化,但其內容更新慢。我們應當調整思路,再從其他的方式入手完善線上學習模式。如當前流行的手機端APP、微信公眾號或近來興起的視頻號等新媒體學習方式,利用這些方式可以補充檔案界前沿知識,也解決了我國檔案繼續教育中存在的相關領域知識拓展不足的問題。利用新媒體,以碎片化學習的方法對線下、線上平臺的系統知識進行查漏補缺,跟緊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