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森,趙獻超*,林鵬程,紀亞靜,高飛,趙正平
(1.河北省石家莊同濟中西醫結合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41;2.河北省藏藥質量技術創新中心,河北 石家莊050000;3.青海民族大學藥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7)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臨床多見的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常累及手、足、腕、踝及顳頜關節等部位,以及肘、肩、髖、膝等大關節,具有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等特征,常伴有病變關節疼痛、腫脹等不適癥狀[1],嚴重時可累及多器官、多個系統,最終可導致病變關節的畸形和功能喪失。目前臨床上常以針灸理療以及抗炎、抗風濕、激素等類藥物治療為主,效果往往不太理想。我院自2018年以來應用藏醫具有顯著療效的外治方法之一[2]的傳統藏藥浴療法進行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病例均來自我院 2018年3月到2019年9月門診及住院治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單純采用藏藥熏蒸)52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41例;年齡最大者66歲,最小者18歲,平均28.8歲;病程最長者25年,最短者5個月。對照組(常規治療)52例,其中男8例,女44例;年齡最大者71歲,最小者21歲,平均27.5歲;病程最長者33年,最短者13個月。比較患者信息資料,顯示數據差異不明顯,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參照《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3]擬定:①關節及關節周圍的晨僵≥1h,持續≥6周;②三個或三個以上的關節部位的關節腫脹,時間≥6周;③腕、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至少有一個腫脹,持續時間≥6周;④對稱性關節腫脹,持續時間≥6周;⑤手X線的改變;⑥類風濕結節的出現,伸肌表面或近關節區域的皮下結節;⑦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定度>1:32;以上具備≥4條即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及以上;③無明顯肝腎等功能異常;④具備自主能力,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精神疾病;②近期未曾使用過相關藥物及治療;③哺乳期;④不能按醫囑堅持治療。
①患者治療期間出現意外情況不能繼續治療;②患者出現明顯不良反應,不宜繼續治療者;③不遵醫囑及加用其他藥物治療者。
治療組 單純采用藏藥(足泡一號)熏蒸,1次/日,1片(10g)/次,20-30min/次,水溫控制在 39~43℃。連續 2個月。
對照組 口服美洛昔康分散片(急性期:7.5mg/次,2次/d;緩解期:7.5mg/次,1次/d)。連用2個月。
本次臨床研究的觀察指標:對患者的癥狀體征進行評分,VAS 疼痛評分,以及類風濕因子,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CRP)等實驗室指標。
1.8.1 療效判定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擬定:
①臨床痊愈:關節疼痛和腫脹等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指標正常;
②顯效:關節疼痛和腫脹等癥狀基本消失,實驗室檢查指標明顯改善;
③有效:關節疼痛和腫脹等癥狀有所緩解,實驗室檢查指標有所改善;
④無效:關節疼痛、關節腫脹等癥狀和實驗室各項檢查指標均無改善。
1.8.2 VAS疼痛評分的測定
用VAS疼痛評分(即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的疼痛強度進行評估。具體做法:在一條10cm的直線上,標出從0至10,0分表示無疼痛,10分表示疼痛十分劇烈,然后讓患者根據自己的感覺,在直線上指出自己身體的疼痛程度。評分得分越低說明疼痛程度越輕[5]:0分,無痛;3分及以下,有輕微的疼痛,但能忍受;4~6分,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10分,強烈的疼痛,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和影響睡眠。
選用SPSS 13.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應用獨立樣本t檢驗,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的比較應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2個月后統計治療效果,其中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4.2%,高于對照組的67.3%,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與同組治療前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VAS疼痛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患者VAS疼痛評分的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患者VAS疼痛評分的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兩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52 8.67±2.39 5.09±1.56*對照組 52 8.84±2.52 6.93±1.47*△
兩組患者的類風濕因子、紅細胞沉降率和C-反應蛋白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之間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類風濕因子、紅細胞沉降率和C-反應蛋白(±s)

表3 類風濕因子、紅細胞沉降率和C-反應蛋白(±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西藥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類風濕因子(U/mL)紅細胞沉降率(mm/h)C-反應蛋白(mg/L)治療組 治療前 258. 18±55.23 48.77±8. 86 26. 26±5. 08治療后 92.61±58.59 20.52±7.73 11.01±4.87對照組 治療前 251.23±55.37 50.84±9.13 26.08±5.24治療后 168.41±53.94 30,19±8.25 17.67±5.03
治療組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1例輕微胃腸道反應,經對癥處理后消失。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類風濕性關節炎在臨床上具有病程漫長、病變反復以及高致殘率和發病率的特點,一般認為與環境、感染、遺傳、性激素等因素密切相關[6]。目前在臨床上尚無針對性的、效果顯著的治療手段,主要以針灸烤電等理療手段以及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治療為主[7]。
在傳統藏醫理論中類風濕性關節炎被稱為“真布”[8],并認為本病是因為久居潮濕黑暗之地,生活不規律,過量食用油膩營養之品及酸性食物,運動量少等因素逐漸導致脾胃虛弱,功能紊亂,引起人體三大因素(隆、赤巴、培根)平衡失調,造成機體內部黃水積聚,滯留于骨、筋、關節等處,引發關節腫痛、活動不利、變形等癥狀[9]。常以傳統特的外治方法---藏藥浴療法為主,顯著效果[10]。
足泡一號是以“五味甘露藥”為基礎方配制而成,包含:苦參、蘇木、紅景天、黃柏、紫茉莉、中國靈芝、刺柏、毛訶子、訶子、五味子、土貝母、紅花、土荊皮、水柏枝、掌葉大黃、余甘子、茯苓、防風、當歸、川芎、菖蒲等35味藥材組成。其功效除有清熱燥濕、活血祛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等功能外,其祛風除濕、化瘀散寒、解痙止痛功效明顯(見上表)。據現代研究發現,藏藥浴后類風濕關節炎血清RF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同時能通過激活體內免疫系統,抑制成各類細胞因子對滑膜的刺激,控制關節滑膜炎癥[11]。
綜上,藏醫對于類風濕關節炎有較早的認識和記載,藏醫外治法——藏藥浴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明顯,具有較強的祛風除濕等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