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筱雨
摘 要 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作為日常生活類視頻博客的一種細分類型,具有區別于一般視頻博客的三大特征:主體單一性、視頻悅目性和內容固定性,受眾的觀看實踐及其與博主的互動關系也具有一定特性。該類視頻博客的博主為受眾提供了生活范本的指引,使受眾得以規整生活,以此獲得生活的重新定位。而博主與受眾由脫域共在到嵌入共生關系的轉變,體現為一種以視頻博客為中介的準社會交往狀態。
關鍵詞 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受眾;日常生活;準社會互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09-0011-03
不論是單身還是獨居,以往人們總是對獨身一人的狀態避之不及,并且常常將其與封閉自我、消極厭世、社交能力差等負面印象相聯系。然而,隨著西方個體主義思想在現代中國社會的充分涌流,中國社會的個體化隨之生成。翁堂梅指出:“青年個體追求自身的發展與幸福,家庭作為私人生活的一部分,被個體推向更加私密的生活之外,從居住模式到交往方式等各方面的變革,已經影響到每一個社會個體的生活。”[1]如今,獨居逐漸成為現代青年向往的生活狀態。
2020年貝殼研究院聯合珍愛網發布了一項題為《90后獨居青年生活真相》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42.75%的90后獨居青年表示“經常感到幸福”,而獨居作為新居住方式的一種,也代表了“新居住”趨勢的一種可能[2]。的確,獨居不能完全等同于孤獨,并且與自由有更大程度的聯系。正如羅森布魯姆在《精致的獨處》中所說,“積極的獨處體驗與孤苦伶仃的處境完全是兩回事。”[3]從“一人食”到“一人游”,從“一人學”到“一人居”,良好的獨處體驗讓生活本身成為了一種喘息的機會。
隨著視頻博客的出現,獨居青年開始運用這一視頻形態記錄自己的獨居生活。視頻博客承襲了傳統日記的記錄特性,兼采視頻形式,為受眾提供了更具臨場感的觀看體驗。從B站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附帶的標簽來看,“一人食”“治愈生活”等是最為頻繁出現的字樣,這為我們把握獨居生活類視頻的特征提供了依照。
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作為日常生活類視頻博客的一種細分類型,其與日常生活類視頻博客的區別之處有三:一是主體的單一性,創作者較少在視頻中與他人進行互動;二是視頻的悅目性,角度、色調等更為考究;三是內容的固定性,該類視頻集中于獨居空間中的日常生活實踐,內容通常是吃穿住行的重復循環。總體而言,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是博主個人細碎獨居生活細節的精細拼貼。
隨著視頻平臺的不斷發展,人們能夠接觸到更多不同類型的視頻博客,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的受眾群體也在不斷擴大。以2020年12月5日入駐B站平臺的韓國博主ondo為例,截至2021年4月1日,其粉絲數達10.3萬。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在B站平臺的最高播放量可達到186.3萬。由此可見,該類視頻擁有一定規模的穩定受眾群體。
博主們公開自身獨居生活樣貌細節的記錄實踐,成為了探知他人獨居生活狀態的窗口,而對于受眾而言則是一種理想生活烏托邦的具象化。基于此,本次研究將聚焦于以下幾個問題:為什么受眾需要觀看且喜愛觀看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觀看該類視頻給受眾帶來了什么影響?受眾與博主之間建立了一種什么樣的互動關系?
本文研究對象為B站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的受眾群體,年齡在18~30歲之間,擁有一年及以上觀看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的經歷。
本研究選擇深度訪談和參與式觀察的方法考察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受眾的觀看實踐與心理情感轉向。訪談對象為來自長沙、北京、上海等城市的10名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受眾(表1)。
訪談分為結構化和半結構化訪談兩部分,結構訪談分為四個維度:1)受訪者個人信息;2)觀看視頻的動機;3)對博主的情感態度;4)觀看視頻后自身的變化等。在完成規定問題后,筆者會根據訪談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做出必要的調整。
筆者自身作為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的受眾,擁有長達三年的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觀看經歷,為深入研究提供了保障。
4.1 指引生活——范本的出現
在富有流動性的社會環境下,當現代青年處于人生階段的遞進期時,自身的心理狀態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內心價值認定上搖擺不定,個人無力感便會常常出現。正如吉登斯所說的一樣,“在晚期現代性的背景下,個人的無意義感,即那種覺得生活沒有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的感受,成為根本性的心理問題。”[4]9雖然這種無意義感會隨著身處地域的變遷,生活環境的轉變,以及精神狀態的改變而有所增強或減弱,但始終相伴而生的困惑便是——“我該如何生活”。

筆者在與受訪者進行交流時發現,他們最初接觸獨居生活視頻博客時,往往獨自面對著生活環境的變化,或正處于個人發展的瓶頸期。即使自己擁有選擇的權力,也仍然不知該往何處去,在心理層面上表現為一種迷茫和焦慮的狀態。
A1表示:“當時是疫情在家隔離,一個在家生活,有點不知道該干些什么。”A7稱:“那段時間我一個人在家考研二戰,心情特別不好。對生活很沒有興趣,也不想洗碗不想打理自己。”A8表示:“去年和交往三年的男朋友分了手。一個人在家準備考研,再加上之前一直有人陪伴,而同學們要么工作要么上學去了,感到自己和大家產生了脫節。所以產生了很強烈的孤獨感以及不知道自己前路是什么的迷茫。”
當受眾對于“我的生活該往何處去”的問題處于無所適從的狀態時,出于對當下生活現狀的不滿意心理,他們便會渴求了解一種與自身狀態不同,并且更好的生活樣本作為自我生活的參照系。
A2稱:“剛工作的時候自己的生活還沒有打理好,ondo(博主)對我來說是一個生活標準吧。”A9表示:“當時覺得這完全是自己的理想生活,是自己以后獨居生活要過成的樣子。”
由此可見,獨居生活視頻博客為受眾突破了對生活方式的想象,提供了對生活狀態的全新認知,并促使受眾以此作為標準調適自我。
4.2 重塑生活——規整的開始
除了對獨居生活方式的了解以外,在觀看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的過程中,受眾更多地收獲了一劑讓不安情緒得以修復的良藥,獲得了一方讓心靈得以棲息的凈土。這類視頻博客甚至讓受眾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極大的轉變。
A7和A4均表示該類視頻讓她們收獲一種力量感,A7稱“有一種讓人想要好好生活的感覺”;A4則認為“內心上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期許和熱愛,在現實生活中生活著,但也可以獲得一片精神上的棲息地”。
從精神層面上來說,無力感與個體所確立的目標規劃、對生活狀態的愿景緊密聯系,從條件因素上來說,其又與個體所處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結構密切相關。可以說,消弭無力感的唯一突破口就是不斷改進自我的存在方式,不斷調整生活的行進狀態,以緩解無力感。吉登斯認為:“‘我將如何生活的問題只有在有關日常生活的瑣事如吃穿住行的決策中得到回答。”[4]15受眾在對生活狀態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認知,轉變自己對生活的態度之后,便會開始依照博主的獨居生活方式調整自我,在現實生活中付諸行動。
A8表示:“我開始打理自己,給自己做飯做果汁,甚至喜歡上了我從小到大都很討厭的洗碗。”A1稱:“我(原本)做事情比較隨便,看到博主做每一件事都會帶有儀式感,我也慢慢的將儀式感帶進了自己的生活,比方說買了一套儀器,每天會自己手沖咖啡。”
可以觀察到的是,盡管自己不一定處于獨居狀態,受眾還是會主動地將獨居生活的美好細節萃取提煉,為自己的生活添磚加瓦。存在主義者認為人的存在就意味著不斷行動,“人是有意志的,他可以自我選擇自我創造,同時人有在這種自我設計中獲得存在。”[5]受眾觀看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后,能夠進一步對自己的生活狀態進行規整,這意味著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讓個體重新找到了自為性。
A8表示:“她們的視頻給了我重新開始生活的動力和希望。在看視頻的過程中我找到我想要的生活狀態。”由此可見,個體逐漸降低了從自我在生活中如何定位的不確定感,在對自己的生活不斷賦予新行動的過程中,在日復一日的觀看實踐中,受眾作為社會個體重新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方式以及自我存在的意義。
由唐納德·霍頓(Donald Horton)和理查德·沃爾(Richard Wohl)提出的準社會互動理論,現在已演化為一種通用范式,用于解釋在媒介中介的作用下,受眾和媒介人物之間的一種擬互動關系。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的受眾與博主,正是依托視頻平臺,搭建了一種虛擬的人際交往關系。毛良斌歸納指出,孤獨、吸引和觀看時長等都是促成準社會互動形成的重要因素[6],接下來筆者將詳細分析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的受眾與博主之間準社會互動關系建立的過程。
5.1 脫域共在——虛擬在場的幻象
在新媒體技術狂飆突進的時代下,現代社會時空的分離感不斷加劇,吉登斯認為,現代性的降臨日益把空間從地點分離出來,場所完全被遠離它們的社會影響所穿透并據其建構而成[7]。
可以說,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增強了時空交錯混雜的失序感,對于受眾來說博主為其搭建的生活空間并非遙不可及。記錄主體的集中性和單一性,讓受眾更易以博主的個人視角進入理想生活空間,獨居生活的博主和觀看視頻的青年之間建立了一種“凝視”而非“觀看”的關系。在對家庭環境的凝視,對生活用品的觀察中,自然生成一種虛擬的在場感,產生我能與博主搭建交往關系的幻象。A7表示博主在視頻中收到禮物時,做手工制品時,都給人一種朋友在分享生活的感覺。
博主對于日常生活細節的全透明展示,讓受眾能夠觀看了解博主對所用物品的偏好選擇,了解博主對生活節奏的計劃控制,從而逐漸把握博主的生活風格和生活規律,進而不由自主地與博主同步自己的生活步調。A5表示會跟博主一樣用淺色系的衣服,購買同款物品,A6認為“看了她的視頻后我的廚藝變好了,飲食習慣變得跟她很像”。
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博主對于生活細節的無差別展示,讓受眾感到博主和自己存在的共性,這便是相似性產生的吸引。A4認為經常翻車是她關注的博主最為可愛的一點,也非常貼近自己的生活。A8表示:“其他博主鏡頭擺放的角度太過完美所以沒有那么的喜歡,而獨居生活的博主會讓我沒有那么多距離感,和我的身份和期望生活的樣子貼近。”當一個人面對生活時,往往會有不知所措的時刻,經常會出現難以處理的棘手問題,獨居博主對于個體生活瑕疵的呈現能夠拉近受眾的心理距離,產生強烈的共鳴情感。
5.2 嵌入共生——精神陪伴的形成
與觀看其他類型的視頻博客不同的是,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受眾的觀看頻率維持在每天都看或者一周多次的頻率上,許多受眾會反復觀看博主以往的視頻片段。A3表示看看她的視頻已經變成我日常生活習慣的一部分了,更一期必定會看一期。A5稱:“我喜歡的幾段我都會下載下來反復看。”
正如受訪者所言,觀看視頻的行為已經嵌入受眾日常生活的軌跡之中,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與自己的生活相伴而行。
隨著觀看時長的不斷疊加,受眾與博主之間逐漸建立而成一種更為穩固也更為真實的精神陪伴關系。一旦博主斷更,受眾會感到失去了一個熟悉的朋友,生活的一部分變成了空缺狀態,由此產生巨大的失落感。A5表示:“有段時間ondo(博主)斷更我特別難過。”
隨著與“朋友”的失聯感越來越強烈,受眾便會積極主動地尋求聯系,A7會把微博超話上留言的中文翻譯給關注的博主看。A7感覺“博主就和朋友一樣,雖然她不一定認識我,但是總會知道有中國的粉絲在支持關心她”。A3則很想參與博主的線下見面會。在長期的觀看實踐中,博主逐漸成為受眾的精神陪伴,一種以視頻博客為中介的黏性交往關系由此形成。
受眾持續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生活,力求達到與博主一樣的理想生活狀態,并且在此過程中產生了與博主從共在到共生的一種想象性的親密關系。我們不得不承認,視頻博客讓夾雜在技術漩渦中的現代青年,不斷地迷失在由博主創造的一個個相似重復卻又如夢似幻的美好生活氣泡中。
然而我們更需要注意到的是,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讓背負著繁雜壓力的青年人,在鋼筋水泥的縫隙中找到了釋放自己的出口,讓流轉于車水馬龍間的青年人,尋得了一種安放自己的舒適姿態。梅洛龐蒂曾說,“我們生活在世界里,融合其中,與之妥協。”[8]在由夢想到現實的實踐中,獨居生活類視頻博客的受眾至少重新尋得了生活的目標,并以一種更巧妙的方式與生活中的茍且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翁堂梅.公私分離與青年流動人口的個體化困境:基于S市流入青年的個案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9(9):80-87.
[2]周疊瑤.2020年獨居人群洞察報告 打開“貝殼”,迎接新獨居時代[EB/OL].(2020-05-01)[2021-04-01]. http://www.neweekly.com.cn/article/108055.
[3]斯蒂芬妮·羅森布魯姆.精致的獨處[M].杜菁菁,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VIII.
[4]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趙旭東,方文,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9,15.
[5]任蘭蘭.存在主義倫理學視域下的個體生存[D].貴陽:貴州大學,2009.
[6]毛良斌.準社會交往研究:回顧及展望[J].東南傳播,2014(3):1-3.
[7]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16.
[8]莎拉·貝克韋爾.存在主義咖啡館:自由、存在和杏子雞尾酒[M].沈敏一,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