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
摘 要:近年來,無為市蜀山鎮立足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地理條件,大力發展荸薺種植,通過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實施荸薺高產栽培技術,實現了荸薺種植規模化發展,并從傳統種植向機械化生產轉型升級,推動了荸薺產業化發展進程。目前,荸薺生產已成為蜀山鎮農民增收致富、助推鄉村產業振興的一項特色產業。該文介紹了無為市蜀山鎮荸薺生產現狀,分析了制約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荸薺生產;發展現狀;對策;鄉村產業振興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7-0052-02
荸薺又名馬蹄、地栗、烏芋、通天草,屬單子葉莎草科,為多年生淺水性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球莖供食用,富含淀粉和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營養和保健價值。其苗秧、根、果實均可入藥。中醫認為荸薺性寒、味甘、無毒,具有清熱解毒、生津、開胃、消食、化痰、潤燥、明目、清音、醒酒等功效[1]。
1 自然條件
蜀山鎮位于無為市西南部,西與廬江縣白湖鎮相鄰,北與巢湖毗鄰。總面積128.89km2,耕地面積4464hm2,水面積918hm2,丘陵及山場面積544hm2。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陽光充裕,水源充足,土壤疏松,地力肥沃,適宜荸薺生長。蜀山鎮圩區多,多為潛育型青湖泥田土,底質厚、耕作層有機質含量高;圩內水系發達,河渠溝叉星云密布。與相鄰的廬江縣的白湖鎮楊柳圩荸薺種植連成一片,素有“中國荸薺之鄉”的稱號。
2 發展現狀
2.1 種植歷史久遠 荸薺在蜀山鎮已有400多年的種植歷史,在糧食匱乏的年代,百姓們用它做菜或者直接生吃充饑。每年春季栽植、冬季成熟,其紅紅火火的顏色也很喜慶,是春節期間的時令蔬菜。
2.2 區域種植面積大 近年來,蜀山鎮積極發展荸薺這一特色產品,圍繞“建基地、興市場、扶龍頭、促營銷、樹品牌、保增收”的工作思路,將荸薺發展成為蜀山鎮主打特色產業。蜀山鎮高度重視“一村一品”特色農產品生產,采取政策驅動、資金帶動、大戶引動的模式,擴大種植面積。2018年種植荸薺1066hm2,2019年種植1133hm2,2020年種植1200hm2。
2.3 建立生產基地,促進荸薺生產標準化 白湖村和蘇疃村是“一村一品”示范村,建立了荸薺生產基地。政府投資300多萬元鋪設道路、橋梁、溝渠等配套設施建設。農技人員從選種、培育、移栽到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全方位服務,加大優良品種和先進種植技術的推廣力度。農業科技成果和多年的生產實踐相結合,制定通俗易懂、邏輯嚴謹、便于操作的技術標準,向農民推廣,既生產出優質荸薺,又保護了生態環境。精細的綠色標準化生產模式代替傳統的粗放種植模式,使得生態農業的規模效益得以實現。基地與農戶簽訂荸薺種植收購合同,訂單農業輻射到周邊鄉鎮,以點帶面,帶動荸薺種植朝著標準化生產方向發展[2]。
2.4 加強倉儲、冷藏、物流等方面與市場的對接 荸薺具有皮薄柔嫩、不易運輸的特點,基本采取邊挖邊上市的方式,或者加工成為荸薺果芯、荸薺果粉等銷售。傳統的貯藏方法有疊包貯藏、堆藏、田間貯藏等,主要方法是將帶泥的荸薺在倉庫中堆放,然后在外面覆蓋上一層荸薺大田中的原土,原土可以讓荸薺儲存時間長一點[3]。有條件的,可以建設低溫冷藏庫,將荸薺清理干凈后放入-3℃的冷庫中速凍儲存。為了保持荸薺的新鮮度,相關部門應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鼓勵荸薺經營主體進行冷鏈物流建設。目前正在建設大型速凍冷庫,總容積超過3000m3。增強荸薺倉儲能力和保鮮技術,提高運輸能力,確保新鮮的荸薺及時地運輸到市場上,完成與市場的及時對接。
3 制約因素
3.1 采收難,人工成本高 目前,荸薺主要是靠人工采收,每天每個勞動力人工成本200元左右,人工成本45000元/hm2左右,荸薺產量30000kg/hm2左右。一般情況下,種植成本還有租賃費、肥料、水電費、人工費等,大約在75000元/hm2左右。按收購價5元/kg計算,凈利潤在75000元/hm2左右。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大半。
3.2 深加工產品少 由于荸薺不易儲存,一直都是曬干或者去皮銷往外地,缺乏深加工技術的引進。而深加工可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的收入。荸薺果肉可以制作加工成荸薺淀粉、荸薺糖、荸薺糕、荸薺餅干、荸薺罐頭、荸薺果脯、荸薺飲料等,荸薺皮也可以加工產品。一直以來,荸薺皮都被直接扔掉或者給動物作為飼料用,現代研究發現,荸薺皮里含有棕色素、抗菌物質和氧化物質,有待發掘利用。
3.3 品牌影響力不強 “碗紅”“大紅袍”2個荸薺品牌的知名度不高,局限于初加工產品,向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武漢等大型農貿市場供貨,缺少品牌知名度。
4 對策建議
立足本地資源優勢,走“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之路,以市場為導向,推行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培養荸薺品牌,保護地理標志荸薺品牌,變資源優勢為品牌優勢和產業優勢,實現產業興旺的目的。
4.1 加強品牌建設 種植優質的荸薺,提升荸薺的品質,除種植本地的荸薺改良品種“大紅袍”“宛紅”之外,還安排專人去廣西引進荸薺新品種“桂蹄三號”“桂蹄四號”等,并多次邀請農科院專家和農大教授來指導生產。創建自己的品牌,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做好“宛紅”“大紅袍”2個荸薺品牌的推介。通過電商銷售,直播帶貨,參加農產品展銷會活動,品牌化銷售,打造有影響力的荸薺品牌,進而形成產業鏈,拓寬銷售渠道,增加荸薺銷量。
4.2 實行種植生產機械化 荸薺生產機械化能改變傳統的農耕模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針對荸薺采收環節農機具的缺乏,蜀山鎮創業的大學生丁年生自主研發的“馬蹄采收器”,已經申請2項國家發明專利[4-5],已經進入測試階段,該產品成本低,可操作性強,有望能夠普及和推廣應用。
4.3 扶優扶強荸薺加工企業,實現產業化經營 產業化經營是荸薺生產、加工、流通等標準化過程,也是規范農民生產行為和應對農產品市場變化的過程。通過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使小農戶適應市場、進入市場。目前,蜀山鎮從事荸薺種植、加工、銷售的主要有無為縣年香馬蹄種植專業合作社、無為縣雙薺荸薺種植專業合作社、無為縣潤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等經營主體,其主要業務內容為荸薺新品種引進、推廣和技術指導,開展技術培訓,提供荸薺加工和銷售服務,為成員代購荸薺種苗,提供與荸薺相關的技術、信息服務等,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加大農業經營主體間的合作,打造荸薺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鏈,縮短中間環節。著力抓好荸薺深加工項目建設。扶優扶強荸薺加工企業,在融資、技術、項目等方面給予支持,實行產業化經營,提高荸薺生產附加值,帶動荸薺產業發展。不僅能夠提供就業機會,而且能夠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安居樂業,助推鄉村產業振興[6]。
4.4 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導向 圍繞“提質增效,綠色發展”的理念,為提高荸薺的品質,達到綠色農產品標準,在荸薺生產過程中實施了荸薺與水稻、茭白、慈姑、席草等作物2~3年的輪作;加強荸薺病蟲害如稈枯病的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深入開展統防統治、控肥控藥等措施;注重引導向綠色農業發展,提升荸薺質量,健全完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對荸薺進行嚴格的抽樣檢測。加大力度監管農藥的使用,避免出現濫用農藥情況,推行合格證并承諾質量安全制度。通過大數據追溯荸薺的每個生產環節,實現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監管,使荸薺種植戶形成保證質量安全的意識,自覺主動提升荸薺生產的安全性。在荸薺生產中,注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荸薺的質量和安全性,增強荸薺生產的后勁。
5 結語
荸薺作為特色種植產業,在蜀山鎮脫貧奔小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今后要做大做強荸薺產業,提振鄉村產業興旺,達到助力脫貧攻堅的目標,還需要不斷實踐和總結。
參考文獻
[1]劉旭,周忠光,安柏松,等.荸薺藥理學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2010,27(6):10-107.
[2]陳玨穎,劉合光.產業興旺應從五個方面發力[N].農民日報,2018-5-12(4).
[3]張巧,段正華等.荸薺表面泥土對荸薺貯藏品質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20):209-212.
[4]丁年生.一種一體化馬蹄收獲機CN2013103257.6[P].2013-07.29
[5]丁年生.一種多功能馬蹄收獲機CN2013103258.4[P].2013-07.29
[6]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部《關于落實黨中央、國務院2020年農業農村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J].農村工作通訊,2020(5):9-1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