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芳
【關鍵詞】媒介融合;移動新聞直播;生態位
從電視直播、網絡直播到如今的云端錄制、移動直播,技術和互聯網生態激發的這種嬗變使得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直播的傳播價值和文化意義。移動新聞直播開始介入越來越多的重大新聞事件,并引發了現象級的關注。比如在疫情期間,央視新聞推出不間斷直播特別節目《共同戰“疫”》,促成了民眾現實行動的交互和社會力量的凝聚,重塑了央視新聞作為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隨著技術與媒介的發展,傳播的內容和形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它改變了人們接收信息的時間和空間,把受眾從被動的旁觀者推向了新聞事件的參與者和傳播者。中國移動視頻在全網數據流量占比已經接近70%,[1]各大媒體平臺為了尋求生存與發展,紛紛進入直播領域,這也成為未來新聞傳播的一大趨勢。發揮移動新聞直播的正向傳播效果成為當下研究的重要議題,而以生態位理論為視角對其實踐進行考察,對于描述未來主流媒體移動新聞直播的趨勢,使其傳播效果最大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生態位:分析移動新聞直播的新視角
媒介生態位的研究起源于美國傳播學界,約翰·迪米克(John Dimmick )在著作中將其定義為“媒介同所處環境的關系”,并提出了“滿足-效用生態位理論”。[2]國內關于媒介生態位的研究得益于邵培仁教授的思考和經驗總結,他認為,“土壤、氣候是生物生存的必需條件,時間、空間便是媒介得以生存的關鍵資源所在。并且每種媒體有其獨特的生態位,才能保持良好的競爭環境”。[3]他將媒介生態位劃分為時間、空間、功能和營養生態位,這也是本文分析移動新聞直播所用的生態位維度。
移動新聞直播是一種不同于傳統電視新聞直播的新傳播模式,是指媒體將新聞生產的全過程通過新聞客戶端以視頻的方式實時展現在觀眾面前,并且允許觀眾實時對直播內容進行評論和交流。[4]盧迪(2020)等提出在5G時代,推進新聞與直播的深度融合是新時代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5]黃菁竹(2020)認為,移動新聞直播在技術的加持下拓展了新聞媒體轉型發展的空間,并釋放了巨大的傳播效能。[6]但鮮有學者從生態位角度對其進行分析,探究移動新聞直播具有何種生態位特征,有哪些可能的實踐啟示,厘清這些問題,有助于進一步認識未來移動新聞直播趨勢及使其傳播效果最大化的方法。
二、生態位預警:移動新聞直播生態位面臨的挑戰
移動新聞直播作為新的新聞生產和報道方式,傳播主體、方式、流程、內容和場景等方面發生了變化,實現了向全媒化、場景化、互動化、沉浸化的轉變,在突發公共事件、現場報道、慢直播及資訊類移動直播等領域發揮了吸引流量和社會動員的作用。但與此同時,它在實踐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本文從時空、功能、營養等生態位資源角度對其弊端加以探討。
(一)時空生態位:線性傳播,無法“倒帶”
媒介的時空生態位是指每一種媒介都有自己生長和發展的條件,這些條件決定了該媒介在時間和空間維度的獨特位置和狀況。與傳統報紙、電視等相比,移動新聞直播從時間生態位來看,它具有即時性和同步性;從空間生態位來看,它打破了空間的限制,用戶只需在移動終端上就可以在直播的虛擬空間進行參與。甚至,新技術發展下的無界面交互也將成為可能,用戶可以擺脫界面的束縛,身臨其境般進入虛擬空間,進行信息的交互和傳播。從移動新聞直播的時空生態位來看,伊尼斯(Harold Innis)的傳播偏向論受到了挑戰。伊尼斯把媒介分為偏倚時間和偏倚空間兩種形式,[7]但如今隨著技術的發展,媒介已經超越了時空局限,比如移動新聞直播使人們實現了即時體驗直播帶來的快樂和便捷。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移動新聞直播具有單一的線性播放屬性,不可回放與跳躍式觀看,這就要求觀眾必須準時、耐心觀看。這種線性直播形式使得受眾在時空的選擇上受限,在觀看直播時,觀眾需處于相對封閉的環境,在圖書館、醫院等公共場所就不適合參與直播。此外,不同于傳統文字、圖片或是視頻,人耳每秒能聽清的音節量是有限的,觀看直播難免會減少受眾獲取的信息量。移動直播是一種生產與傳播同步的實時報道方式,其線性播放屬性也要求主播必須第一時間將信息傳達給用戶,主播缺乏足夠的時間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細致的挖掘,尤其是對于突發事件的直播報道更是如此。因此,大多數移動直播報道是一種淺層敘事,多是對直播現場的相關情況或進行講解,比如疫情期間,移動直播的內容僅是一些現場的救援或安全狀況,以及目擊者的感受等。并且這種集采、編、制、傳于一體的新聞報道形式,會增加報道失誤甚至是報道事故的風險。
(二)功能生態位:內容同質,功能重疊
信息內容及其屬性決定了媒介的功能生態位。如表1所示,依據曾祥敏在其研究中的劃分方式,移動新聞直播的內容主要包括重大主題策劃、突發動態信息、現場調查報道、慢直播及泛資訊四大類。[8]雖然內容漸趨豐富,但與其他媒介的內容相似度高,造成了生態位重疊現象。

生態位重疊是指兩個相鄰生態位共有的區域,反映兩個種群資源利用方式的相似與不同。與娛樂化、帶貨等類直播不同,移動新聞直播肩負著及時公開信息、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公共職能,它的直播內容主要集中在公共事件、新聞資訊領域。而這種同質化現象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移動新聞直播對受眾的吸引力,不利于移動新聞直播種群的整體進化。另外主流媒體在直播能力上的積累比一些直播平臺上少,因此, 生態位重疊、內容同質化是當前移動新聞直播的一個媒介生態隱患。
(三)營養生態位:受眾黏性不足,盈利模式不清晰
營養生態位是指有利于媒介生存發展的所有資源,包括受眾資源和廣告資源等,這里選取受眾、廣告和人才等維度來進行營養生態位分析。據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5.62億,占網民整體的32.9%。可見,網絡直播發展勢頭迅猛,直播受眾占比高,但受眾前期增長快后續稍顯不足,缺乏受眾黏性,移動新聞直播也與此類似。至于廣告資源,從移動新聞直播的“粉絲量”、“點擊量”、“獲贊”以及“轉發率”等維度進行簡單量化來看,移動新聞直播的廣告來源較為單一,沒有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
此外,因移動新聞直播具有移動化、互動化等特征,對于直播主體的能力要求高,如控場能力、報道技巧等。但當前的移動新聞直播人才相對缺乏,時常會出現主播在直播現場“背稿“、鏡頭晃動等問題。
三、生態位優化:移動新聞直播生態位的新圖景
移動新聞直播的生態位重疊、線性播放與受眾黏性不足等問題使移動新聞直播的生態位處于不利地位,需要不斷優化調整來增強其競爭力。對目前存在的弊端進行優化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生態位整合:多平臺聯動效應,相加邁向相融
保羅萊·文森(Paul Levinson)在其著作中提到媒介是否能生存下來,取決于它們對現實世界的重現能力,還取決于各自存在不足的媒介之間是否會共同合作,以求契合某種前技術時代的模式。[9]但媒體融合并不是媒介簡單的相加,或是把傳統媒體內容照搬到其他平臺上,? 而是以立體、相融的思維, 將各種表現形式融于一體, 促使傳播方式立體化、多元化。[10]針對上文提到的時空生態位劣勢,線性直播形式使得受眾在時空上更加不自由。因此,移動新聞直播應采取可存儲視頻新聞和直播新聞并存的策略,將直播內容短視頻化。并整合不同媒介資源,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強勢聯合,借助新媒體平臺的交互屬性延續新聞直播的影響力,擴大移動新聞直播影響力范圍。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18億,從中可以看出碎片化直播可能更適合人們短、平、快的媒介使用習慣,這就要求移動新聞直播主體在直播內容的生產上要利用短視頻平臺進行碎片化、伴隨性的場景適應。將移動直播和短視頻生產等傳播手段深度融合,并通過VR/AR體驗、小程序、游戲等多種形態產品來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真正實現直播產品的多平臺聯動,從簡單相加邁向真正的相融。
(二)生態位創造:優質內容激發最優體驗,內容邁向“內容+”
彭蘭曾說,“智能化技術推動了一場新內容革命,并促使內容生產、分發、消費等全面升級。”[11]“內容+”即通過優質的內容,可以聚集起更多擁有不同趣味與價值觀取向的用戶。如疫情期間《共同戰“疫”》的不間斷直播,不僅激發了公眾“云參與”的儀式感,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整合社會力量的作用,讓每個用戶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共鳴點,形成共同的情感體驗。
另外,要注重直播內容的生動、詳實、有趣,調動用戶所有的感官和注意力,使用戶投入到直播活動中,還可通過細節放大、設置懸念等敘事方式實現直播的場景化,使用戶在觀看移動新聞直播時產生身臨其境的沉浸感,從而進入“心流”狀態,[12]即當直播用戶將注意力完全投入到其中時,會帶來一種新發現、新樂趣和創造感,進而引發一種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并轉化為認同感。
最后,與創造優質內容相對應的還需要有優質人才作支撐。移動新聞直播在媒介融合趨勢下,需要新聞從業者掌握更多技能,要體現報道者的個性特點,在移動新聞直播過程中發揮應有的價值。
(三)生態位細分:新技術賦能智慧化直播,受眾邁向用戶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預計至2020年底,我國在線直播用戶將達5.26億人,增長率為4.4%,發展趨勢放緩。直播發展將從上半場轉為下半場,著力于細分領域的精細化發展。[13]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關系的重構,用戶對媒體的報道表現、對稱性交流要求更高,因此移動新聞直播主體要有用戶思維,重視用戶的地位。要重塑媒體的傳播力,推動移動直播的精細化發展,就應抓住技術迭代的風口。例如移動直播時代產生了海量信息,可以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基于大數據處理對危機加以診斷并實現智能化預警,并讓優質內容實現精準投放。其次要注重內容與場景的適配,增強用戶的體驗感,將VR/AR等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在移動新聞直播中,使得用戶的代入感更強。這種動態交互可以讓用戶產生對虛擬環境的認同,形成身體的在場感,以此增強受眾黏性,促進移動新聞直播的進一步發展。
在互聯網迅速普及的當下,移動互聯網及直播技術為用戶沉浸式觀看新聞直播提供了可能,但在同社交和娛樂為主的碎片化直播的激烈競爭中,如何促進用戶情感的凝聚以及用戶黏性的提升,成為移動新聞直播當下面臨的挑戰。從媒介生態位角度來看,移動新聞直播要突破目前發展的困境和束縛,就要進行生態位的整合和創造,展現全新的傳播價值和文化意義,以實現移動新聞直播的可持續發展。
注釋:
[1]中國移動視頻在全網數據流量占比已經接近70%,http://www.broadcast.hc360.com.
[2]約翰·W.迪米克.媒介競爭與共存——生態位理論[M].王春枝 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3]邵培仁.傳播生態規律與媒介生存策略[J].新聞界,2001(05):26-27+29.
[4]韓海燕.從用戶心理需求視角看主流媒體移動新聞直播發展前景[J].出版廣角,2020(07):77-79.
[5]盧迪,邱子欣.新聞“移動化”與直播“常態化”:5G技術推動新聞與直播深度融合[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04):6-10.
[6]黃菁竹.移動視頻新聞生產的特征與提升策略[J].傳媒,2020(04):59-61.
[7]哈羅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8]曾祥敏,劉日亮.移動新聞直播:臨場交互下的信息傳播[J].電視研究,2018(09):18-22.
[9]保羅·萊文森.人類歷程回放:媒介進化論[M].鄔建中譯.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10]李麗.創新提升,推進媒體融合從“相加”邁向“相融”[J].新聞愛好者,2017(08):90-93.
[11]彭蘭.智能時代的新內容革命[J].國際新聞界,2018(06):88-109.
[12]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心流:最優心理學體驗[M].張定綺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58-161.
[13]艾媒咨詢,https://www.iimedia.cn/c400/75194.html.
(作者: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