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娟
【關鍵詞】新聞評論;新聞寫作;小切口
新聞評論作為一種重要的新聞體裁,是媒體進行輿論引導的利器,往往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多年的實踐證明,每遇重大政策發布、突發事件或重要節點,都需要新聞評論準確發聲、回應關切、解讀政策、凝聚共識。如今,互聯網普及下,網絡信息紛繁復雜,帶來了更加復雜的傳播環境,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更需要媒體新聞評論積極創新傳播手段,為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提供有力支撐。
一、新聞評論的“小切口”
評論的力量在于觀點,觀點的價值在于獨到。但是一些人在新聞評論的寫作過程中,都是傳播已有的觀點,或是重申常識。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馬少華教授所說,長期的時評寫作必然面對“重復”問題:認識對象的重復、話題的重復和自己認識水平的重復。因此,追求角度的獨到,也是為了盡可能地避免這種重復。
新聞評論的角度選擇并不是隨意的,它受制于作者個人的認識能力與經驗,也包含作者寫作時的思考過程與價值判斷。所以在撰寫新聞評論的過程中應避免用老生常談、枯燥無味的角度,在選題上突破單一的宏大敘事,選取一些社會普遍關心、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小事件”,讓“大主題”與“小切口”貫通,剖析和解決好“大問題”。在寫作過程中應摒棄“官話”“套話”,做到“少一些空泛說教,多一些真情實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鮮活事例”,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讓文章更加細致、更具感染力,在潤物細無聲中傳遞正能量。
二、新聞評論如何選取“小切口”
(一)向“真實情境”延伸
新聞貴在真實,新聞評論的選取角度也同樣如此。
2017年6月19日,中國江蘇網發布了一條題為《“灰板凳”也能坐出“真感情”》的評論,所說的主題是扶貧干部如何與基層群眾真正打成一片,從而取得扶貧實效。扶貧主題既宏大又經常被提及,如果平鋪直敘,難免讓人讀起來味同嚼蠟。如何從一個“小切口”將論點闡述到位呢?作者選擇了“灰板凳”這個不起眼卻又非常“接地氣”的角度。
扶貧干部羅軍剛到村里從事旅游扶貧工作時,老百姓并不是特別“待見”,甚至拿出一張“灰板凳”給他坐。不少人認為,他只是來走過場,并不是真心實意給老百姓辦實事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從陌生到熟悉,從一開始的不信任到逐漸被認同,最終,羅軍用實際行動打破了與基層群眾之間那道看不見的鴻溝。
在得出論點的過程中,作者還提及我國基層農村的一些現狀。比如,我國農村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人情社會”。基層百姓之間做生意、交朋友,都體現著濃濃的人情味。在這樣一個人情社會里,扶貧干部作為“外來者”,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老百姓的信賴和支持,這也為基層扶貧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正是因為基層群眾的不信任,才出現讓扶貧干部坐“冷板凳”、“灰板凳”的現象。這種分析方式,著眼于實際,可謂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文章通過“灰板凳”這一具體的角度,讓受眾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最終的論點:更多的扶貧干部如果能像羅軍一樣,多坐坐群眾家里落滿灰塵的“灰板凳”,多把自己揮舞鋤頭、喂雞喚鴨的勞動身影留在基層,真正把自己當成基層的干部,土地的干部,與老百姓多多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那樣就能收獲來自基層百姓最純粹、最質樸的真感情。
和扶貧主題類似,在對宏大論點的論證過程中,需要找到一些別人“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自然而然地將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闡述出來,這樣才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用“細節把握”拉近與受眾距離
新聞評論面向的是普通群眾,所以在選擇寫作角度時,可從細微處著手,讓受眾感同身受,產生認同感。
作為地方黨報,在一些節慶日前夕,會發布一些弘揚主旋律的新聞評論稿件。比如,今年五一節前夕,《皖西日報》頭版刊登了一篇倡導文明旅游的新聞評論文章。文明旅游,這是個常被提及的觀點和主題,假如陷入大而空的模式中,難免會令人生厭。這時就需要找到一個“小切口”,將論點融入其中。這篇新聞評論并沒有從大的方面入手,而是從一個小細節著眼,先闡述了一個現象:某些旅游愛好者,每次外出旅游時,都會自備一卷垃圾袋,隨身帶走垃圾,從自身做起,做到文明旅游。
應該說,這是一個細致入微的好角度。評論以《“袋”走垃圾是一種文明自覺》為題,由點及面,闡明了文明旅游,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的論點。文章開篇明義,闡述了有些市民在出游時,為了不對環境造成損害,會隨身攜帶一卷垃圾袋,妥善處理自己的垃圾。這種保證“垃圾不落地”,隨身“袋”走的行為是一種文明自覺,彰顯出伴隨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市民素質也在不斷提升。而后,再闡明文明旅游的重要性,“一個小小的舉動,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形象,也代表著一座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形象。”隨后,得出論點:“倡導文明旅游,需要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假如能多一點像‘隨身攜帶垃圾袋這樣的文明自覺,讓文明行為成為更多人潛移默化的行為習慣,在全社會形成文明旅游的良好氛圍,那么文明旅游就能逐漸成為一種新常態,成為旅途中另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在這篇新聞評論中,隨身攜帶垃圾袋這種非常細小的行為,是很多市民可以接受的,也是能夠認同的行為方式。以這個小的細節入手,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也將文明旅游這個大主題真正落到實處。
(三)在“多維思考”中闡明新意
除了“實”和“細”,新聞評論的角度選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新”。這個新,兼具“新近發生”和“新穎”兩重意思。這也是新聞評論發揮即時宣傳作用的重要體現。
今年4月初,霍山縣一個新聞網站上刊登了一篇消息,是關于六安市霍山縣三名小學生勇救田間暈倒村民的好人好事。宣傳好人好事,是主流媒體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單純地宣傳一件好人好事,也會讓大眾“審美疲勞”,怎樣才能“破圈”,跳出以往的宣傳模式,成為這篇新聞評論行文的關鍵所在。
單純從這篇消息內容來看,有不少發人深省的地方。三名少年,看到有人遇險,沒有袖手旁觀,而是選擇出手相助,這是有“勇”;年紀小,力量不夠,他們懂得變通,求助了其他人一起相助,這是有“謀”。這樣一件發生在身邊的好人好事,其實是非常好的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素材。于是,2021年4月28日,《皖西日報》一版刊登了一篇《“身邊事”更是德育鮮活教材》的新聞評論。文章開篇以簡短的文字敘述了事件,然后闡明:“在我們的身邊,不乏這樣的好人好事,一個個凡人善舉,令人感動與暖心的同時,也在傳遞著社會的正能量。這種見聞式的好人好事,可能就發生在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具有即時性、真實性,通過講述這類身邊發生的好人好事,更能讓青少年主動學習、主動思考,激發他們內心自然而然的道德需要。”再結合如今學校越來越重視德育教育的大背景,最終得出論點:“用宣傳身邊好人好事這種德育方式,能讓孩子們在好人事跡中汲取力量的同時,也讓德育教育更加鮮活有力。”
用“德育教材”這個“小切口”,無疑打破了以往宣傳好人好事的固有模式,既結合了當下的重視教育的現實情況,做到了結合“新近發生的事”,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自我思考的過程,做到了角度“新穎”。
總之,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我們才能更好地發現新聞事件不同的可能性。在新聞評論寫作時,如果從一個新角度去評論新聞事件,評論的格局和氣象就完全不同了,也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所以,在撰寫新聞評論時,要以多元的眼光和寬闊的視野來觀照新聞事件,從“所看”、“所想”中找到“小切口”,而不是陷入新聞事件之中不能自拔,這會讓我們的觀點和判斷 落入逼仄甚至偏執的境地。一篇優秀的新聞評論,需要有一個真實、細致而新穎的角度,從而以點帶面,將論點充分闡釋,引發受眾的共鳴。對新聞從業者來說,發現、把握這些“小切口”既需要沉下身,走到群眾生活中去,又需要有敏銳的眼光和感知力,準確捕捉有效信息,從而為新聞評論的架構以及撰寫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龐帝在論及數字化對信息的影響時提到:“數字化改變大眾傳播媒介的本質,‘推送比特給人們的過程將一變而為允許大家‘拉出想要的比特的過程。……大家在巨大的數字生活調色板上各取所需。”從這一點來說,伴隨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信息量的不斷增長,呼喚個性是時代也是未來新聞評論發展的趨勢。因此,新聞評論在結論上的開放性特點,可以說是信息社會受眾自主意識覺醒的產物。同時,新聞評論的形式和手段,也將出現更加多樣化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 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
[2] 徐漢雄 .視角的力量:新聞評論的六大思維角度[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9.
(作者單位:皖西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