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梟峰
63歲的馬阿姨(化名)一直以來都身體健康,但這些年常常感覺上腹部不舒服。“一開始,就是覺得肚子脹脹的,胃口也不是特別好。”馬阿姨說,最初以為是年紀大引起的消化不良,不是什么大事,但去年開始,經常只吃了幾口飯就感覺飽了,還時不時打飽嗝,而此前她每頓至少能吃一碗飯。

去年年底,馬阿姨到當地醫院就診,內鏡檢查結果顯示她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腸化,這可把馬阿姨嚇壞了,“回去叫我孫子網上查了下,說這個病要變胃癌的,我真的是飯也吃不下,睡也睡不著。”
看著馬阿姨因為疾病一天天精神憔悴,子女帶她來到浙大一院消化內科,尋求進一步治療。“根據她去年的檢查結果,我們為她進行了放大胃鏡精查,發現她是中度的慢性萎縮性胃炎和中重度的腸化,幽門螺桿菌陰性。”消化內科張雪群副主任醫師介紹,像馬阿姨這種診斷的患者,確實屬于胃癌的高危人群,但目前沒有非常有效的治療藥物,建議她定期復查,一旦發現早癌可以及早干預治療。
不是所有查出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都面臨著胃癌風險。專家表示,在接受內鏡檢查的患者中有20%左右的人會查出慢性萎縮性胃炎,它確實存在一定的癌變概率,但情況因人而異,甚至有部分患者經治療后有可能逆轉,因此不必過度憂慮。
慢性萎縮性胃炎并不是指我們的胃在縮小,而是指在胃黏膜上具有分泌胃酸、蛋白酶等消化作用的腺體萎縮,其本質是一種慢性胃炎。
引起腺體萎縮的原因主要有兩類,一是年齡大而引起的自然老化,二是幽門螺桿菌感染,不同病因的萎縮可將疾病發展推向不同結局。
“如果是有直接病因如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經過除菌治療后,有部分患者可能實現逆轉。”張雪群副主任醫師表示,幽門螺桿菌是引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它不僅僅是老年人的專屬,在年輕人中檢出率也越來越高。藥物除菌實現的逆轉不是短期的,可能要經過五六年甚至更長時間,因此在患病期間,患者也不能大意,需要定期復查幽門螺桿菌。
如果沒找到具體病因或是人體的自然老化,當前還沒有特效藥物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患者需要長期隨訪、定期復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和馬阿姨一樣,也有不少患者在內鏡檢查中查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如果兩者同時出現,尤其中重度腸化時,那么癌變的概率就會提高。
一般而言,正常的胃黏膜在炎性刺激下發展成慢性萎縮性胃炎后,會呈現“腸化、異型增生、胃癌”這樣一個進展趨勢,而真正要從慢性萎縮性胃炎演化成胃癌,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通常按照“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異型增生、胃癌”這一順序發展。

腸化的全稱為腸上皮化生,正常情況下胃黏膜和腸黏膜在上皮細胞結構、腺體組成、分泌功能等方面都不一樣,但在慢性胃炎時,胃黏膜上皮在某些機制的影響下,會轉變為腸黏膜上皮組織,這個過程就叫“腸化”。
根據病理表現,腸化分成不同程度,如果是輕度,患者查出后也不必過度緊張,要接受醫生的專業意見并進行治療。如果是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中重度的腸化,那么就要引起警惕了,胃癌可能正在悄悄靠近你。和慢性萎縮性胃炎一樣,腸化在目前也沒有非常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方法,需要定期復查,一旦發現癌變的苗頭及時治療。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常常表現為:上腹部痛、腹脹、噯氣(打飽嗝)、餐后的飽腹感、早飽(即吃了一點就覺得吃飽了)等癥狀。很多人常常不把這些癥狀放在心上,以為是消化不良,如果長期存在這些癥狀,建議到醫院就診。
面對疾病,更要擺平心態,聽從醫生的專業建議,不輕信網絡或民間流傳的說法。如何降低患胃癌風險,醫生給出了幾點建議:
●根除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組織列為第I類明確的致癌物,也是引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及早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阻止或延緩疾病的發展,從而降低患癌風險。
●飲食宜選用富營養、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和膳食纖維,研究表明多攝入水果和蔬菜具有預防胃癌的作用。少吃對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生冷、油炸、腌制、燒烤或辛辣食物,少喝咖啡、濃茶,戒煙限酒,才能減少萎縮性胃炎的發作次數。
●定期胃鏡檢查。建議40歲以上人群或有胃癌家族史、嚴重胃病的患者定期接受胃鏡檢查。
●調整精神狀態。保持心情樂觀、舒暢、平和,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對于疾病的過于擔心反而不利于病情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