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日益

蘇女士從孩子呱呱落地的那刻起就有一個心結:擔心孩子將來個子矮,在學校里被同學嘲笑,在社會上被人另眼看待。原因是她的丈夫身高為1.60米,她自己的身高僅有1.42米。她曾聽人說:父母矮小,其后代一定長不高,所以一想起此事連飯也吃不香、覺也睡不安。
在生活中,像蘇女士這樣因自己身材較矮,而擔心孩子將來也長不高的現象普遍存在。但是,他們的子女就一定長不高嗎?答案是:不一定。據2020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18~44歲居民平均身高為男性169.7厘米;女性158.0厘米。這與2015年發布的結果相比,分別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體身高的增長有一定的規律,如剛出生的新生兒身長平均約為50厘米。生后第一年身高增長最快,約25厘米。第二年身高增長速度減慢,一年約增加10厘米。兩歲以后身高增長速度趨于平穩,平均每年增長5~7厘米。當然,影響孩子身高增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遺傳因素確實起主要作用,占到身高影響因素的60%~70%,剩余的30%~40%則為后天因素。可見,遺傳因素對孩子身高的影響并不是唯一的。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忽視了孩子成長的后天因素,或者在某個生長發育環節出了問題,即使夫妻倆都不矮,但是他們的后代也有可能不高。相反,若是父母能充分利用好后天因素,同樣有可能使一些矮小夫妻所生的孩子長成理想的身高。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家長為了能使孩子長高點,盲目讓孩子服用各種所謂的“增高劑”或與增高有關的保健品,這種做法很不可取。其結果不僅往往不能如愿,且容易令孩子發生性早熟或肥胖等影響體質的不良后果,成為不折不扣的“好心辦壞事”。除了遺傳因素外,父母要想讓孩子長得高些,科學有效的做法是從“后天因素”入手,充分做到四個好。
這里所說的“吃得好”,并非盲目追求各種高營養、高能量食品,而是指孩子的飲食要講究合理均衡,也就是三餐應具備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物質——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水、膳食纖維、礦物質等七種營養成分,一樣都不能缺少,且比例要科學恰當。6個月內的嬰兒提倡母乳喂養,因為母乳是嬰兒成長最自然、最安全、最完整的天然食物,它含有嬰兒成長所需的所有營養和抗體。寶寶6個月之后,隨著月齡的增大,母乳中的營養漸漸不能滿足嬰兒的生長需要,應適時給孩子添加各種泥糊狀食品和固體食物,并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兩歲以上的孩子,三餐飯菜應粗細葷素巧搭配,并注意做到色香味俱全,讓其樂于接受。父母要及時糾正孩子偏食、挑食等不良習慣,飲食盡可能定時定量,尤其避免饑一頓飽一餐。
人的腦垂體能分泌一種促進生長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組織細胞,使身體和骨骼迅速生長。但這種激素分泌特點是:睡眠時分泌量最多(高峰期在夜里22點至第二天凌晨5點),相當于白天的2~3倍。所以睡好覺對于長高非常重要。醫學調查也發現:經常睡眠不足的少年兒童與有良好睡眠的相比,平均身高要矮1~3厘米。
一般來說,3~6歲兒童,每天應睡10~12個小時;小學和初中生,每天要睡9~10個小時;高中生,每天應睡8~9個小時。為了保證孩子睡眠充足,首先應有一個安靜舒適的臥室。寶寶3歲前為便于夜間照顧,可“同屋不同床”,到3歲左右,則應分屋獨睡。這樣既有利于寶寶安眠又能培養其獨立性。要讓孩子從小養成按時睡覺的良好習慣,入睡時間最好不要超過晚上10點。家長應嚴格控制孩子晚上看電視、玩電腦的時間,所看內容也要避免太激烈或刺激性過大,睡前更不能責罵或嚇唬孩子,防止其精神緊張而影響入睡,或降低睡眠質量。此外,不應給學齡兒童額外增加作業侵占其睡眠時間。
小孩子生性好動,只要天氣和場地允許,就要多讓他們到戶外進行各種活動,從事體育鍛煉。運動能加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使肌肉與骨骼獲得充分的營養,有利于成長發育。同時,適量的運動還能促進腦垂體生長激素的分泌,并可增加對骨骺(即長骨兩端的部分)的刺激,加速骨細胞增殖,讓孩子在可能的范圍內充分發揮長高的潛能。尤其鼓勵孩子多參加跳躍、摸高、慢跑、跳繩、騎車、籃球、排球、芭蕾、伸展體操、游泳和引體向上等運動,以促進長高。但要注意:不能讓孩子過早地參與劇烈運動,否則體力過多消耗會影響骨骼和肌肉的營養供給,反而有礙正常生長發育和身高增長。若孩子運動后自我感覺良好,精力旺盛,睡得熟,吃得香,就說明運動量適宜。
愉悅的心情能幫助機體分泌大量有益的激素、酶及乙酰膽堿等物質,把各系統的組織器官功能調節到最佳狀態,有助于身高發育。因此,家長在孩子嬰幼兒時期要經常逗樂寶寶,讓其開心。平時還要多抱抱孩子,讓其感覺安全舒服。對大一點的孩子,則要注意教育方法,盡量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平時對孩子不要過于嚴厲,更不能稍有過錯就盲目批評、責備,甚至打罵。對于孩子的頑皮和錯誤,家長要耐心細致地進行教育,以利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此外,有的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使孩子的精神長期處于低落或壓抑狀態。這樣做會造成孩子心理緊張,影響其身心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