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珊珊
一個月前,陳先生因為腹脹、食欲不振、乏力,轉診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此時的他,全身皮膚、鞏膜發黃,講話時縈繞著一股爛蘋果氣味。檢查報告顯示,凝血功能異常,膽紅素超過了正常值的10倍,肝酶超過了正常值的40倍。
陳先生被緊急收入肝病感染科病房,經過評估,被診斷為“急性肝衰竭,乙肝肝硬化”。原來,陳先生在20多年前就患有慢性乙型肝炎,服用乙肝抗病毒藥物治療了10余年,治療期間病情穩定。然而半年前,陳先生卻自作主張停用了抗病毒藥物,目前因病情復發,導致急性肝衰竭。
后悔已經于事無補,治療刻不容緩!住院兩天,陳先生經過了輸血漿、抗病毒、護肝等治療。然而,緊接著出現了肝性腦病這一嚴重并發癥———膽紅素進行性上升,患者精神萎靡,無法準確回答問題,雙手出現了撲翼樣震顫。接連受到沖擊的肝臟幾乎失去了全部功能,生存希望極其渺茫。對于這樣的肝衰竭患者,必須通過人工肝暫時地部分性替代肝臟功能,等待肝移植。
邵逸夫醫院肝病感染科重癥肝炎團隊緊急聯絡了馬立彬主任醫師人工肝團隊、蔡柳新主任醫師肝移植團隊,商討進一步治療方案。當天,陳先生就被轉入重癥監護室,在全面監護下進行人工肝治療。經人工肝血漿置換后,陳先生的膽紅素指標下降了一半,病情得到了穩定。更幸運的是,在人工肝治療的當天晚上,陳先生就等到了合適的肝源。肝移植團隊立即安排手術,近6個小時的手術持續到了第二天凌晨。
手術后,在多學科協作的持續緊密配合下,陳先生的病情一天天好轉,終于獲得了新生。
“防治乙肝并不難,提高社會及公眾對乙肝的認知,才是乙肝防治的重中之重。”邵逸夫醫院肝病感染科呂芳芳主任醫師表示,每年都有因自行停藥而導致乙肝復發的患者。
慢性乙型肝炎是僅次于結核病的第二大致命傳染病。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調查數據推測,我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2000~3000萬。目前,我們已經完全無需談乙肝“色變”,卻依然有許多病情本可以控制的乙肝患者一步步邁向了肝硬化和肝癌,令人十分惋惜。
對疾病的認識不足,未積極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服藥不規律、自行停藥等,是釀成悲劇的重要原因。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乙肝患者中,有90%的人并不了解自身的感染狀況;哪怕在已經診斷的患者中,也有83%的患者未進行規范治療。
呂芳芳主任醫師介紹,自1985年以來,乙肝治療藥物不斷發展,現在常用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如替諾福韋、恩替卡韋等,只需每天口服一粒,副作用小,耐藥率低。使用這些藥物進行規律治療,病毒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肝纖維化可以逆轉,甚至小部分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也可逆轉為代償期肝硬化,不再出現腹水、肝性腦病等嚴重并發癥,不需要肝移植也可以長期存活。
目前的口服治療藥物只能抑制病毒復制,不能清除患者肝細胞細胞核內的病毒DNA,因此不能達到完全治愈,大多數患者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藥。隨意停藥,將面臨疾病加重,甚至肝衰竭的風險。
根據2019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符合條件的患者可以考慮停藥,但是停藥后不排除復發風險,需要定期隨訪,監測相關指標。
●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采用恩替卡韋、富馬酸替諾福韋酯或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片治療。治療1年若HBV-DNA低于檢測下限、ALT恢復正常和HBeAg血清學轉換后,再鞏固治療至少3年(每隔6個月復查1次)仍保持不變,可考慮停藥,延長療程可減少復發。
●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采用恩替卡韋、富馬酸替諾福韋酯或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片治療,建議HBsAg消失且HBV-DNA檢測不到后停藥隨訪。
如果治療過程中出現全身情況變差、肌痛、肌無力、骨痛等情況,則應及時就診,若醫生判斷為藥物所致不良反應,需及時停藥或改用其他藥物。

不要胡亂吃藥(包括中藥、保健品、藥酒等),不要暴飲暴食,不要久坐不動,不要酗酒,不要去路邊小店打耳洞、紋身,安全性行為,出現乏力、納差、腹脹、膚黃、眼黃請及時就診,肝病患者請規律服藥、按時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