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個別化教學理念,以《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教學實踐為例,論述在培智語文課堂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挖掘文本資源、構建生活情境、開展技能訓練等,以增加學生生活常識、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學生勞動能力。
【關鍵詞】培智語文 教學方法 個別化理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7-0108-02
個別化教學,是指以學生個體差異性為主導,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用具、協助方式、評量標準進行教學,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獲得最大化的進步。培智教育的對象是一些智力有缺陷(如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唐氏綜合征、輕度自閉等)的孩子,這些孩子(以下均稱“培智學生”)由于身體狀況及智力狀況影響,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常識與技能,需要通過培智教育進行改善。然而,培智學生個體之間通常差異比較大,實施培智教育要基于個別化理論,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語文是培智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一些生活常識、自理技能融入其中,逐漸提升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學生學會生活、融入社會,真正成為社會一員,過上幸福的生活。以下,筆者對個別化理念下培智語文課堂的生活化教學實踐展開論述。
一、挖掘文本資源,增加學生生活常識
培智學生由于存在智力缺陷,學習能力、記憶能力均較差,無法掌握相應年齡段該懂的生活常識,如識別四季天氣、辨認親人朋友、穿衣吃飯如廁等。這些生活常識在培智語文課程中有較多體現,教師需要強化資源意識,對語文教材進行深入研讀,從而充分運用這些資源培養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通常,教材的生活資源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常識性資源
常識性資源就是關于生活常識的一些內容,它是生活的基礎,也是比較簡單的學習材料。教師立足于教材中的常識性資源開始語文教學,可以從生活中最簡單的常識入手,設定簡單的學習目標,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教導學生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識。例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時,筆者將教學的目標設為兩個方面,一是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豐富性,二是讓學生在大自然的觀察中了解其中蘊含的生活常識。課文的描述中,有春天盛開的桃花,有夏天火熱的太陽,有秋天紛紛落下的樹葉,還有冬天的白雪皚皚,學生學習之后可以了解到一年有四個季節,而且這四個季節是輪流更替的。在此基礎上,延伸相關的生活內容,如廣西的春天下雨比較多,下雨的時候外出要打傘;廣西的夏天比較熱,熱的時候要穿輕薄的、短的衣服;北方的冬天很冷,需要穿厚厚的衣服;等等。
(二)專項性資源
專項性資源,則是指特定某一方面、某一知識點的學習內容。要通過語文課堂提高培智學生某一個方面的生活適應能力,教師還需立足于教材專項資源的挖掘,讓學生從專門的學習材料中,增強認知、提高能力。例如,《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筆者抓住了課文中“烏云漫天”這個資源點,對相關內容進行擴展延伸,包括風、雷電、雨、彩虹等。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烏云漫天”之后的天氣發展過程,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個視頻短片。當畫面中的天空飄著大塊大塊的黑云,筆者暫停播放視頻,著重強調:“這就是‘烏云漫天,通常這個時候就是快要刮風下雨了。”然后繼續播放視頻,學生看到了刮風、下雨、打雷的情境,還看到了人們在雨天外出時要做的各種防護措施:穿雨衣、穿雨鞋、打雨傘等。當學生理解了雨天這一天氣之后,筆者又利用課件展示冰雹、大雪的天氣狀態,以及人們在這些天氣里的穿著和應對措施。
挖掘課文中與天氣相關的專項性資源,可以引導學生建立起“天氣”的概念,認識自己在生活中應該怎么做:外出提前備好雨具、每天穿衣需關注天氣預報、天氣變化及時添減衣物等。如此不斷訓練,學生便能積累起相應的生活經驗和技巧,生活自理能力逐漸提高。
二、構建生活情境,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培智學生普遍存在人際交往障礙,很多學生不知道怎么和人交際、不敢和人交際,甚至不想和人交際,這樣的情況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因此,培智教育要將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學生的交際能力及交際現狀,為學生構建一個適當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這一情境的推動下,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展開人際交往。
(一)搭建生活場景
培智學生智力發展水平相對比較低,跟普通學生相比更需要教師遵循個別化理念實施教育,使所采取的教學方法更適合他們。基于培智學生認知能力的特殊性,教師在教學中搭建生活場景,讓學生在面對形象、生動、熟悉的情境時,情緒更容易放松下來,從而產生人際交往的意愿。例如,教學《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時,筆者先讓家長提前與孩子通過各種途徑認識相關的事物,如周末去公園賞花,或者在小區里撿落葉等,然后準備一些跟文本有關的圖片: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落葉、冬天的雪花等,張貼在教室周圍的墻面上。當學生再次看到接觸過的事物,便會產生熟悉感,課堂上筆者抓住時機,利用問題引導學生開展一些簡單的人際交往活動,如說一說自己見過哪張圖片上的事物,或者同桌之間畫一畫自己見過的花朵等。這樣一來,學生表達自我、交流的機會就增加了,交際能力也能獲得提升。
(二)創造實踐情境
實踐活動是提高培智學生生活適應素養的一個重要的途徑,也是發展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的關鍵環節。因此,教師要結合教材的內容,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積極互動和交流,完成實踐活動。例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時,筆者以交際互動為教學目標,特意設計了一次角色表演的實踐活動:一部分學生扮演太陽,一部分學生扮演樹葉、桃花、雪花等。活動分為兩個環節開展:第一個環節主要訓練學生問好的交際能力。教師教“樹葉”對“桃花”說“你好,春天來了,我們一起去玩吧”;教“太陽”對“雪花”說“雪花你好,我們一起玩游戲吧”,又教“雪花”說“不行呀,你會把我曬融化的”。第二個環節主要訓練學生關心他人的交際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從自己扮演的角色入手,向他人表示關心,如“太陽”對“樹葉”“桃花”說“天熱了,要多喝水呀”,等等。在以上的活動中,通過兩次交際能力的訓練,學生學會了問好,也初步懂得如何對他人表達關心,人際交往能力有明顯提升。
三、開展技能訓練,提高學生勞動能力
在培智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活適應素養,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開展技能訓練。對此,教師要結合語文閱讀內容,積極開展技能實踐活動,把閱讀教學從平面化的、靜態化的現狀中脫離出來,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勞動意識,在實踐中提升勞動能力。
(一)勞動技能訓練
對培智學生進行勞動技能訓練,教師首先要從語文教學的內容出發,從教材內容中提煉出最基本的勞動技能,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技能訓練,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最基本的勞動方法。例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時,筆者解釋“烏云漫天”描寫的是一個馬上就要下雨的場景,然后讓學生思考下雨天外出需要做什么準備。當有學生提到要打雨傘、穿雨鞋、穿雨衣的時候,筆者就請一些能力較強的學生示范一下這些操作,接著讓學生兩人一組,互相幫助對方穿雨衣、穿雨鞋。在語文課堂中,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練習生活技能,經歷完整的技能操作過程,學生便能有效掌握相關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勞動能力。
(二)專項康復訓練
培智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千差萬別,學情也是多樣化的,如他們有的是動手操作能力存在障礙,有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存在障礙,還有的是反應能力比較緩慢等。針對這些客觀存在的問題,教師需要在培智語文課堂中,結合不同的障礙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這些針對性練習是個別化的專項練習,能夠起到較好的康復作用。例如,針對手部操作能力比較薄弱的學生,筆者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時,讓他們一邊閱讀一邊感悟桃花盛開時那種舒展的感覺,然后把這種感覺帶到手部,用手盡力模仿桃花開放的樣子,訓練伸展手指的動作,由此增強手部力量,這有助于他們開展力所能及的勞動。
總之,培智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培智語文課堂中,教師要立足于個別化教學理念,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挖掘提高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的資源,構建生活情境,開展技能訓練,以發展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勞動能力。
【參考文獻】
[1]潘嬌嬌.培智學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行為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2]賽明倩.培智學校學生學習分層評價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0.
[3]王潔.對培智學校低年級生活語文識字教學的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0.
[4]楊婉玲.以生為本愛滿天下——培智學校語文教學革新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8(52).
[5]李云海.構建培智語文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探索[J].華夏教師,2019(6).
[6]王新蕾.培智學校生活語文教學出現的問題及對策[J].華夏教師,2019(12).
[7]李榮俠,江琴娣.培智語文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研究——基于改進型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IFIAS)[J].現代特殊教育,2019(22).
[8]蘇慧,雷江華.培智學校校本語文教材開發生活化探析[J].中國特殊教育,2011(7).
[9]全言.“生活化”教學與培智語文課堂[J].語文天地,2015(33).
【作者簡介】黃愛華(1981— ),女,大學本科學歷,玉林市優秀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玉州區第一實驗小學,主要研究方向為特殊教育與語文教學。
(責編 黃健清)